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航
摘? ?要: 幼兒園環境是一種重要的隱性教育資源。美國高寬課程以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為目標,以材料、操作、選擇、兒童的語言表達、來自成人的支持五因素為重點,以主動學習為核心,重視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強調幼兒園環境創造的安全性、開放性、互動性、教育性及生活性,為我國幼兒園環境創造提供了有益啟示。包括動靜結合,創造安全戶外活動環境;形式創新,創造開放式活動環境;付諸情感,創造互動性活動環境;提供“有準備”的材料,創造教育性活動環境等。
關鍵詞: 幼兒園? ?高寬課程模式? ?環境創造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創造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1]幼兒園環境作為幼兒身心發展所依賴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學前教育中一種重要的隱性課程,在幼兒的身體發育、智能開發、良好個性的發展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目前我國在幼兒園環境創造方面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借鑒學前教育發達國家的環創經驗尤為重要。美國作為學前教育相對發達的國家,其幼兒園環境創造以高瞻遠矚的課程模式為基礎,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對我國幼兒園的環境創造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高寬課程,又名高瞻遠矚課程、海伊斯科普(High Scope)課程,是海伊斯科普學校學前教育科研項目的一部分,由韋卡特等人首倡[2](69-71)。高寬課程模式以幫助貧困學前兒童為宗旨,使其擺脫貧困,后來被廣泛應用在美國教育界,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課程模式[3]。高寬課程以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維果茨基社會文化歷史理論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重視環境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的影響,強調幼兒與環境之間的有機互動,并將幼兒園環境創造的質量作為衡量幼兒教育優劣的重要標準。經過近四十年的深入研究與實踐,高寬課程已經取得良好的成效,在環境創造方面提供了頗豐富的經驗。本研究對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與分析,總結歸納出高寬課程模式下環境創造的特點,為我國幼兒園環境創造提供啟示。
1.美國高寬課程模式下環境創造的特點
1.1活動環境創造的安全性。
對于幼兒園來說,保障幼兒的安全是各項工作之首,也是幼兒園環境創造的首要原則。美國高寬課程非常注重環境創造的安全性:戶外活動區的地面會鋪上一層木屑,木屑底下是一片柔軟的草地,木屑和草地都能夠為幼兒戶外活動提供身體保護。在美國,幼兒園教室會被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如積木角、藝術角、沙和水(科學角)、圖書角等,每個區域的入口都留出了充足的空間可供幼兒自由出入,同時設置了進出提示,這些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不必要的安全風險。對于幼兒園室內外的活動設施,幼兒園會定期檢查、修理和更換,一方面可以滿足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器材方面的安全事故,為幼兒活動提供安全保障。
1.2活動區域設置的開放性。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動,活動區域的創造是幼兒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創造多元開放的活動區域是高寬課程模式下環境創造的一個重要特征。活動區域的開放性,首先體現在活動區域設置的多元性。依據功能的不同,室內環境可劃分為五個基本區域:整齊有序的積木角、浪漫多彩的藝術角、安靜整潔的圖書角、溫馨舒適的娃娃家及琳瑯滿目的玩具區;室外環境有攀爬和運動的游樂場、沙土區、玩水區及草坪、苗圃等安靜的區域,這種多元的區域設置更切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活動區域的開放性還體現在不同區角之間的互通性上,幼兒可以根據喜好自主選擇不同的區域,各區域的空間是與幼兒身體發育程度相適應的,大小高低各不相同,這種開放的空間能夠讓幼兒行動自如,獲得身心的雙重愉悅。
1.3活動空間規劃的自然性。
有研究表明,個體的活動空間與個體的身心發展密切相關,個體具有追求自由生活與自然環境的特性,在自然空間中,個體因感到生活的自由而身心相對愉悅[4](107-111,114)。基于這種理念,強調活動空間規劃的自然性成為高瞻遠矚課程模式下環境創造的另一大特點。活動空間規劃的自然性是指幼兒園內的環境創造貼近幼兒的自然生活,所投放的各種材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常見的物品。走入幼兒園,幼兒所見的并不是金碧輝煌的大廳和昂貴的擺件,而是樸實溫潤的木質器材,木椅、木凳及木制的游樂設施等能夠讓幼兒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大自然的歸屬感。室內環境亦是如此,在娃娃家中,大部分材料是幼兒從家里帶過來的物品,這些物品往往是幼兒最喜愛的東西,放置在娃娃家中,一方面,可以讓幼兒感受家的溫暖,有效緩解小班幼兒的入園焦慮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和同伴分享自己喜歡的物品,有助于幼兒分享意識與合作精神的培養。
1.4活動材料投放的可選擇性。
活動材料的投放是幼兒園環境創造的重要內容。美國高寬課程以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為目標,以材料、操作、選擇、兒童的語言表達、來自成人的支持為內容的課程模式五大要素,首要因素是對材料的合理投放。活動材料的可選擇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活動材料應是豐富多樣、數量適宜的。高寬課程強調幼兒運用感官獲取信息,豐富多樣的材料不僅可以擴大幼兒自主選擇的范圍,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幼兒運用感官,聽、看、觸摸和操作各種材料,獲得關于材料的不同信息。第二,活動材料的投放要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及同一年齡段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找到適合的材料。第三,活動材料的投放具有操作性和可探究性。高寬課程強調幼兒的直接體驗和動手操作,幼兒園內所投放的材料大多是操作性強的半結構性材料,如繩子、各種形狀的輪胎、光滑的木頭等。這些材料既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對幼兒來說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各年齡階段的兒童可以根據發展需求選擇結構不同的材料,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獲取經驗。
2.美國高寬課程模式對我國幼兒園環境創造的啟發
2.1動靜結合,創造安全性戶外活動環境。
《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幼兒體質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5](161)。但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再加上父母過度的保護和照顧,幼兒參與戶外、野外活動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此外,部分幼兒園認為戶外運動中更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很少甚至不開展戶外活動,無形之中減少了孩子的戶外運動時間和機會。然而,安全保護和合理的戶外活動之間并不沖突。借鑒美國高寬課程模式下幼兒園的做法,我國幼兒園在戶外活動環境創造時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加強成人的監管和保護。在不同的活動區域,根據幼兒人數安排相應比例的幼師,發生突發問題時可以緊急處理,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二是提供適合幼兒身體發育的運動器材,并安排專業人員及時檢查、定期維護和更換。三是創造動靜結合的戶外運動環境。不僅要提供可供奔跑、攀爬的游戲區、沙土區,還要提供安靜舒適的草坪和園藝活動區,以滿足不同性格幼兒的戶外活動需要。
2.2形式創新,創造開放式活動環境。
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將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合理利用室內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區域活動空間[6]。我國部分幼兒園在進行環境創造時,總是將創造重點放在園所外觀、室內擺設的美觀性上,注重形式上的美,且較少調整和變動,沒有考慮幼兒身心的發展性特征,整體設計缺乏發展性和動態性。因此,我國幼兒園要想在環境創造方面有所突破,必須克服現存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創新的問題,由封閉式環境走向開放式環境。所謂“開放式環境”,體現在“靈活的時間表”“共享空間”和“多變的材料”三個方面。“靈活的時間表”是指活動時間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需求靈活調整,不必拘泥于課程表的時間;“共享空間”是指不同活動區域之間是共通的,活動空間是共享的,在不影響整體活動進程的前提下,幼兒可以自由進出不同的區域;“多變的材料”是指鼓勵幼兒對已有的材料進行再加工,探索同一種材料的不同玩法或不同材料之間的有機組合,不局限于教師預設的材料。
2.3付諸情感,創造互動性活動環境。
高寬課程認為教師應為兒童提供適宜學習的良好環境,重視環境與兒童之間的有機互動,強調環境創造的“互動性”。所謂“互動性環境”是指在進行環境創造時,所投放的材料、室內外的擺設蘊含豐富的情感內涵,能夠引起幼兒的共鳴,激發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和愿望。比如在娃娃家內,教師可以營造溫馨輕松的氛圍,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幼兒可以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給娃娃穿衣打扮;在科學區內,教師可以投放各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如雞蛋紙托、衛生紙、牙膏盒、紙杯、竹簽、易拉罐等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且熟悉的材料,能夠更好地加強幼兒與材料之間的互動。此外,教師應引導幼兒參與環境創造,讓幼兒感受物品的設計、制作、選擇、擺放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孩子們提高了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培養了動手能力、獨自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同伴交往能力。
2.4提供“有準備”的材料,創造教育性活動環境。
環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隱性課程,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論述幼兒教育的目的時明確提出:要為兒童提供一種有準備的環境,為幼兒身心的充分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所謂“有準備的環境”,就是一種有助于幼兒發展的特定環境。對于兒童來說,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想要得到發展,都需要特定的環境。對于學校來說,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7]。因此,教師必須重視環境的作用,通過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的創設及活動過程的引導,將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有機寓于環境之中,充分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此外,材料作為幼兒與環境雙向互動的媒介,有準備的環境只有通過豐富多樣的材料才能發揮作用。對幼兒來說,“有準備的材料”應當是數量豐富的、結構適宜的、操作性強的且貼近實際生活的材料,這些材料暗含了一定的教育目標,但并沒有限制幼兒的玩法,更適合幼兒的身心特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基〔2001〕20號)[EB/OL].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459.htm.
[2]王芳.美國高瞻課程中教師支持兒童主動學習的策略及啟示[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02).
[3]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游婷婷,徐紅.美國學前高瞻課程模式下環境創設的特點及啟示[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05).
[5]李夢婷.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的“體育場”傾向探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04).
[6]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39號).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 621/201602/t20160229_231184.htm.
[7]瑪麗亞·蒙臺梭利.兒童的自發成長[M].蒙臺梭利叢書編委會,編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