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璟
摘要:不同于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的分散性及難以檢測性的特點,已經成為我國農業重要污染來源之一。江蘇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省份之一,省域水網稠密。農村生活、生產產生的廢料、廢水排放對江蘇湖水造成較嚴重的污染。十多年來,江蘇在面源污染治理課題上取得顯著的成績,但是面源問題沒有得到根治,部分河流氮磷濃度依然較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建設生態文明擺在重要突出的位置。為了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江蘇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強監管,完善城鄉統籌環境監管體系,加強農村生活、生產污染管理。
關鍵詞:江蘇生態;面源污染;治理建議
一、前言
現代化農業生產造成的各類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農業污染源之一。面源污染又稱作非點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富含氮磷的化肥、農藥中的有機成分、禽畜排放和農民群居所產生的生活污染。除此以外,城鎮化的擴張也會加劇化肥面源污染。據研究,我國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鉀肥使用率35%~50%,而磷肥使用率僅有10%~20%,這些流失的化學物質殘留土壤中,隨著水流沖刷流入滲透進水體,使得水體中氮磷濃度升高,帶來水體中氮磷的富營養化。2000年以后,農業面源污染貢獻發生變化,由過去畜禽排放為主轉為到后來以農田化肥污染為主。
不同于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的分散性及難以檢測性,危害人體健康,也給農產品生產帶來危害。過去40多年來,隨著農業、畜牧業發展及農業人口的增加,農業化學需氧量、氮和磷使用增加了91%到244.1%不等。然而,我國化肥面源污染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農業生產增長通過規模效應顯現,但是規模效應同時也加重了化肥污染源排放,給農業、水體帶來污染。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環境治理邁向新的階段。面對江蘇農業面源污染對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負效應,2019年江蘇印發了《江蘇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方案》進一步對江蘇農業生產所用的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源頭進行責任細化與明確。面對新時期新要求,我們進一步探究面源污染對農業生產影響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二、江蘇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江蘇湖泊眾多,水網稠密。據統計,江蘇全省有湖泊約300個,大小河道2900多條,長江穿越境內長約418公里。省區內太湖、高郵湖、洪澤湖、駱馬湖等四大淡水湖。江蘇同樣也是重要的農業省份之一,拿各省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對比來看,2019年江蘇總產值達7503.15億元,位列全國第四位,僅次于山東、河南及四川。湖泊流域種植業所投入的化肥和農藥所產生的污染,和家禽、水產養殖所排放氮磷污染,對江蘇境內部分河流產生污染壓力。
最具有典型性的是江蘇太湖。太湖流域是江蘇乃至全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40年間,太湖流域的鄉鎮工業和和地方農業取得巨大發展成績,但是同時也排放大量污染,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所產生的化肥、農藥及生活污水等給太湖帶去重負,村鎮聚落區降雨徑流引起的氮、磷面源污染,也已成為水環境污染或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因素;此外,農村的生活垃圾(包括蔬果垃圾、包裝垃圾等)沒有得到合理回收,其溶出物經地表徑流直接進入河道,污染水體。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污染持續惡化造成了2007年太湖的“藍藻事件”。太湖藍藻發生的10年期間,江蘇先后投入超過1000億元治理太湖水質,累計打撈800多萬噸藍藻,拆除蘇州、無錫、常州水產養殖圍網3萬多畝,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萬立方米;關停太湖流域污染企業5336家,新建污水處理管網24500公里。經過十年治理,太湖無錫水域總氮、總磷分別下降了54.4%、38.9%。然而2017年,太湖又出現藍藻污染,湖氮磷濃度較高,說明太湖藻類生長條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面源污染現象依然較為嚴重。
太湖及江蘇其他地區面源污染存在,甚至較為嚴重的原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化肥的使用。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資料(見圖1),江蘇全省化肥使用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良好態勢,但是從每畝化肥使用量來看,下降的趨勢并不明顯,加之我國整體化肥利用率依然處于較低水平。以此來看,江蘇農業化肥使用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2. 農藥使用量偏大。從數據上來看,2011~2017年間,江蘇農藥使用降幅并不明顯,并且在2014年農藥使用量有所提高,不規范、不精準、不科學的使用方式,致使農藥使用率低下,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此外,農藥利用率相對較低,使得部分農藥污染土壤和水體,破壞生態環境。
3. 農膜使用量未有明顯減少。江蘇面源污染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據統計,我國農膜使用量居世界第一。從江蘇數據來看,農用塑料膜使用呈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而農膜殘留會進一步污染農業生產環境。
三、進一步加強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把建設生態文明擺在重要突出的位置,特別是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堅戰”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為了進一步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面源污染治理。
一是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是面源污染重要來源之一,為了進一步減少面源污染,需要建設農村地埋式污水處理站。在農民集中居住的區域采用多級厭氧、人工濕地等技術處理污水。
二是規范畜禽養殖行為,實現畜禽糞尿無害化處理。全省要要完善畜禽養殖規劃,對養殖業種類和規模進行合理布局,劃定畜禽養殖限養區、緩沖區;對畜禽糞尿實行無害化處理,減少環境污染。
三是進一步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全省要進一步監管農藥使用,建立市、鎮、村三級水稻病蟲預警體系;鼓勵使用天然肥料,推廣水稻機械化一次性施肥,提高農藥、化肥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