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沁怡
(陜西理工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2020-2021CBA 選秀大會的最終結果已經出爐,此次選秀與近幾年來CBA 選秀最大的不同在于越來越多的CUBA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出現在選秀大會,其中第一輪中就有祝銘震、朱松瑋、張寧等9名CUBA大學生運動員入選,占據了第一輪中將近70%的名額,這是2015 年CBA 職業聯賽開始選秀起CUBA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進入職業聯賽最多的一年,這樣的結果是校園籃球與職業籃球接軌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體育文化不斷創新進步的成果。
從文化自身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層次上,可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1]本文將通過介紹和比較中國與美國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這兩個層面,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并進行思考
1895 年,美國人鮑勃蓋利將籃球傳入中國。1896 年天津基督教育青年會舉辦了我國第一次籃球表演游戲。至此,籃球在天津、北京等城市的青年會中發展起來。20 世紀初期,中國有了第一座室內球館,建造者是當時的上海青年基督教會,許多有籃球相關的活動都在這里舉行。因此,這個室內球館可謂是中國籃球的開山鼻祖。但在當時,國內將籃球看成是資產階級的貴族運動,這使得籃球在20 世紀20 年代才進入私有化的校園課堂,到了20 世紀中葉以后,籃球才在中國社會上推廣并進入國有化課堂。30 年代開始,在尚樹梅、袁宗澤、程登科發表關于民眾體育的研究文章以及體育界開展“民眾運動”的呼聲越來越高后,籃球在社會上快速傳播,但是只局限于一些大中城市,農村的籃球普及率依舊很低。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開始重視體育運動,建立各級體育運動會委員會,體育運動的普及率逐年水漲船高。以籃球為例,1953 至1954 短短一年間,中央人民政府直屬機關籃球賽的參加人數就增長了十倍,可見國家對籃球重視程度。但是和當時世界先進的籃球國家相比,我國在籃球技術、籃球設施、普及率等方面仍處于落后狀態,因此我國向當時的蘇聯學習,并參加世界大賽和高水平對手切磋、學習。這些努力受到了成果:在1964 年第十八屆奧運會上,中國隊戰勝了第六名波蘭隊。那時的中國籃球取得的成績雖然令人振奮,但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的籃球普及率依舊很低,籃球設施依舊十分稀缺。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籃球發展進入快車道。1994男籃世錦賽,中國隊獲得歷史最好的第八名,并戰勝了勁旅西班牙和巴西,當年的隊伍也被稱為中國的黃金一代。到2004 年中國籃球也在農村發展了起來,以浙江省為例,在浙江籃球之鄉-諸暨市700 多個自然村,村村有籃球場,全市有球場850 多個;杭州市的彭埠村有2 個燈光球場和7 個籃球場;富陽市新登鎮有10 個燈光球場和42 個籃球場。[2]根據高德地圖截止到2019 年4 月19 日統計(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從中國籃球場館城市分布圖可以看出籃球場最多的20 個城市以及其他籃球場分布較多的城市多數都處在南方城市或者一線城市,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資源越集中的城市籃球場地就越多,說明了中國現階段存在籃球設施建設分布不均、資源分配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南北,東西差距大等問題。
1986 年,NBA 傳入中國,1995 年CBA 聯賽創立,中美不同的籃球文化催生了眾多籃球粉絲,姚明在NBA 的成功開啟了中國籃球文化新的篇章:球隊、球星文化應運而生;球衣、球鞋、球星卡等籃球周邊的熱銷促進了資本對籃球的投入。但中國籃球文化的物質化水平有所欠缺,CBA 球隊對于自身球隊文化的宣傳重視度不夠,就球隊文化物質化建設線上線下的球隊周邊旗艦店來進行調查,CBA 共19 支球隊,在某電商平臺上只有北京首鋼隊有自己的線上周邊旗艦店,而NBA 各球隊,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會有自己的球隊文化周邊旗艦店。球隊文化物質化運營十分重要,它能使球迷自身形成一種歸屬感、自豪感,能團結自身的球迷。相反球迷購買球隊周邊,也可以增加球隊的經濟收入,加快球隊的成長速度。
近年來隨著草根籃球路人王聯賽的興起、基層籃球聯賽的增多,各城市涌現出如杭州的C-KIDZ、北京的OBJK、西安的野球帝這樣的街頭籃球隊。他們的出現拉進了籃球與民眾的距離,各個球隊的“師傅們”通過社交媒體將籃球技戰術傳授給籃球愛好者,不斷鼓勵青少年敢打敢拼去實現自己的籃球夢,為中國籃球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球迷對中國籃球不離不棄的追求表明了籃球有著凝聚國家的力量,有培養新一代優秀青年的力量。這一切都表明了,籃球在中國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的廣泛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1891 年12 月21 日,詹姆斯·奈史密斯發明了籃球。剛開始,籃球游戲規則十分簡單:不分場地與參加人數,將比賽隊員平均分為兩組,雙方互相競爭將球投進對方籃筐。隨著場地設施的不斷改進,籃筐由原來的有底桃框變成了鐵圈籃筐,用木板制成的籃板代替了鐵絲擋網,籃球競賽規則開始出現,場地開始增設各種區域,大大提高了籃球的趣味性,加快了籃球普及全美的進程。街頭籃球起源于二十世紀初美國首都華盛頓以及紐約貧民區的街邊籃球場,其夸張、創意、激情的籃球風格,結合了黑人的Hiphop、涂鴉等嘻哈文化,這些因素使得街球成為了民眾最愛的項目之一。NBA 的成立是美國籃球文化新階段的開始,一個球隊代表一座城市,每個球隊的都有屬于自己的主場球館,球館以及球員的球衣上都會出現代表這座城市的元素,這些做法讓每個城市的球迷都有了一種歸屬感,凝聚了全美球迷的力量。NBA 在明星的塑造上也是煞費苦心,通過制作球員的精彩比賽集錦,對球員的各項數據進行排名,不斷修改比賽規則增加比賽的欣賞性,舉辦全明星賽,評比常規賽MVP、總決賽FMVP,讓所有球迷參與到了其中。NBA 強大的籃球實力吸引各國頂尖球員參加NBA 選秀,進入NBA深造。美國深厚的籃球文化底蘊、最先進的籃球訓練技術,也不斷吸引著各國的學者、籃球愛好者前去學習。
中國籃球職業聯賽(簡稱CBA)在2015 年開始改革引入選秀前,進入CBA 職業聯賽的運動員都是從球隊的青年隊或者省隊、體育學校選拔出來的,極少數特別優秀的球員是從大學生籃球聯賽(簡稱CUBA)被球探發現進入CBA 職業賽場。2015 年前的CBA 更像是一個體制內的聯賽,籃球運動員的選材上相對單一,想進入職業的賽場就必須從小走職業化道路。現如今,各國的籃球實力越來越依托籃球運動員整體素質的提高,一個運動員從小走職業化道路就等于放棄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一方面,一個籃球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大概在15 年左右,在沒有文化知識支撐的情況下,運動員會在退役之后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隨著各國對籃球研究水平的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將不再是決定比賽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有利于運動員加深對技戰術的理解,球員們對戰術的學習與執行效率將大大提高。
在2015 年改革后,CBA 的大門向大學生籃球運動員和草根籃球運動員敞開,中國籃球選拔人才的道路不斷開拓。但是根據5 年選秀大會的情況來看,CUBA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在CBA 聯賽中很難得到教練的認可,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技戰術的水平較常年在體校以及俱樂部訓練的球員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俱樂部對自身培養的運動員更加信任,這一部分原因是人對新事物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即對新的政策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另外一部分就是CUBA 教練員綜合素質相對于CBA 來說較低,國家、社會、學校對CUBA 的發展重視程度不夠,這迫切的需要健全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的選拔體系。
2020 年9 月21 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體教融合的概念,取代了自1986 年提出的體教結合。體教結合只是讓少部分人獲得了體育與教育的資源,收獲甚少,其政策的實施方式主要是通過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弱化運動特長生高考文化課難度,為他們提供一條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道路。根據高水平運動員的生源分布來看,50.2%的高校運動員都源自于專業隊,高中生源占29.5%,體校生源占20.3%[3],專業隊占據一半的招生名額使高水平運動員呈現文化素質較低的情況,加之運動員在進入高等教育學校之后,學校為了自身榮譽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費是在訓練和比賽中,其所獲得學習文化課知識的時間也少之又少,造成了運動員受教育程度低,導致其退役后的就業問題,根據山東大學2010 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82.4%,在許多高校的體育學院畢業就業率中算較高,但是就業真正專業對口的不到10%,遠低于2010 屆的本科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的69%[4]。三大球因普及化高,籃球高水平運動員在畢業后相較于其他高水平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來說就業市場相對廣泛,但在退役之后也出現了因文化程度不夠出現就業問題的情況。2020 年提出的體教融合政策將實施的范圍擴大到了廣大青少年,但其如何與高考接軌仍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若解決了這一難題,對于未來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將是巨大的提升,中國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將更近一步。
2017 年11 月,中國籃球協會聯合教育部啟動了小籃球計劃,自2018年3 月以來,小籃球聯賽在全國25 個省市區和5 個單列市同時展開,吸引了15365 支隊伍共100443 名小籃球運動員、9674 名教練員和3542 名領隊參與其中。[5]小籃球聯賽進行如火如荼的同時,也反映出了許多不足:第一,場地的缺失。小籃球即更小的場地、更小的籃球,這更加符合兒童的身體特征,但其作為新型賽事,場地處于缺乏的狀態;第二,教練員訓練的計劃儲備量不夠。對于如何訓練低年齡段兒童的體能技能,籃球界還沒有一個穩定的標準,裁判員對小籃球比賽規則把握、吹罰尺度的經驗欠缺,迫使裁判員要去深度學習小籃球規則,了解不同情況下兒童的心理活動,牢記小籃球比賽精神;第三,家長對籃球運動的重視程度不高。家長帶孩子學習籃球的初衷更多的是鍛煉身體,培養興趣只是后者;第四,開展比賽更多獲得的是政府支持,長期舉行小籃球聯賽得不到資金保障;第五,小籃球聯賽目前還未與青少年籃球賽賽事接軌,不利于系統地對運動人才進行選拔以及培養。
NCAA(全國大學體育協會)賽事是全美國大學生學習之余最重要的盛會之一,NCAA 賽事中包括了籃球聯賽,其與NBA 選秀結合。作為世界籃球聯賽的最高殿堂,NBA 現役球員中有76%的球員都來自于NCAA[6],如來自肯塔基大學的安東尼·戴維斯,杜克大學的凱瑞·歐文都是NBA 全明星級別的球員,都代表美國夢之隊參加世界比賽并獲得金牌,可見NCAA 對NBA輸入人才質量之高。
NCAA 有如今的輝煌靠的是它有嚴格的制度支撐。首先,想要獲得進入NCAA 比賽資格的運動員在學業方面,高中期間的核心課程必須到達2.3 以上,2016 年開始NCAA 對高中文化課又有了額外要求16 門核心課程必須要有至少10 門在高四之前學完。而進入NCAA 的球員在大學期間也必須完成學業成績否則將面臨退賽。為了保證球員能受到高等教育,NCAA 要求學生必須在大學期間修滿一學年才能參加NBA 選秀。NCAA 在文化課上的要求保證了通過籃球技能進入名校的學生的文化課基礎,降低了學生在訓練的同時大學課程跟不上的情況的出現,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意識到了一個人的文化知識對以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走向更高的職業舞臺需要以文化知識為基礎去理解吸收運用更加復雜的團隊配合技戰術方法,才能不在競爭激烈的聯賽中被新人取代。其次,NCAA 在管理制度上對大學生球員提供了一個遠離商業的環境,NCAA 禁止球員接任何代言、贊助商的廣告,其也會提供獎學金來支持球員(美國籃球運動員大部分都是少數群體,很多球員都來自貧民窟,都將籃球作為走出貧窮的希望)。最后就是NCAA特別的比賽制度,最令全美瘋狂的“瘋狂三月”在每年的3 月至4 月舉行,實行單場淘汰制。單場淘汰制即一局定勝負,這給參賽球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贏球的關鍵不僅要有實力超群的核心球員帶隊,更重要的是隊友們的出色配合,球隊的每一個人都為了贏球竭盡所能,培養了球員們的團隊意識,決不放棄的品質。
優秀文化對一個國家籃球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從物質文化層面來講,籃球起源于美國,街球文化的底蘊更是比中國深厚。接觸街頭籃球文化的主要群體是青少年,所以街球文化是籃球普及的重要因素,國家體育總局應該鼓勵支持并引導符合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街頭籃球比賽的舉行并通過社交媒體對街頭籃球文化進行傳播。中國的籃球基礎設施建設呈現南密北稀、東密西稀的狀況。經濟發達地區球場基礎設施普及水平遠高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球場是發展街頭籃球必要的物質基礎,是培養良好籃球氛圍的重要構成因素。加快球場建設,縮小南北籃球場密度的差距,擴大籃球的群眾基礎。從制度文化層面來講,學習NCAA 接軌NBA 的制度優點,不斷完善中國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進入CBA 職業聯賽的制度,推進體教融合政策接軌中、高考,大力培養各基層不同階段賽事的籃球裁判員與教練員,鼓勵并支持退役運動員學習籃球裁判與籃球訓練方法,為中國籃球后備人才庫提供更加高素質的人才,讓優質籃球資源得到不斷循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