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雙忍



中國進入的新時代,也是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帶來了嶄新的生態秩序,完整的國土空間三分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大國土空間,并不是各自封閉孤立的空間,而是開放共享、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三大國土空間的交換,以多種形式、多種路徑存在。最常見的路徑,稱之為“線性空間”,包括輸水管線、輸變電線、交通路線、通訊網線等。
城鎮空間是海岸河流交匯空間、低地平原空間、人口聚集空間、加工貿易服務空間。城鎮空間是人類最重要居所,也是現代經濟社會活動最重要國土空間依托。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啟了向城鎮空間聚集的浪潮,也就是工業化浪潮帶動了城鎮化浪潮。進入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城鎮化時代。在三大國土空間中,城鎮空間是最具有經濟效率的空間,絕大部分國內生產總值(GDP)創造于城鎮空間。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一個組織的財富創造能力,與其依托國土空間的空間效率有著密切聯系。國土空間是稀缺資源,高效國土空間更為稀罕。大灣區、長三角、海峽兩岸,皆是中國優質高效率的國土空間。對城鎮空間效率的最簡單表述,即是建成區單位土地面積所形成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缺失高效率城鎮空間,必定會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一個組織發展的“空間傷”。
農業空間多是毗鄰城鎮空間的低地平原空間,包括作物種植空間、蔬菜園藝空間、畜牧水產空間等等。城鎮空間多是由農業空間轉換而成的國土空間,工業化帶動農業人口和農業空間城鎮化。農業空間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馬克思早就指出,農業生產是自然生產與經濟生產交織在一起的生產過程。農業生產的產品,無論是種植業產品,還是畜牧水產品,或者是園藝產品,既具有生態產品屬性,又具有經濟產品屬性。其經濟產品屬性,從市場交換中得以體現,核算為農業GDP。農業空間效率差異很大,其生態效率就是“畝產量”,其經濟效率就是單位農業空間創造的GDP。在經濟效率上,農業空間低于城鎮空間,這是農業空間轉為城鎮空間的經濟動因。工業革命、生物革命引發了“好田好地”上的綠色革命,單位農業空間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導致“撇田撇地”失去耕種價值,最終退出農業空間。退耕,即是把農業生產效率低的耕地退出農業空間,在墾殖為耕地之前是林地的還林,是草地的還草,是濕地的還濕,是湖泊的還湖。
生態空間是“自然生態空間”的簡稱。從全稱上即可看出,生態空間就是本初的國土空間。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的前身,原本是自然生態空間。人類原本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當人類文明誕生后,不斷從自然生態空間創建出農業空間、城鎮空間。21世紀之前的人類文明進程,在國土空間形態演進上,即是自然生態空間轉換為農業空間、城鎮空間的進程。如今,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嶄新形態,落腳在國土空間上,就是限制農業空間、城鎮空間擴張,保護保障自然生態空間,確立三大國土空間并立并存、相互支撐的體制機制,創建人類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國土空間大格局。
與城鎮空間相反,生態空間是無人、少人空間,是保存“自然純真”的空間。生態空間提供了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需要的生態產品。具體來說,生態空間提供了三大生態產品:(1)生態調節服務。包括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防風固沙、蓄滯洪水、消納排泄物、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生態功能;(2)文化旅游服務。包括a.審美服務,旅游觀光以滿足游覽大自然美景的需要;b.求知服務,旅游研學,探索大自然的奧秘;c.康養服務,森林療養、草地療養、沙漠療養,在生態空間洗肺醒腦強體等。(3)物質生產。生態空間生產的清潔水源、食源藥源、生物質能源等。生態系統生產的三大生態產品,對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可持續發展無比重要。文化旅游服務和物質生產,因有人愿意“出價”,能夠形成市場價值,并核算為國內生產總值(GDP)。而生態空間最主要的產品——生態調節服務,沒有人愿意“出價”,無法形成市場交換機制,難以進行精確的經濟計量,導致長期忽略生態空間價值。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概念。中國的生態經濟學家大膽探索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的現實路徑,不厭其煩,逐一列出生態產品清單、生產量級,并逐一“人為”賦值,繼而演算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具體數據。福建、浙江、內蒙古等地,先行先試,有益探索。一直以來,生態學具有模糊性,如果真能如生態經濟學家所言,科學計量生態空間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必將為生態空間治理提供重要理論支撐。
一個國家在其成立的時候,就有既定的國土空間,這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根基。一個國家的國土空間,就是一個國家占據的地球表面。各個國家占據的地球表面千差萬別,人口數量、宗教信仰、文化藝術各有千秋。有的國家在南半球,有的國家在北半球;有的國家在極寒地帶,有的國家在極熱地帶;有的國家有巨量人口,有的國家有巨大空間。因資源稟賦的異質性,因無法實施精確計量,國家之間的國土空間優劣難以科學比較。然而,世界上有兩個國家具有可比性,這就是中國和美國。中國與美國的國土空間相差無幾,所在緯度大體相同,只不過,中國國土空間上生活著14億多人口,美國國土空間上只生活著3億多人口,中國國土空間比美國國土空間要多養活10億多人口。如果換算為人均國土空間,中國人均國土空間只有美國的1/4,國土空間稀缺性更為突出。同樣大小的一塊土地上,在美國站1個人,在中國站4個人。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國土空間必須具有更高的效率——單位城鎮空間要有更多的制造業產品、貿易服務品產出,單位農業空間要有更多的農產品產出,單位生態空間要有更多的生態產品產出。如果完全依靠國內國土空間資源,中國居民要有與美國居民一樣的收入、一樣的生活品質,中國的國土空間效率就必須達到美國國土空間效率的4倍以上,也意味著中國國土空間承受的壓力是美國的4倍多。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三大國土空間的功能不同,其產出機制大不相同。(1)城鎮空間是高效經濟空間,首先源自城鎮空間具有較強可通達性,大規模聚集經濟要素,空間交易費低,便于知識、信息和技能的生產、傳播、擴散;其次是城鎮空間以人工建造的物理空間為主,經濟活動較少受到自然因素制約,在城鎮空間有更多的可利用的時間;再次,城鎮聚集的制造業、服務業,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的貢獻大。(2)農業空間效率,既取決于經濟效率,又取決于生態效率。農業空間的經濟效率,取決于種子、肥料、飼料、灌溉、藥物等投入品效用,并建構在生態效率之上,必須尊重“自然而然”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農業空間的生態效率,在根本上取決于“光熱水氣土”等自然要素組合匹配的效率,屬于自然天賦的效率。在田園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設施農業、工廠農業,將農業生產過程置于人工環境之中,生產效率大幅增高,但仍無法擺脫種質基因制約。(3)生態空間效率,在本質上并不取決于“人工”,而取決于“自然而然”。在沒有人工侵入的情況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特定生態空間特定自然要素,生態空間逐漸演化,呈現出生態系統運作最佳、生態服務功能最強、生態產品產出最大的狀態。此“三最”,即是生態空間“生態峰值”“碳匯峰值”之時,也是生態空間顏值最美之時。生態峰值,意味著建立起完整、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生態峰值”是生態空間理想狀態,也就是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完成“生態達峰”,是生態空間治理的終極目標任務。
受陽光、降水、空氣、土壤等天賦自然要素配置制約,無法把中國生態空間變得比美國生態空間更具有效率,更不要奢望4倍以上的效率。中國居民要消費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生態產品,必須以足夠規模的生態空間來保障。同樣的道理,農業空間效率也不可能4倍于美國,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必須保障國內有足夠農業空間。如此以來,必然要求有限的城鎮空間具有更高的效率,不是4倍,而是5倍6倍,甚至是8倍的效率,要在城鎮空間上吸納更多的人口,生產出更多的GDP,同時,單位GDP還要更少消耗生態產品和農產品。
下面,討論如何達到“生態峰值”的問題,即“生態達峰”問題。首先,需要一個大膽的生態假設:免受人工干預、地老天荒的生態空間,也就是原始的生態空間,即是“綠色峰值”“生態峰值”的生態空間。因為,原始生態空間是天賦自然要素長期作用、系統演化的頂極生態成果。生態空間治理的目標,就是瞄準生態空間升級演化出頂極的生態成果,實現生態空間最佳運作、最優服務、最大產出。“綠色峰值”“生態峰值”的生態空間,即是“豐盈”的生態空間。
中國與美國還有一個大不同,即是中國文明比美國文明歷史悠久。古老而厚重的中華文明向來體量宏大,這意味著中國利用生態空間資源的深度和廣度遠超美國。千百年來,人們“掏挖”原始生態空間,“索取”原始生態空間資源。特別是從生態空間“掏挖”和“索取”生存與發展需要的食物藥物、木材薪材資源,一再損壞生態空間食物鏈、生態鏈,一再迫使食物鏈、生態鏈斷裂、重組,再斷裂、再重組,導致生態空間原有的物種一再丟失,生物多樣性一再減少。由于一代又一代持續“掏挖”,地老天荒的生態空間從“生態峰值”跌落下滑,從“豐盈”走向“干癟”,一癟再癟,直至生物池中的生物被徹底“掏空”,成為“不毛之地”,甚至是“窮山惡水”。鄰近河流的低地平原生態空間成為“廢墟”后,永久開辟為種養業基地、加工貿易基地,演化為今日的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難以徹底征服的、“不經濟”的生態空間“廢墟”,“荒蕪化”“荒漠化”,極大減損了生態系統產出。
生態空間治理,并不是把已有的農業空間、城鎮空間返回生態空間,而是把減損了的生態空間修補起來,釋放生態空間蘊藏的巨大的生態生產力。(1)對尚未遭受破壞的生態空間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保護其原真性、完整性、系統性;(2)對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但能夠修復如初的生態空間采取必要的修復措施,自然條件較好的空間,自然修復能力較強,只需減少人工侵擾;(3)對已經成為“廢墟”的生態空間,重新構建生態系統,從植樹造林起步,逐步健康生物池恢復生物體系;(4)對具有生產功能的生態空間,比如林地上的茶園、椒園、果園,以及林下種養業,應當實行“生態認證”,維護生態系統與經濟運作“雙贏”。推動生態空間從“干癟”到“豐盈”,從“窮山惡水”到“青山綠水”,直至“山清水秀”“生態達峰”。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空間治理過程,也就是生態空間復蘇、興榮的過程,實現“生態峰值”的過程。
不同的生態空間,有著不同的生態顏值,不同的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態空間顏值,是生態空間生態生產力的外在表現。生態空間治理,就是增加生態空間顏值,提高生態空間生態生產力。如何增加生態空間生態生產力,并盡快“達產達效”,實現“生態峰值”?這是一個需要深化政策理論研究和大膽探索實踐的大課題。
在這里引入生態空間“畝產”概念,作為分析問題、尋找路徑的理論工具。“畝產”原本是指每畝農作物年產量,比如,小麥畝產、白菜畝產、核桃畝產等。生態空間生態產品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其“生產量”取決于“生境”。生態空間“畝產”,只是簡單的概括性表述單位生態空間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并非實指“畝產量”。前述“生態峰值”,其實就是“最高畝產”。當下的“畝產”,即“現實畝產”與“生態峰值”之差,即是生態空間的“增產潛力”“增值潛力”。空間是最為寶貴的資源,也是最為稀缺的資源。生態空間治理,就是要提升生態空間利用效率,增加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就是針對“畝產不高”,挖掘“增產潛力”,逐步將“畝產量”提升至“生態峰值”。現在,推行“森林不伐”“草原不牧”“濕地不捕”“野味不食”“野花不采”政策,即是生態空間休養生息,復蘇興榮,“增產增值”,加快“顏值達峰”“生態達峰”進程的好辦法。
具體到陜西,全省生態空間占國土空間的70%以上。在生態空間中,約有15%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這是“顏值達峰”“綠色峰值”生態空間,也是“生態峰值”生態空間,同時,還是森林觀光、生態旅游、自然探秘空間。其余85%的生態空間,皆是尚未實現“生態峰值”生態空間。人們常說“因地制宜”,其實就是“因空間制宜”。生態空間治理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因空間制宜,需要更多的空間數據,根據空間數據決定相應治理舉措。有的空間要禁止人類踏足,有的空間要實行“禁牧”,有的空間要實行“封育”,有的空間要實行“撫育”,有的空間要實施“補植補造”,有的空間要實施“植樹造林”……這幾年流行的生態空間“提質增效”,其實就是生態空間增綠措施,生態產品增產措施,實現生態空間“綠色峰值”“生態峰值”措施。如此,生態空間治理實現,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顏值是生態空間的“面子”,“面子”連著“里子”,生態空間的“里子”是生態產品。生態空間“面子”的成色,反映著生態空間“里子”的內涵。生態空間由“黃”變“綠”、由“淺綠”邁向“深綠”,表面上是顏值變化,本質是生態空間“畝產增加”,是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增強,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升。同時,也是生態空間供給側結構改革。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國生態空間超重負荷。生態興,則文明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更大的生態足跡,必然要求中國生態空間復蘇興榮,加快“顏值達峰”“生態達峰”。
(作者系陜西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