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
自民國以來,群雄紛起,大凡武人軍閥手握兵柄一時勝利者,或被武人捧上臺的官僚政客,無不想把自己的頭像鑄入錢幣,以求萬年不朽,哪怕鑄在不能流通的紀念幣上也好。袁世凱發行影響長遠的“袁大頭”眾所周知,此前,黎元洪已在武昌發行過戴帽和光頭的兩種紀念幣。袁氏嗚呼哀哉之后,北洋、非北洋的梟雄群起仿效,紀念幣、流通幣上“競相爭妍”,你方鑄罷我來也。
1923年,用白花花的銀子收買國會“八百羅漢”,順利當選為大總統的草包曹錕,一種紀念幣還不過癮,連鑄了兩枚,一枚正面是刻有曹錕頭像的“憲法成立紀念”金銀幣,背面是交叉飄揚的民國五色旗圖案;另一枚正面是曹錕戎裝脫帽紀念幣,背面是海陸旗的圖案。
此前,段祺瑞操縱的安福國會選出前清大臣、袁氏稱帝時的國務卿徐世昌為大總統,在天津鑄造了面值一元的紀念幣,上面是徐世昌的頭像。段氏為“北洋三杰”龍、虎、狗中的虎,自視甚高,連下圍棋都非贏不可,豈肯屈居人下,為人作嫁衣。1924年,他終于如愿以償,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將自己的頭像也鑄進了紀念幣,金、銀各有一種,正面是他的光頭便裝像,背面稻穗中間有篆體的“和平”二字。
各地軍閥都不甘落伍,張作霖,李景林,還有直隸軍務督辦褚玉璞,廣西的陸榮廷、譚浩明,安徽的倪嗣沖,云南的唐繼堯等,都先后將自己的肖像鑄進紀念幣。唐繼堯因云南首義、反對袁世凱而得到美名,1916年護國運動期間,先是鑄造了有他正面像和側面像的銀幣各一枚,曾在市面流通。后又鑄金幣,正面是他的半身像和“軍務院撫軍長唐”,背面有五色旗和“擁護共和紀念金幣”字樣,并標明“當銀幣五元”。
有人發現外國的錢幣上常常有哲學家、詩人、作家和其他文化名人的頭像,如日本、英國、德國乃至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我們的軍閥在鑄幣時,做夢也不會想到把胡適、魯迅的頭像鑄上去。
(摘自《民國年間那人這事》九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