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慧明 遼寧省檢驗檢測認證中心
創傷弧菌也稱海洋弧菌,革蘭氏陰性菌,屬于弧菌屬,是一種嗜鹽菌,廣泛存在于海洋環境中。創傷弧菌是主要的海洋致病細菌之一,能夠引起食源性疾病、傷口感染、加劇肝病或基本疾病患者的病情。生牡蠣是創傷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傳染源[1]。牡蠣(俗稱生蠔)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但其易受到多種食源性病原菌和寄生蟲的感染,屬于眾多水產品中風險較高的一類傳染源[2]。感染創傷弧菌后易引起發燒、腹瀉、低血壓等急性腸胃炎癥狀,嚴重可致組織感染和敗血癥,甚至引起死亡。本研究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創傷弧菌檢驗》(GB 4789.44-2020)對牡蠣進行檢驗,采用全自動細菌鑒定系統(VITEK)獲得的生化結果用于驗證定性PCR法鑒定創傷弧菌的準確性[3]。
蛋白胨-氯化鈉-纖維二糖-多粘菌素E(PNCC)增菌液、CC瓊 脂培養基平板、mCPC瓊脂培養基平板、3%NaCl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平板(3%TSA)、革蘭染色劑(北京陸橋技術有限公司);革蘭陰性鑒定卡(生物梅里埃美國股份有限公司);創傷弧菌標準菌株ATCC2756、副溶血性弧菌標準菌株ATCC17802(美國菌種保藏中心);DNA提取試劑盒(上海生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PCR反應配套試劑(大連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瓊脂糖(美國sigma公司)。
電熱恒溫培養箱(德國Binder公司);A2型生物安全柜(美國NUAIRE公 司);VITEK2 Compact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物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定性PCR儀(美國ABI公司);凝膠成像系統及電泳儀(美國GE公司);離心機(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電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高壓滅菌鍋(日本Tomy Kogoy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計(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
①樣品制備。從市場購買鮮活生牡蠣于4 h內完成處理。在無菌條件下,打開牡蠣外殼,取其全部內容物。②增菌培養。稱取處理后的樣品25 g加入225 mLPNCC增菌液中,均質2 min,于36 ℃條件下培養18 h。③分離培養。將增菌培養物劃線接種至CC平板和mCPC平板,在36 ℃條件下培養24 h后,觀察菌落生長特征。④革蘭氏染色。將純化后的單個可疑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并在顯微鏡下觀察菌體的形態和特征。
①VITEK鑒 定。挑 取3%TSA平板純化后的菌落,用0.45%Nacl溶液配制菌懸液(麥氏濃度為0.5~0.7 MCF),選用革蘭陰性菌鑒定卡用VITEK進行檢測。②嗜鹽性試驗。根據創傷弧菌的嗜鹽性,挑取3株可疑菌分別接種于0%、3%、6%、8%和10%的Nacl胰蛋白溶液中,在36 ℃條件下培養24 h,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600 nm處創傷弧菌嗜鹽性試驗培養后菌液的吸光度A[4]。
(1)DNA提取。按D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提取。
(2)PCR擴增。引物信息見表1。反應體系按PCR反應配套試劑說明書配制,反應體積為25 μL。對照設置:①空白對照實驗,用ddH2O替代樣品DNA;②陰性對照實驗,用副溶血性弧菌標準菌株DNA替代樣品DNA;③陽性對照實驗,用創傷弧菌標準菌株DNA替代樣品DNA。

表1 創傷弧菌PCR檢測用引物
(3)擴增條件。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1min,62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30個循環;72 ℃延伸10 min。
所得PCR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然后在凝膠成像系統中觀察電泳跑膠情況。
分離所得菌株在CC及mCPC培養基平板上呈邊緣透明、圓形、扁平的黃色至橘黃色菌落,革蘭染色結果為革蘭氏陰性,弧狀、無芽胞,與典型創傷弧菌特征相符,菌落特征見圖1。

圖1 分離菌株在CC及mCPC平板上的菌落形態
分離出的3株菌在含3%和6%Nacl的胰蛋白水中生長旺盛,在含0%、8%、10%Nacl的胰蛋白水中不生長,嗜鹽性試驗表明分離的3株菌符合創傷弧菌最適宜生長濃度為3%~6%的生化特點。
利用VITEK鑒定3株分離菌,其鑒定概率百分比在97%~99%,結果顯示置信度為“極好的鑒定”,鑒定3株分離菌均為創傷弧菌。
陰、陽性對照、空白對照及3株分離菌株的PCR擴增產物電泳圖見圖2。實驗在陽性對照出現目標條帶 (519 bp),陰性對照及空白對照無條帶出現,該實驗成立。檢測結果顯示3株菌的vvh A基因全部陽性,鑒定為創傷 弧菌。

圖2 3株分離菌的PCR電泳圖
創傷弧菌在我國南方溫熱帶海域較為常見,生吃海鮮,如腌制的螃蟹、牡蠣等這些貝殼類海鮮容易成為傳播載體。牡蠣是一種濾食性海洋動物,易富集各種致病微生物及病毒,牡蠣中的創傷弧菌能夠感染人類,而且是一類感染率比較高的海產品。有研究表明,我國生食動物性水產品中存在創傷弧菌污染[5],對牡蠣進行創傷弧菌檢測能有效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
創傷弧菌的鑒定增添了新的PCR檢測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過程中,DNA的純度及濃度、PCR體系的配制、儀器的準確度以及人為因素都會影響PCR鑒定結果,同時還要避免菌株和DNA氣溶膠污染。目前傳統的創傷弧菌檢驗是通過形態學檢驗、生化檢驗及血清型試驗,其步驟煩瑣,耗時費力。實驗證明,PCR法在牡蠣創傷弧菌的鑒定中具有高通量、簡單快速等優點,與VITEK法相結合,更加提高了PCR食品檢驗法的準確率。PCR法不僅可實現對創傷弧菌準確快速鑒定,而且可快速區分其他相似菌,如副溶血性弧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