姚華松
這幾天,我陸續接到了一些朋友的電話或微信留言,詢問我對他們的小孩填報志愿的建議或意見。他們認為我是大學老師,見識相對多一點,看問題長遠一點,可以給出相對靠譜的說法。
但坦白說,這絕非易事。
我不得不考慮或必須考慮,萬一我給出了具體建議,孩子在家長的慫恿或鼓動下采納了我的建議,然后三個月后,孩子發現學校或專業壓根就不是他(她)的菜,然后出現各種不如意、不順心,我是不是就成罪魁禍首了?那么,不是意味著為了盡量規避可能引致的貽誤孩子發展的巨大風險,我就得以“無可奉告”一口回絕呢?我看也不必。
我的第一條建議是:鼓勵與孩子進行直接交流,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
信息時代下,各種資訊以海量計,孩子們接受和掌握的信息不一定比我們少,在很多事情上,他們有自己的立場跟態度。這意味著家長們要尊重他們的想法或主見。總之,家長們和包括我這樣的所謂謀士只是局外人,不能越俎代庖,不可以剝奪他們對其人生及命運的選擇權,因為他們自己才是他們人生的主人,他們在深入了解他們自己基礎上做出的選擇才是合情合理的。
我的第二條建議是:相對于專業,選城市和學校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
一些家長或朋友喜歡劈頭蓋臉地問我,“姚老師,您覺得目前最熱門的專業是什么,最容易就業的專業是什么”,坦白說,我經常很尷尬,很難接話。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相對城市與學校,專業才是更核心、更關鍵和更重要的,因為專業與日后的就業和畢業后欲從事的職業直接掛鉤。
但其實不然。
從根子上說,念大學的基本初衷是提高孩子們各方面的知識、能力與眼界,從而在未來社會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而習得上述知識、能力與眼界的渠道與途徑,遠不止于在課堂45分鐘里學到的專業知識,大學所在的城市、城市精神與文化,學校的校風與精神、學習氛圍和國際交流機會,與孩子們四年或更長時間的成長與發展密不可分。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專業之外的部分——所在的城市和所在的學校,滋養我成長和進步,讓我終身受益。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