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波 東營市食品藥品檢驗中心
大腸菌群主要源自于土壤、糞便、其他有機物或水中,是食品檢驗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1]。大腸菌群表達水平的高低能夠直接反映出食品受污染程度,也是判斷腸道致病菌可能存在的主要依據[2]。現對食品中大腸菌群進行檢測,主要有熒光法、發酵法兩種,不同方法的檢測效果各不一樣[3]。為了探索一種更加可靠、準確率較高的檢測方法,本文對比分析了快速熒光法與發酵法的檢測價值,以供參考。
本研究主要檢測對象為3類食品,包括10份熟食鹵菜、10份冷飲、10份其他食品,檢測時間為2020年04月-2021年04月,均從不同超市中購買所得。
1.2.1 儀器
T1 000天平、37 ℃溫箱、90 mm平皿、1 mL容量與10 mL容量的一次性吸管、20 mm×150 mm大小的一次性試管、500 mL容量的三角瓶或者是廣口瓶、366 nm波長的紫外燈、試管架子、高壓滅菌鍋。另外,還要準備生理鹽水、伊紅美藍瓊脂、MUGal(月桂基硫酸鹽胰蛋白胨)肉湯、乳糖發酵罐以及乳糖膽鹽發酵管。
1.2.2 檢測方法
快速熒光法:根據《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的快速檢測》(GB 4789.32-2002)標準,雙料管加10 mL的稀釋液3管,1 mL的稀釋液加入含有MUGal肉湯的3管料中,1 mL的1∶100稀釋液加入含有MUGal肉湯的3管單料中,37 ℃環境下持續進行24 h培養,紫外燈照射觀察,若是結果可見熒光,則視為大腸菌群陽性。 發酵法: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GB/T 4789.1-2016),對本研究納入的3類食品進行大腸菌群檢測,實施初發酵、平板分離、復發酵等操作。
以最大可能數(MPN)值定量分析大腸菌群數,對比分析快速熒光法與發酵法對食品大腸菌群的檢測結果。
統計學軟件以SPSS22.0版本為主,進一步檢驗分析本研究課題獲得的計量數據以及計數信息,以(±s)形式描述計量資料,組間t檢驗;以%(率)形式表述計數資料,組間χ2檢驗,數據差異判定結果以p值描述, 以(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
對10份熟食鹵菜的大腸菌群檢測,結果發酵法檢測準確率更高,與快速熒光法結果對比,存在顯著差 異(p<0.05),詳見表1。

表1 快速熒光法與發酵法對熟食鹵菜大腸菌群的檢查結果對比
檢測10份冷飲食品的大腸菌群,結果發酵法檢測結果與快速熒光法檢測結果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快速熒光法與發酵法對冷飲食品大腸菌群的檢查結果對比
檢測10份其他食品的大腸菌群,結果發酵法檢測結果與快速熒光法檢測結果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快速熒光法與發酵法對其他食品大腸菌群的檢查結果對比
傳統檢測方法耗時長且操作過程十分煩瑣。隨著微生物酶學的研究深入,開始在大腸菌群檢測過程中引入微生物檢驗技術,通過改良培養基成分,將MUGal特異性底物加入培養基之中,然后讓MUGal與細菌特異性酶產生反應,促使反應產物出現熒光或者是顯示出其他明顯的顏色,以此來判定大腸菌群檢測結果陽性。熒光法能定量檢出大腸菌群,耗時短,操作過程較簡單,能在24 h獲得檢測結果[4]。發酵法是一種能有效鑒別微生物生化反應的新型檢測技術,尤其是對腸道致病菌的鑒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對3類食品進行快速熒光法檢測與發酵法檢測,結果發現,發酵法與快速熒光法對鹵菜熟食的大腸菌群檢測結果存在顯著性差 異(p<0.05)。可 見 發 酵 法 獲 得 的MPN值更高,發酵管數更多。原因分析:熟食鹵菜制作過程中添加了較多的佐料成分,故而容易干擾熒光反應。對于冷飲、其他食品的大腸菌群檢測結果而言,發酵法與熒光法檢測結果并無差異(p>0.05)。這可能與樣品含有過高的淀粉濃度有關,但是并未產生非特異性反應。除此之外,清潔試管過程中,若是殘留洗潔精,或者是其本身存在熒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檢驗結果[6]。故而,選取試管時,必須要保證潔凈、無熒光,同時還要規避外源性熒光物質,以免檢驗結果遭受非特異性反應的 干擾。
考慮各類不同食品成分多、復雜,部分食品溶解之后有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淀粉顆粒,部分食品pH值大于7.5時,可能會干擾熒光反應表現,進而出現假陰性結果。在食品檢測過程中要嚴格控制pH值,合理調節pH值至中性,減少對檢驗結果的影響[7]。發酵法相對而言具有更高的檢驗準確率,但是耗時比較長;熒光法除了檢驗速度快、操作簡單等優勢之外,還可以用于批量檢測,但是此種檢驗方法的結果容易受色素、樣本顆粒大小、pH值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假陽性或者是假陰性。因此,食品檢測過程中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最佳檢驗方法,以滿足食品檢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