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陳誠

摘? ?要: 在《論語》中,介詞“以”出現的句式結構特征多樣,語法功能豐富。本文主要討論由介詞“以”字構成的固定結構。通過對《論語》中介詞“以”構成的固定結構進行考察,發現《論語》中由介詞“以”和其他詞構成的固定結構共有六個:可以、足以、無以、以為、是以、所以。
關鍵詞: 《論語》? ?固定結構? ?介詞“以”字構成
“以”在《論語》中共出現211次,有介詞、連詞、動詞和語助詞四種用法。其中介詞用法出現130次,連詞用法出現36次,動詞用法出現23次,語助詞出現22次。由介詞“以”和其他詞構成的固定結構共有六個,即“可以”“足以”“無以”“以為”“是以”“所以”,共出現41次,占全部介詞“以”用法的32%。在《論語》中,介詞“以”的用法主要有四種: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方式和依據;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在句式中,由介詞“以”構成的六個固定結構都具有特定的語法意義;固定結構中的介詞“以”與上述介詞“以”的四種用法有相同之處,但有些固定結構中的介詞“以”表達的意義比較特殊,我們把這六個固定結構分別討論。
一、“可以”“足以”
在《論語》中,“可以”連用共出現33次(包括“可以為8”),“足以”共出現4次(包括“足以為1”);并且它們都有兩種用法,一種為“助動詞+介詞”的凝固結構,另一種為雙音節的助動詞,“以”依附于助動詞“可”和形容詞“足”,相當于語助詞。
郭錫良(1998)指出“以”字在甲骨文中為動詞,西周以后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虛詞,并且在先秦時期,“以”已成為構詞語素[1]。姚振武(2015)指出,雖不確定助動詞“可以”是具體哪個時間由凝固結構凝結成詞的,但是在先秦時期,已有助動詞的用法,并對其演變脈絡進行舉例說明。如: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薄渡袝そ鹂g》其中的“可以”有“以”后賓語省略的可能;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詩經·陳風·衡門》)中,介詞“以”已經非常虛了,“可以”非常接近助動詞;但在“五十已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中,“以”已完全虛化,“可以”為助動詞。同時,姚振武還認為“足以”在先秦時期就有助動詞的用法,相當于“足”,有“值得”義和“能夠”義這兩種常用語義[2](89-90,95)。在《論語》中,區分“可以”“足以”是凝固結構還是助動詞,其中一個重要標準是“以”后面隱含的內容能否補出[3](279)。在33例“可以”句中,有14例“可以”為凝固結構,其余例均為助動詞;在4例“足以”句中,有1例為凝固結構,其余3例均為助動詞。
(一)凝固結構“可以”“足以”
在《論語》中,凝固結構“可以”有14例,介詞“以”后隱含的賓語都可補充,其中“可/以為”有8例,“可”為助動詞,“以為”可以理解為“把……稱作/當作”“把……作為”,介詞“以”后的動詞分別由“為8、托、寄、興、觀、群、怨”。凝固結構“足以”只含1例,即“足/以為”,“足”為形容詞,“以為”可以理解為“把……稱作”。如: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11)
(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8·6)
(3)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17·9)
(4)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14·2)
在例(4)中,姚振武把“足以”看成助動詞,義為“值得”,但在《論語》中,由“足/可”與“以為”連用的所有句式中,“以”后的賓語基本都能補充,從結構和語義來說,“足/可+以+為”式應是“足/以為、可/以為”式,而不是“足以/為、可以/為”式。在此類結構中,介詞“以”后的賓語可以用代詞“之”補充,用法主要是引進動作行為工具、方式或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
(二)助動詞“可以”“足以”
在《論語》中,助動詞“可以”出現19次,“足以”出現3次。在“可以”句中,助動詞“可以”后的動詞分別由單音節動詞“處、語、畔、幾、從、無、弘、折、興、作、即、行、去”充當,還有1例為并列的動賓詞組“勝殘去殺”;在“足以”句中,助動詞“足以”后的動詞分別由單音節動詞“發、臧、使”充當。助動詞前可出現狀語。如:
(5)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2·9)
(6)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4·2)
(7)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7·17)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8·7)
(9)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2·15)
(10)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13·15)
(11)人曰:“子未可以去乎?”(18·2)
在《論語》助動詞“可以”句中,助動詞“可以”前可以有否定副詞“不”“未”修飾,“可以”后的動詞也可以有否定副詞“不”“弗”修飾。從句式來說,在“NP+可以+VP”句式中,NP可以不出現,但可根據語境進行補充,NP往往為施事/當事主語,或在“VP,可以+VP”句式中,VP與VP的主語相同,主語為施事/當事,如例(6)。
二、“無以”
“無以”連用在《論語》中共出現6次(未包括“無以為”),其中有5次屬于“動詞‘無+介詞‘以”的結構,還有1例不屬于此結構,是為否定副詞“無”與動詞“以”的連用,即“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20·1)該例句中的“無以”可理解為“不要牽連”。洪成玉(1981)認為“無以”是一個可以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一般含有“否定可能性”的意義,可對譯為現代漢語中的“不能”或“沒有辦法”,其中“無”不是動詞謂語,“以”不是“無”的賓語[4]。楊逢彬(2016)指出“無以”為慣用詞組,由動詞“無”和介詞“以”構成,“以”的賓語一般不出現,“無以”一般用在動詞謂語前,偶爾可用在形容詞謂語前,直譯為“沒有用來……的……”,意譯為“不能……”。對《論語》“無以”的論述,我們采用楊逢彬的觀點?!盁o以”后的動詞分別由單音節動詞“立、尚、言、知”充當。如:
(12)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6)
(13)不學禮,無以立。(16·13)
(14)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20·3)
三、“以為”
“以為”的連用在《論語》中出現19次(包括“是以為”“無以為”,未包括“可以為、足以為、奚以為”)。其中有1例出現在兼語句中,有3例“以、為”均為動詞,這在上一章兼語句中已有論述。在《論語》中,介詞“以”與動詞“為”連接的結構出現15次。在“以為”的凝固結構中,介詞“以”引進的賓語可前置,也可隱含,可釋義為“把……當作/稱作……”“把……作為……”。在這15例中,“以”的賓語以前置為主。如:
(15)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8)
(16)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8·7)
(17)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17·24)
(18)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7·23)
(19)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19·25)
在這類“以為”凝固結構中,動詞“為”后的賓語主要由名詞、形容詞或定中短語等充當。
四、“是以”“所以”
“是以”的連用在《論語》中共出現4次。其中1次為指示代詞“是”和凝固結構“以為”的連用,如上述例(15)。另有3次“是以”為凝固結構,即指示代詞“是”作介詞“以”的賓語,表示兩個事件前后間的因果聯系,可以理解為“因此”。介詞“以”可理解為“由于”。在《論語》中,凝固結構的“是以”均位于句首的主語之前。如:
(2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5·15)
(21)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19·4)
(22)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19·20)
在例(20)-(22)中,指示代詞“是”所指代的內容為前面句子所表達的內容,介詞“以”后的內容是對前面句子所說內容的概括和總結。如例(20)中的“是”指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是根據前面句式的內容總結出的評價。
“所以”的連用在《論語》中共出現4次。其中1次是特殊性的輔助代詞“所”和動詞“以”的連用,如“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2·10)在此例句中,“所以”可理解為“行事的方法/途徑”,另有3次“所以”為凝固結構,即特殊性的輔助代詞“所”作介詞“以”的賓語,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或據以進行的工具。介詞“以”可理解為“憑借/依靠”。如:
(23)不患無位,患所以立。(4·14)
(24)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
(25)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需要說明的是,在《論語》中,這類介賓結構的“是以”和“所以”與連詞的“是以”“所以”存在顯著的差異。趙大明指出:“最初‘是以在句中的位置跟一般介詞詞組一樣,大多用在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也可以用在隱含主語的謂語動詞之前;后來又可以用在位于句首的主語之前,這時,它的功能就跟連接分句與分句,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故大體相當了。因此,‘是以開始向雙音詞轉化,跟現代漢語里的“因此”大體相當?!盵3](273)凝固結構的“所以”與連詞“所以”不僅在句法位置上存在差異,而且在句法功能方面也不相同?!八浴弊鳛檫B詞表因果,這一含義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的[5]?!八浴痹谙惹禺斨幸阅探Y構居多,其中“以”為介詞。
綜上所述,《論語》中固定結構“可以、足以”等的使用情況如下表:
表1? ?《論語》中固定結構“可以、足以”等固定結構的使用情況
五、結語
通過對《論語》介詞“以”字固定結構的考察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可以、足以、無以、以為、是以、所以”等固定結構的使用情況和語義表達。在《論語》中,固定結構“可以”和“以為”出現次數最多,從側面反映出,固定結構的“可以”“以為”是先秦時期比較常用的固定結構之一。在《論語》中,“無以、以為、是以、所以”為固定結構,“可以、足以”既可以是固定結構,又可以是雙音詞。在現代漢語中,“可以、足以、無以、以為、是以、所以”均為雙音詞,是一個可以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
參考文獻:
[1]郭錫良.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J].古漢語研究,1998(1).
[2]姚振武.上古漢語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趙大明.《左傳》介詞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洪成玉.關于“有以”“無以”的用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3).
[5]洪誠.王力《漢語史稿》語法部分商榷[J].中國語文,1964(3).
[6]左梁.《論語》論文虛詞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7]楊伯峻.論語譯注(典藏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5.
[8]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