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瓊 江華麗
摘? ?要: 在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更多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是國家和社會對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本文從高質量人才的基本要義入手,分析了高質量人才的內涵和在實踐中的重要評價指標,結合代表地區對相關高校、用人單位和研究生的調研訪談結果,進一步論證闡述了研究生培養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培養方案、職業規劃教育、學習內生動力激發、研究生的過程管理及用人單位及人才市場需求分析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思路。
關鍵詞: 研究生培養質量? ?高質量人才? ?職業發展規劃
一、研究背景
《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首度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明確指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走人才強國之路,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2018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在“人才強國戰略”的指導下,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培養,不斷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廣大人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與之相應的,我國各地爭相開展“人才爭奪戰”,對人力資本的數量、質量、結構和分布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為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各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上持續探索和改革,包括持續擴大招生規模、提升研究生學術能力、加強實習實踐等,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一套相對有效的培養機制,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支生力軍和后備支撐力量[1](28-34)。
二、高質量人才的基本要義
新時代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需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特質,具備正確的政治追求和理想信念、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和突出的社會實踐和發展能力[2](17-23)。
從定義上看,質量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同樣地,人才的培養質量當然必須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基本前提。面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崗位和不同的環境,衡量高質量人才的具體標準與要求有所不同。無論是哪一類高質量人才,首先必須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必須經得住人才市場的檢驗。只有能夠符合用人單位發展需要、推動用人單位和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才是新時代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3](93-97)。據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數據顯示,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豐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是當前人才市場炙手可熱的稀缺人才,社會對人才需求呈現的多元化和綜合化趨勢日益顯著。
三、研究生培養機制中存在問題
基于實際調研訪談和相關文獻分析,當前研究生培養機制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教學方式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對科學方法和思維的訓練不夠、職業規劃的專業指導欠缺等方面。
第一,對知識得到傳授與社會需求匹配度不高,主要表現為重課堂教學、輕課外學習。盡管課堂授課可以讓學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學到高度濃縮的專業理論知識,但這種“被動式”的知識傳授,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吸收和實際應用。第二,對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力度不足,主要表現為重“補丁式”指導、輕系統方法和邏輯思維訓練。這種培養方式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但長期來看卻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4](55-64)。第三,面對真實問題和真實需求培養人才的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重理論研究、輕實習和調查,尤其是相對缺少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據筆者對部分高校和用人單位的調研訪談發現,大多數用人單位認為,相當一部分應屆畢業生的基礎專業能力、動手能力、學習力和意志力較差,尤其是辦公軟件的熟練使用、口頭表達、文字表達等基礎能力不足。第四,重學術能力培養,輕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周文輝等對109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57067名研究生調查發現,研究生對就業指導與服務的滿意度不到60%,近90%的研究生對自身職業生涯沒有明確規劃,80%以上培養單位的就業服務人員缺乏職業規劃與指導的專業知識,尚未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5](41-47)。
四、構建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機制的路徑舉措
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該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高質量發展培養“能干事、想干事、干得成事”的稀缺人才,推動社會需求與人才供給的有效匹配。
(一)根據國家高質量發展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培養的課程體系。
總體來看,用人單位對研究生人才能力的需求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專業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學和審美等;二是道德能力,包括勤奮、堅強、誠信等[6](102-107)。要滿足這些能力培養的需求,建議培養單位結合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體系,進一步調整完善課程體系,在系統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筑牢科學研究基本功的同時,讓學生熟練掌握相關行業和工作所需具備的基礎工具使用方法;建議采用課堂授課+課外實踐活動方式,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連接,通過增加實習實踐和參加社會調查的機會,增強學生對相關企業和行業的認識,確定與自身能力和興趣相匹配的職業規劃,有意識地鍛煉職業所需的綜合能力;建議在課程體系中增設素質課程并實行學分制,對綜合素質教育水平進行專項考核。
(二)加強研究生職業規劃教育,引導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
很多研究生在畢業找工作階段才意識到對意向職業幾乎不了解,對自己的能力無法給出科學評估,導致他們在擇業中有困惑和焦慮,包括因找不到滿意工作的焦慮與煩躁、面對不同錄取通知書卻難以取舍、難以面對求職過程中讓他們意識到自身職業技能和知識儲備異常薄弱的殘酷現實等。主要是因為一直以來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為此,建議培養單位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將“職業導航”作為一門專業課程開設,盡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明確職業發展目標與規劃,幫助學生實現更精確的就業[7](41-43)。
(三)激發學習的內生動力,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強調知識傳授轉變為強調能力培養。
充分借助榜樣的力量,激發研究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實現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以教為核心轉變為以學為核心,從突出教授知識轉變為突出增強能力[8](95-102)。圍繞價值觀、學習觀、就業觀、溝通技巧和心理抗壓等不同主題,邀請優秀校友代表或身邊的優秀學生代表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強化理想信念,激發擔當作為的內生動力,讓他們看到成功的不同可能性,培養結合自身特點與興趣進行主動學習的源動力。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找到新的人生目標,并以此為引導,加強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
(四)加強過程管理,將導師第一責任制與輔導員指導責任有機結合。
盡管培養單位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行導師第一責任制,但由于導師的個人精力和時間限制,致使很難做到對每個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加之,無論是研究生導師還是高校輔導員,因缺乏職業發展規劃專業知識儲備,指導學生能力參差不齊[9](91-93)。為此,建議培養單位在明確導師第一責任的基礎上,積極發揮輔導員隊伍的作用,完善計劃與目標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以每學期為期限,由導師與輔導員共同指導學生。同時加強指導老師隊伍在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知識的培訓,配備專業的職業規劃師隊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為學生就業擇業提供專業輔導。
(五)加強對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需求的大數據分析,在培養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建議由各高校的研究生培養單位牽頭,聯合就業指導中心和各培養單位,定期組織專班,對行業、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等信息進行深入且持續的市場調研,獲取更準確的市場需求數據,為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構建、培養體系的科學制定提供有效數據支撐。實際上,培養方案長年“維持原貌”,并不是培養單位不想更新,而是缺乏對人才市場的深入了解,難以基于市場需求對培養方案進行徹底迭代。但是,如果學校開展成體系的市場調研,既可以集聚資源,又可以形成品牌,更能有針對性地提高研究生的培養和服務質量。基于對行業和企業需求大數據分析結果,有助于推動各培養單位與對口的用人單位建立常態化的人才合作機制,為意向行業和企業提供人才委培定向培養,解決用人單位與人才之間就業與需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就業質量和滿意度[10](11-13)。
五、結語
“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我國今后五年乃至今后更長時期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發展要靠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更要靠人才,培養能否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面對當前研究生培養機制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脫節的情況,高校各培養單位需充分尊重市場,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改革,以提高職業發展規劃能力和職業勝任力為牽引,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對培養的個性化和精準化服務。
參考文獻:
[1]林健武,周毅,田雅芳.以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培養金融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3).
[2]李占華,朱艷,姚霞,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4).
[3]陳元元,李文英.日本法學博士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機制及借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
[4]朱玲,王鳳姣,龔蛟騰.MLIS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培養[J].圖書館論壇,2020(6).
[5]周文輝,黃歡,付鴻飛,等.2017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9).
[6]謝治菊,朱紹豪.多中心治理理論視角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探討[J].現代教育管理,2017(4).
[7]趙朋.產學研融合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以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7(3).
[8]榮利穎,鄧峰.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證分析——基于2017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滿意度調查[J].教育研究,2018(9).
[9]柳禮泉,楊葵.學術沙龍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價值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
[10]孫偉.世界一流大學博士學位質量標準和監督管理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18(23).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大學“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高質量發展人才需求背景下的研究生培養體系重構”(編號:413100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