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翠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公安院校教育理念的變革及公安院校培養人民警察的特殊使命,促使課程思政建設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培養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逐步落實“政治建校,政治預警”這一核心教育理念,決定公安院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邏輯必然性和戰略性,從而成為公安院校廣大師生關注的重點。本文主要就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邏輯與實踐路徑這一論題進行闡述和分析,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 公安院校? ?課程思政建設? ?必然邏輯? ?實踐路徑
一、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容概述
1.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公安院校肩負著為國家、人民培育優秀人民警察的神圣社會責任,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改革問題,對于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團結安定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礎及戰略意義。
2.課程思政建設主要指以課程教學為載體,以各課程知識表現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為切入點,以課程實踐為基礎途徑的教書育人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核心主導地位。
3.課程思政建設是院校課程教學目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實質是高等院校借助其進一步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進一步堅定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生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邏輯
馬克思主義提倡遵循生命成長和發展規律,通過創新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擴展教育內涵和外延,有其存在的必然邏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公安院校課程思政的生成邏輯。
①課程教學是院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必然離不開教學活動。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并非偶然,從中西方教育思想及當前思政教育實踐都可發現生成邏輯。
②課程思政是課程育人思想的具體體現。在中外源遠流長的傳統教育中均闡述了課程與思想教育的內在聯系。其中,孔子倡導的“行、忠、信”為德育教育,“文”為知識教育,強調先修德再修文的理念;蘇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識”蘊含了道德通過學習各種知識獲取的觀念。兩者的實質表明了課程教學應重點關注學生德行的發展。
③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實踐的直接傳承。根據教育部要求,重點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促進各科教學任務與思政教育結合,實現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初衷,實現全科育人的目標。
④課程思政建設是我國公安院校學習國外高校德育教育的有益補充和借鑒。從歐美發達國家來看,幾乎很少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將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各科、各專業的教學中,提倡和鼓勵老師注重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和提升,實現德育和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
⑤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改進和提升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傳統觀念認為,思政建設主要是德育老師的職責,各科老師重點在于專業知識的傳授,久而久之形成政治老師孤軍奮戰的困境,無法形成大思政格局。因此,公安院校要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讓各學科教育最終回歸育人的本質,實現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的和諧統一。
2.課程思政建設是公安院校教育理念變革的基礎。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認知的逐步深化,跨學科間的融合日益成為常態,這種融通無論在物理空間上,還是社會人文領域都在全面展開,各學科間相互影響及方法論的互用,正日益成為普遍的學科建設活動。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一種培養學生精神文明、塑造高尚品德的教育活動,已然融入大學生各專業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挖掘各類課程思政教育資源,能幫助學生在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自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覺悟。
3.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是隱形思政教育理念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傳統孤島式思政課已經無法滿足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迫切需要學校將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貫穿在整個教育體系和教學過程中,構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創新格局,對于幫助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各專業課程老師深刻認識教育的本質和明確最終目標,充分把握每門學科具有的隱形教育資源,建立良好的共振機制,充分實現“共效應”。
4.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本質要求。
課程思政建設價值表現分為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前者主要表現為通過組織動員凝聚力量和促進思想統一,減少社會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融合、穩定和良好秩序的形成;后者主要表現為通過培養個人滿足精神需求,實現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在繼續發揚傳統思政課優勢的同時,對其進行實踐創新,不斷發現和有效利用各自資源豐富和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活動。作為公安院校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廣大教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為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活動順利推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我國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需統一思想,鼓勵改進教學方式,積極進行相關探索和實踐應用創新,以提高實踐質量和廣度。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在高等教育長期探索和實踐中形成的推動新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其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發展特點和規律。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相關理論整理出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研究。
1.為了確保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順利進行,應堅持基本原則。
①應堅持政治建警原則,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這就要求公安院校全面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四句話、十六字”總方針,全面從嚴治警,凈化警隊環境,努力開創公安隊伍職業化、正規化的新氣象。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政治建警方略,把對黨忠誠、為黨盡責作為政治擔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踐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②堅持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的原則。只有課程思政建設教學思想充分解放,教師才有機會找到最適合學生學習,最能滿足社會需要的教學模式改革方案,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和接受課程思政建設。
③堅持理論和實踐統一的原則。從哲學觀點來看,理論研究源于實踐,經過持續完善和發展又高于實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盡量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推動對理論的研究成果,最終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達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效果。
④學生和老師的統一原則。這就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根據客觀條件因材施教,并積極創造各種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因,充分發揮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聞道在先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參與,而不是簡單地說教。同時,必須堅持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大力提高老師的思政教學素養,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由專業教師向全體教師的關鍵性轉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2.進一步強化和落實公安院校黨委責任,做好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
鑄造忠誠警魂,忠于黨的公安鐵警,是我國公安院校培養人才的基本原則,課程思政建設是提高廣大師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人才質量的必然選擇,表面上是學生教育的微觀問題,實質上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宏觀問題。因此,公安院校黨委領導層應尊重課程思政建設的規律,掌握當前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準確研究分析相關原因,確保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確保黨對正確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確保辦學方向。同時,院校黨委領導應統一思想,重點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要素做好教學改革和課程設計的統籌規劃,積極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資源配置,建立起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運行保障機制和評價價值,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科學實踐。
3.進一步提高課程思政建設教學資源和管理水平,推進教學創新改革。
課程思政建設絕不是簡單的思政課程,不僅是顯性的道德規范和意識形態的知識內容,還借助各課程的教學實踐實現隱形的意識形態融入和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科教學部門和老師已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主體,主要負責相應科目內容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規劃設計和指導評價。具體可分為以下方面:其一,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育目標、能力素質量化和考核評價方式;其二,精心挑選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體現國家意志,具有鮮明的知識價值導向和意識形態屬性。這就要求公安院校教材的編寫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指導,確保國家意識形態與高等教育目標保持高度一致,發揮出教材的價值觀引導作用;其三,善于利用各類課程思政建設資源,將中華傳統美德、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和優秀案例融入各專業課程中,聯合所有教師力量,共同開發和優化一批高質量的精品課程思政建設資源,有利于廣大師生共同學習和進步;其四,進一步強化課程思政評價標準的制定和細化,極大增強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效果。
四、結語
進一步加強對公安院校思政建設的必然邏輯與實踐路徑的研究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教育改革、教育資源分配和評價機制的建設等方面,在確保國家社會團結、學生素養和道德水平等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育部門積極引導和各公安院校結合自身情況重視和加強對其研究、實踐和應用創新,真正發揮效應。同時,可以充分研究和比較國內外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成熟經驗,在保留其優點的同時結合我國國情相應實踐和應用創新,最終為教育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宮毅.公安院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探析——以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為視角[J].公安教育,2017(05).
[2]原野,邵芳強.提高公安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初探[J].遼寧警專學報,2015(01).
[3]戴銳.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運行機制與發展戰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9-12.
[4]龔俊.淺析慕課在公安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0):192-193.
[5]吳曉慶,蘭天.高校學生黨建運行機制的優化與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04-106.
課題名稱:吉林省教育廳思政專項《三全育人背景下“課程思政”實踐路徑對策研究》(JJKH20200930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