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冬菊 歐陽建華 楊 君 張 勇 楊作代 楊 晶 天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20年9月23日14時28分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竹林鎮衛生院收治了6名疑似食物中毒的患者,并迅速向天柱縣疾控中心反映。由于竹林鎮衛生院缺乏救治食物中毒患者的應對能力,立即將患者轉移至更高級別的縣醫院,并向疾控中心報備。15時39分疾控中心接到縣醫院打來的電話,稱縣醫院收治了6名疑似食物中毒的患者。疾控中心在接到電話后迅速做出反應,派工作人員至縣醫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經核查,出現食物中毒癥狀的患者人數為7人,具體情況 如下[1]。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竹林鎮棉花村村民龍某某準備在該村開辦一家1 300 m2規模的養豬場兩個,并于2020年6月份經熟人介紹雇傭了7名外省民工來建設該養豬場,其中男員工6人,女員工1人(專門為6名民工做飯的炊事員)。7人均在搭建的養豬場簡易住所內生活,飲食也在該場所,所用餐具均未做消毒處理。
對2020年9月23日14時28分天柱縣疾控中心收到竹林鎮的一起食用野生菌所致食物中毒事件予以調查。
2.2.1 流行病學調查
調查的方法主要為對患者進行個案調查及出現的癥狀進行分析判斷其是否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并對癥狀相對較輕的鄭某某進行詳細調查,了解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通過患者口述分析蘑菇的大致形態[2]。并向患者調查3日內食物進食食譜,了解是否接觸過其他可能導致中毒的因素。除此之外向負責治療的主治醫師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通過主治醫師的描述,再結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癥狀表現整理調查數據。
2.2.2 形態學鑒定
工作人員根據患者對所食野生蘑菇的外觀描述以及主治醫生對患者的情況介紹,并將收集到的未食用的剩余野生菌標本及圖片交上級專家,專家查閱《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相關的資料文獻,對毒蘑菇的相關形態特征進行分析,從而判斷患者所食毒蘑菇的種類。
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竹林鎮棉花村出現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6名養豬場工人在食用午飯后相繼出現不同癥狀的惡心頭暈等癥狀,送至當地衛生院后被判斷為疑似食物中毒,后被轉至縣醫院,共計7人出現不良反應(見表1),符合疾病定義的患者為7例,患者的性別比為 6∶1。

表1 7例患者基本情況
本次出現食物中毒癥狀的病例中除了鄭某某只食用了少量的疑似毒菇癥狀較輕外,其余的患者在診治或轉診過程中分別出現心慌、狂躁、呼吸困難等發展成重癥。
所有患者中除鄭某某只食用了少量的疑似毒菌所以癥狀較輕外,其余患者均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并在送至醫院后進行洗胃,鄧某2和楊某某兩名患者由于病情較為兇險轉至ICU進行下一步的觀察和治療。由于救治及時,未出現死亡病例。鄭某某在接受洗胃和進一步的治療后,于治療2 d后達到出院標準遂出院。另外6名患者由于病情較為嚴重,在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于9月31日達到出院的標準后出院[3]。
在接到天柱縣竹林鎮衛生院的反應后,縣疾控中心迅速做出反應,并在患者被送至縣醫院后迅速前往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疾控中心人員兵分兩路,除部分人員前往醫院收集資料外,剩余人員前往棉花村養豬場進行現場調查,收集剩余的未食用野生菌標本(煮熟的已經全部吃光)。在調查結束后迅速開展針對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討論會,并在會后的24 h內上傳食物中毒調查報告及相關信息資料,除此之外持續觀察患者情況,并做進一步分析。
黔東南州疾控中心流行病科專家接到天柱縣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在收集的蘑菇樣本及相關圖片資料后,予以圖片資料相對比,且將圖片資料傳送到省疾控及國家疾控中心職業衛生和中毒控制所,經確認這種蘑菇屬于灰花紋鵝膏菌,存在劇毒,明確本起事件是進食自己所采摘的混有灰花紋鵝膏菌而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通過對此次出現食物中毒的患者進行調查和分析后得出調查結果,由于7名民工缺乏對于野生蘑菇的認識,再加上所食用的蘑菇與普通無毒蘑菇在外觀上的差異不大,因此出現了誤食有毒蘑菇的事件發生。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各種野生菌類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再加上當地不少人有采摘野生蘑菇食用的習慣,易發生誤食有毒蘑菇的事件。此前發生過幾起有關野生蘑菇誤食中毒的事件,但是規模和影響程度都沒有此次嚴重[4]。通過對本次以及歷年來出現的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部分人對于野生蘑菇缺乏基本的辨識能力,誤認為外觀普通的蘑菇就是無毒的。二是由于部分人對于野生蘑菇中毒的危害性認識不足,認為即使食用混雜的部分有毒蘑菇危害也不大。針對這類情況當地政府、疾控中心以及醫院應當充分引起重視,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有關有毒蘑菇種類的宣傳,充分引起人們對于野生蘑菇中毒的認識。如果發現有人誤食野生蘑菇或者出現疑似野生蘑菇中毒的情況應當及時送醫,部分有毒蘑菇在食用后有一段時間的潛伏期,并且有的蘑菇還會出現臨床上的假愈期,極容易導致誤診和誤判。因此通過此次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希望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加強宣傳以及科普,以期引起人們的 警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