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社會經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人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倡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十分必要,水土保持工作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相關人員應重視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管理中的效益,實現技術優化,避免水土流失,維護社會發展的穩定。
關鍵詞: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對策
1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1.1投入綜合治理的資金嚴重不足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需要長期資金投入。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與長期投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相比,資金缺口相對較大。很多地方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資金只能滿足一兩年的需要,有的項目因為資金不足,一兩年就停工了。同時,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非常關注小流域綜合治理,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從實際情況去著手治理,缺乏持續的綜合治理投入,極大地影響了綜合治理的成效。
1.2綜合治理的相關政策和機制存在缺陷
在治理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治理與農村耕地的矛盾。例如,植樹造林是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最生態的方式,但增加植被覆蓋與保護耕地之間存在明顯的資源矛盾。另外,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現有政策無法解決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的生態補償問題,即占用耕地補償標準。現行政策沒有詳細規定這一標準。再比如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果評價。雖然規定了一些措施,但目前的措施缺乏科學性和完善性,影響了評估結果的可靠性。
1.3眼下綜合治理的科技含量相對較低
傳統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直接影響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目前的防治措施沒有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綜合治理的科技含量相對較低,一些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沒有應用于水土保持。比如冰石籠就是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的一種先進的治理技術,可以在水土流失地區快速形成保護層,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目前,該技術尚未完全應用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2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作用
2.1有助于提高攔沙效果
沙土地質疏松,易被雨水沖走,經過雨水反復沖刷表面會形成溝壑,進一步加劇了土壤侵蝕的嚴重程度。泥沙流失是土壤侵蝕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雖然在晴天少雨不會有水土流失,但在大風天氣,細沙粒在大風的空氣中飛行,形成沙塵天氣,也會帶來不利影響。沙塵暴等惡劣自然天氣的發生,與松散的沙粒有直接的關系,且很容易被強風吹向空中。為了減少這些惡劣自然天氣的影響,有必要減少空氣中的沙子含量。因此,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也會影響天氣現象。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后,土壤表面植被得到恢復,邊坡得到修整,納入河流的地表水含沙量減少,河流泥沙量自然就減少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可以降低惡劣天氣下的含沙量,減少河流泥沙含量,大大提高擋沙效果。
2.2促進經濟生產
土壤侵蝕造成耕地表面大量肥沃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導致耕地作物生長緩慢,產量下降,進而影響農產品價格上漲。此外,由于水土流失的巨大,經濟生產活動必須分配更多的財力和物力來彌補經濟損失,這不利于經濟生產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小流域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以防止農田肥沃土壤的流失使農業生產受挫。
2.3幫助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土地被雨水沖刷后,溝壑縱橫,地表水容易流失,流失過程中容易帶走更多的沙子。首先,暴雨來臨時,溝壑形成的低洼處容易形成雨水積蓄和“堰塞湖”,這是洪澇災害的危險信號,對山區居民來說非常危險。其次,在干旱季節,如果抽取地下水灌溉農田,溝谷表面不利于積水,導致農田灌溉效果不理想,對于緩解干旱對農作物的負面影響極為不利。降雨量過多會導致洪水,降雨量過少容易導致干旱,這些都是自然災害的表現。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后,流域內地表泥沙大大減少,雨水對土地的沖刷力大大降低,使得雨水得到有效控制和利用。水庫的建設可以收集地表的徑流,在旱季可以打開防洪閘門,用收集的雨水灌溉農田。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可以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方法
3.1農業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
農業水土保持措施是在人力的干預下,向當地投入大量的農業資金,通過種植農作物來改善當地因土壤疏松而發生的水土流失。種植作物要注意科學方法。這種種植方式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農業種植。由于當地土壤結構比較疏松,如果按照通常的方式種植作物,當地的水土流失會進一步加劇。為了改變當地疏松的土壤,提高土地的肥力,相關人員應根據當地的土壤結構,采用各種科學方法種植作物,提高當地作物的覆蓋率,利用作物固定當地的水土。同時,種植農作物還可以阻擋地下水的蒸發,進一步維持土地所含水分。農業種植不僅是為了加固當地土壤和改變地質結構,除了減少土壤侵蝕,還必須在更大程度上保證作物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了保證作物的生產力,工人需要使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結合當地的地質結構,經常采用等高耕作、溝壟耕作、坑田等方法來減少土壤侵蝕,提高植被覆蓋率,擴大作物的畝產量。在作物種植的影響下,當地的地質結構改變了土壤結構。為了提高土壤的抗沖擊能力,農業治理模式將經濟與自然充分結合,同時不斷發展當地生態農業,從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
3.2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
生物防治措施類似于農業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通過建立一系列防護林帶來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如果當地水土流失嚴重,有關人員可以通過建立生物防護林帶來阻止風沙的侵蝕。風沙侵蝕不僅侵蝕了當地的地理特征,也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結構。建立生物防護林、經濟林、護坡林、脊林,可以有效減少風沙對當地景觀的侵蝕。建立這種生物控制系統可以為當地環境提供一個天然的保護罩。同時,建立生態防護林也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實質性貢獻。選擇樹木作為防護林必須選擇經濟作物,這樣地方政府才能解決風沙入侵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同時,還可以提高當地的收入,從而實現當地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作用。生物保護措施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植被覆蓋率的大幅提高不僅凈化了當地的空氣,還解決了困擾人們的自然災害,保護了水土資源,促進了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
3.3工程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
工程防治措施是目前小流域應用最廣泛的水土保持工程之一。隨著經濟建設,人們加快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立即對人類進行報復。水土流失問題已經造成了許多嚴重的自然災害,如山洪和泥石流,威脅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旅行。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合理控制和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當地生態保護和經濟生產效益。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小流域地區水土流失帶來的問題。為此,我國投入了大量資金對該項目進行治理,用于山區分洪工程、山區防洪工程、小型水庫、河道治理工程等各種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山區防洪工程的作用最為顯著。不僅可以確保作物生長所需的水,而且解決了航道治理工程河道堵塞和山洪暴發帶來的問題,有效避免了目前因砂石滾下堆積而發生的河床切割和擴大,減少了泥石流發生時造成巨大損失的固體物質。
結語
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準確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從多個方向尋找治理水土流失的途徑,逐步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變化和良性循環。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應從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綜合考慮,尋找合適的治理方法,逐步解決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
參考文獻:
[1]徐庭馨,張健.北方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探析[J].東北水利水電,2019(1).
[2]吳瑕婷.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效益點滴談[J].山東工業技術,200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