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嶸 陳濤 張銀華 何芳
(湖南緣善居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 年發表的《人類激勵理》一文中提出的一種重要行為科學理論。由低到高將人類的需求區分為二大類五個層次,即:基本需求類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求類含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1]。五種需要從低到高,按層次逐漸遞升,但次序也不完全固定,可以變化,但所有變化都基于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特別是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如果這些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問題,沒有生理需求的滿足,也無從談起更高層次需求的追求和滿足,象修建大廈,底層的生理需求滿足是大廈的基石,缺少它,大廈就是空中樓閣。
1.生理需求:主要包括維持生命的如食物、空氣、休息、生理平衡、排泄、舒適等。2.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維持生活穩定的人身安全、穩定保障等。
1.歸屬和愛的需求:主要包括對情感歸屬的需要,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接納和認可;2.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他尊。自尊指自我尊重,包含自我信心和成就感;他尊指他人的尊重,包含地位和威信。3.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對社會有較大的貢獻。
當個人喪失生理需求保障能力如喪失自主進食能力(不能自主進食)、自主大小便能力(大小便失禁或不能自主如廁)、自主個人衛生能力(不能自主洗臉、洗澡等)或生理平衡出現極度異常(如某些疾病發作)時,稱為失能;
當個人生理需求在安全和穩定持續性方面不能很好有效保障,需要輔以輔具或設施幫助完成生理需求,但可能缺失或部分缺失獨立生活能力可定義為半失能;如各種原因致軀體殘障,但使用輔具和便利通道可達到基本生活自理如能自主進食、如廁但不能有效完成餐飲配備制作等。
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能力缺失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是養老服務關注的重點人群!
1.生理需求缺失至失能者所需服務: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護理如進食護理、大小便護理、個人衛生護理、有效睡眠護理、疾病觀察護理等;2.安全需求缺失致半失能者所需服務:滿足維持基本生理需求所需的安全和穩定性保障如安全輔具和設施的配置、使用培訓;提供餐飲服務等;3.精神需求服務:滿足個體精神需求,這部分需求需要滿足時個性化差異較大、需求目標難以完全界定,大體可包括滿足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求美的需求及最高層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服務方面提升體現為求美需求如居住環境容積率的提升、配套設施齊全、相對隱私等;文化娛樂需求如各類文娛活動等的舉行、繼續教育需求如參加老年大學、政治參與需求如仍關注實事參與公共事務等、更有自我實現需求的在邁入老年之際仍創業成功者也頗有人在。
滿足基本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是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的關注重點!
1.基本需求滿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養老更多的剛性需求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可以說,失能老人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滿足就基本滿足了80%的服務需求,且有效的基本需求不會因收費高低而出現服務的差別,比如說老人大小便失禁需要護理,不會因為收費高低而服務出現明顯差別;2.精神需求滿足:如4.3 所述,部分或全部達到這些需求,可能更多地要有硬件設施配合、集體氛圍影響和主觀能動體現,客觀服務能提供滿足的需求可能只占比約20%。3.二八規律:為滿足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進行投資建設,滿足80%基本需求服務需約投資20%,滿足20%更高層次精神需求因涉及較大規模硬件環境和配套設施建設,可能需要占投資的80%。
參照“二八規律”,有效保持老人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動態平衡,但滿足失能老人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為根本!!
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統計年鑒2020》顯示2019 年人口總數約為14 億,65 歲以上約1.7 億,占比11.9%[2],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 2050 年,中國將有約35%的人口超過60 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且中國未富先老,各階層收入及人數占比不一,2020 年5 月28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講到,我們有6 億人每個月的收入1000 元左右。《中國統計年鑒2020》全國居民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顯示40%左右的人群約5.6 億,平均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 元左右或以下,60%左右約8.4 億人群平均月可支配收入在2000 元左右或以下,其中可能無收入0-24 歲人群約3.8 億[2];則仍有約4.6 億人群可能是老人或是老人的贍養者。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中國約4.6 億人在2000 元左右或以下,其本人或家人特別在失能時的養老,占據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的龐大底層,也將是中國現今和未來養老服務發展關注和生存的根本!低收入人群特別是失能人群的養老,從護理費用使用分析對比,機構養老可以采取集中護理,統籌規劃護理人工資源、各類生活成本資源、水電能耗等,同等護理服務,機構養老可比居家養老、單獨保姆照護更能降低成本。
低收入失能人群的養老選擇合適的機構養老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和各級政府大力加強養老發展,多種養老形式并存,特別是近幾年因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轉變,因政策的吸引和行業的轉歸,大量的資本投入養老服務,使機構養老的床位激增,但實際運營過程中,床位的激增伴隨了大量床位的空置,使很多養老機構特別是民營養老機構在前行中艱難跋涉,為何如此,大致分析如下:根據調查,現有養老機構收費基本等同于當地正規企事業單位退休工資的中線水準,當地若退休工資中線水準為3000 元/月左右,則當地失能老人機構養老收費3000 元/月左右或更高;這一收費標準,基本上阻止了占絕大部分約4.6 億低收入人群選擇養老機構,總體可選擇服務對象基數有限,也就造成了養老機構床位虛空,但實際所需養老床位遠遠不夠。
約4.6 億低收入人群,除了政策幫扶的五保人群,當其中家人失能有護理需求選擇機構養老時,因子女和自我經濟承擔能力有限,市場上很難找到對應服務機構,這部分人群只能被動選擇居家養老,有些在兒女家中輪住,有些獨住,兒女或親人負責送餐,因各種原因子女不能全身心照料時,深入其中,會發現他們絕大部分時候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能保障。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1957 年,第二次是1962-1972 年,第三次是 1981-1990 年,計劃生育政策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逐步實行,也就是說第一代生育高峰人群養老遇上第一代獨生子女贍養,近 10 年內隨著生育高峰人群養老需求會更集中爆發。而主體承擔者獨生子女父母養老高峰來臨時,當本人或老人屬于或接近低收入人群的家庭(低收入失能老人家庭)將面臨的養老壓力將無法想象。
推進低收入失能人群機構養老,緩解正在來臨養老大潮的迫切根本需求!
服務需求決定硬件建設,硬件建設決定護理流程,如前所述,服務需求中的基本需求差別不大,服務檔次不同主要體現在更多精神需求滿足的不同。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基本需求滿足的根本前提下,針對低收入失能老人人群構建月收費標準2000 元左右的機構養老服務模式,相關描述如下:
更多關注滿足基本需求如環境舒適、服務順暢、安全便利等方面。類比2020 年武漢大規模疫情爆發時方艙醫院的建立,參照二八規律,低收入失能老人養老機構可建設布局成方艙養老機構或類比方艙養老機構模式,如醫院ICU 式的集中式護理可在不降低護理服務質量(滿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情況下最大程度減少人耗、能耗等,可能折損了老人人均住房容積率和一定的美觀度,但可以以較低價格滿足低收入失能老人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而不降低基本需求的護理服務質量,此類養老機構可以用20%的投資滿足80%的基本需求。
多年沉寂養老一線,厚積薄發,對在保證服務品質的情況下最大程度降低運營成本頗有心得,采取高效專業護理流程控制人工耗費、合理營養搭配控制餐飲耗費、“三分治七分護”精心養護有效控制醫療耗費、多方案能耗供給充分控制能量耗費等措施,使運營成本得到高效控制。關注低收入人群,在同等程度的養老政策扶助下,構建低收入人群失能機構養老良性運營體系,引入社會資本、減輕國家和家庭負擔,將是中國龐大低收入人群失能老人養老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