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
在山東省萊陽市的膠東第一縣委革命歷史文化展覽館,一根刻滿了密密麻麻小字的竹竿格外引人注意。竹竿頂端,刻著出發地點:山東省膠東地區萊東縣陶障區,后面一串是支前的路線: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濉溪口……
這根3尺多長竹竿的主人是萊陽農民共產黨員唐和恩。淮海戰役時,從家鄉啟程支前,唐和恩隨身攜帶了這根竹竿。竹竿上的小字就是他在支前過程中,利用休息間隙用小刀刻上去的地名。這些地名記錄了一個樸實的農民共產黨員跋山涉水,隨軍轉戰山東、江蘇、安徽3省,行程2500余公里的支前之路。“一根竹竿行萬程,省縣村鎮刻分明。勝利回家留紀念,傳給后代好革命。”唐和恩刻在竹竿上的這首小詩表達了他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支前路上異常艱苦,唐和恩帶領的支前小車運輸隊自己吃的是高粱米、蘿卜干,車上的白面、小米一點不動,留給前線戰士。在牌莊地區,一條20多米寬的河道擋住了去路。當時正值隆冬,西北風卷著小雪,河上漂浮著薄冰塊,唐和恩脫下棉衣,抬著糧車首先下河,冰冷的河水像針扎一樣。他剛一上岸,還來不及穿衣服,敵人的飛機就來了,運輸隊跑步行軍將近一公里,離開了危險地帶,才穿上衣服。唐和恩說:“停下來的時候,我才看見大家都凍得渾身青紫,可是沒有一個人有怨言,反而情緒特別高漲,同志們都興奮地說:‘敵人的飛機也擋不住我們運糧隊!”
唐和恩,是淮海戰役中涌現出的千千萬萬支前英雄的一個代表。淮海戰役集中體現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在通向前線的各條運輸線上,車輪滾滾、人流如織,幾百萬民工大軍推著小車向前方運送物資,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戰爭奇觀。
(摘自《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