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元,支偉,羅志華,史秀志,邱賢陽
(1.廣西中金嶺南礦業有限公司,廣西 來賓市 546100;2.中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3)
VCR 爆破是以貫穿深孔進行礦山開采的深孔破巖爆破工藝。在VCR 爆破開采過程中,由于孔內堵塞長度與抵抗線之間不匹配,使得爆炸能量過多的浪費,容易出現塊度分布不均勻以及堵孔、沖孔等爆破危害,給礦山生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國內外對堵塞長度與抵抗線的研究較多,梁禹,任少峰等[1?2]采用LS-DYNA 軟件對不同堵塞長度進行仿真模擬,通過有效應力對比分析得出孔內最佳堵塞長度;郝亞飛等[3]采用數值模擬的方式研究堵塞長度對爆破振動的影響,分析振動衰減規律,得出合理的堵塞長度;丁希平等[4]研究發現,臺階爆破堵塞區有效應力場隨堵塞長度的增加呈指數規律衰減;姜永恒等[5]針對某金礦大塊率高的問題,運用數值模擬軟件對采場扇形孔進行模擬,分析了巖體內部質點的有效應力峰值,確定中深孔爆破最優抵抗線和孔底距;何闖等[6]研究發現爆破振動受自由面與最小抵抗線共同影響;張智宇等[7]依據相似定律,進行混凝土模型試驗研究抵抗線對臺階爆破的影響,研究表明,爆堆的總質量及最大塊度尺寸隨著抵抗線的增大而增大。但對兩者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文通過牛頓第二定理和應力波理論推導兩者之間的合理數值關系,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現場試驗,以此得出堵塞長度與抵抗線之間的合理數值關系,為同類型采場提供理論指導。
在軸向間隔徑向不耦合裝藥下,孔壁在爆破過程中所受的初始沖擊荷載為:

式中,ρ0為炸藥密度,kg/m3;Dc為炸藥爆速,m/s;K不耦合系數;n為反射沖擊波壓力增大系數。
根據Mises 屈服準則,如果巖石壓力超過其動態抗壓強度,則巖石發生粉碎性破壞,形成粉碎區。巖石動態抗壓強度根據式(2)確定[4]:

式中,σc為巖石靜態抗壓強度,Pa;σcd為巖石動態抗壓強度,Pa;εc為粉碎區加載應變率,取104s?1。
藥包起爆后,在炮孔孔壁周圍巖石形成粉碎區,結合式(2)可得其粉碎圈半徑Rc為:

式中,λ為側壓系數;μ為巖石泊松比;d為炮孔孔徑,m。
巖石破碎過程中,隨著堵塞物被壓實,巖體粉碎圈形成,爆生氣體以準靜態壓力作用于炮孔孔壁。此時爆生氣體的狀態方程為:

式中,p為爆生氣體壓力,Pa;V為爆生氣體體積,m3;γ為絕熱指數,一般取3。
爆生氣體膨脹體積增大主要由于堵塞物向孔外運動,與爆生氣體進入孔壁裂隙中,因其體積很小,可以忽略。結合式(4),孔壁壓力隨堵塞物位移的衰減規律為:

式中,pr為為孔壁的初始沖擊壓力,Pa;px為堵塞物位移x時的孔壁壓力,Pa;V0為粉碎圈形成后炮孔內的體積,m3;Vx為堵塞物位移x時炮孔內的體積,m3;D為粉碎圈直徑,m;d為炮孔直徑,m。
相關文獻將抵抗線定義為球狀藥包重心至自由面的垂直距離[8],本文為方便分析數據,且與現場實際設計施工作業相匹配,因此將藥包底部至自由面的垂直距離視為抵抗線。
堵塞物雖是不連續松散體,但對于堵塞而言,研究的是堵塞物整體的變形和運動,堵塞物密度均勻,且在堵塞過程中,堵塞物已經被壓實,因此可忽略堵塞物運動過程中的壓縮過程,反將其運動當作剛體運動,堵塞物示意見圖1,其爆破深度為L+L1,半徑為r,上端堵塞長度為L2,抵抗線為L1,堵塞物中應力波傳播速度為C1P,孔內爆生氣的壓力為p。

圖1 裝藥結構示意
堵塞物向孔外運動時,所受推力為:

所受自身重力為:

所受孔壁摩檫力為:

結合上述公式,可以求得堵塞物在孔內的加速度為:


堵塞物沖出炮孔時間為:

當堵塞物完全沖出炮孔時,堵塞物運動長度為堵塞長度,因此有:

堵塞的作用是充分利用爆生氣體能量進行巖石破碎,從而獲得較好的爆破效果,因此,為充分發揮堵塞物的封堵作用,應該保證堵塞物不沖出孔口或堵塞物沖出孔口時,巖石槽腔破碎剛好完成。根據爆炸力學與應力波理論可知,巖體破碎所需要的時間td為:

式中,W為藥包重心到自由面的距離,m;Cp為巖石中縱波傳播速度,m/s。
炮孔堵塞需要滿足t=td,則:

以南方某鉛鋅礦深孔爆破采場為例,依照上式進行理論計算。該采場炮孔直徑為110 mm,藥包直徑為90 mm,不耦合系數為1.22;堵塞物密度為1800 kg/m3,縱波波速為3600 m/s,炸藥爆速為4000 m/s,炸藥密度1250 kg/m3。分別取抵抗線為:0.8 m、0.9 m、1.0 m、1.1 m、1.2 m,計算得出相應堵塞長度分別為0.83 m、0.91 m、0.978 m、1.05 m、1.12 m。由表1 可知,堵塞長度與抵抗線之間的匹配關系為L2=(0.94~1.04)L1。

表1 堵塞長度與抵抗線數值關系
該理論推導是建立在會形成爆破漏斗的前提下,堵塞長度計算公式考慮的因素較少,且僅適用于雙向堵塞,在現場施工時,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從上述理論可知,在有爆破漏斗出現的前提下,抵抗線越大,所需的堵塞長度也隨之增長,但當抵抗線達到臨界值時,自由面沒有出現爆破漏斗,則該理論就不適用。
3.1.1 采場概況
試驗采場位于該礦?320 中段,采場較為破碎,巖石內部含有褶曲。巖石內小構數量較多,且較破碎、滲水。
采場長度為46 m,寬為8 m,采場高度為30 m。布置4 排炮孔,排距為1.8~2.0 m,孔間距為2.2 m。炮孔直徑為110 mm。拉槽區列距為0.6~1.6 m,其他列距為2.0~2.2 m。采場拉槽區炮孔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采場拉爆爆破示意
3.1.2 爆破試驗方案
在試驗采場拉槽區域進行3 次爆破對比試驗,3 次爆破試驗爆破范圍一致,爆破共計37 個炮孔。方案一(1.2~1.2)孔內采用條形藥卷(藥卷尺寸:R=90 mm,L=670 mm),底部留抵抗線1.2 m,每層裝藥1 條,堵塞1.2 m 河砂;方案二(1.0~1.0)孔內底部留抵抗線1.0 m,每層裝藥1 條,堵塞1.0 m 河砂;方案三(0.8~0.8)孔內底部留抵抗線0.8 m;每層裝藥1 條,堵塞0.8 m 河砂。孔內采用高精度微差導爆管雷管起爆,掏槽區域先起爆,邊幫孔后起爆。
圖3 為方案二的裝藥結構示意圖,方案一和方案三現場裝藥結構與方案二相似,均采用單層單條藥包進行裝藥。

圖3 方案二裝藥結構示意
由于是井下開采,需考慮炮煙問題,通常信息采集在爆破后隔天進入采場進行爆破效果拍照。因爆破開采順序是由上至下,所以在拍攝過程中,下部硐室爆破后頂板存在浮石,拍攝條件較差。而爆破對上部硐室影響相對較小。3 次爆破前后,上部硐室完好如初(見圖4),錨網沒有出現破壞,表明3 次爆破均沒有出現沖孔現象。同時,由圖5 可知,方案一大塊較多,與模型試驗塊度分布結果基本一致,方案二和方案三試驗塊度適中,方案三相對方案二塊度較粉。

圖4 爆破后上部硐室示意

圖5 爆堆示意
早期礦山所設計的爆破裝藥抵抗線與堵塞長度數值上不匹配,導致出現大塊、粉礦、沖孔等現象,而3 個方案的現場試驗對比結果表明,當堵塞長度等于抵抗線時,能夠有效避免沖孔危害,0.8~0.8 與1.0~1.0 試驗表明堵塞長度等于抵抗線時,能夠有效解決采場爆破存在的塊度問題。1.2~1.2試驗表明,爆堆塊度較大,但其爆破量大、炸藥單耗相對較小,適合井下黃鐵礦(廢石)開采。
(1)炮孔孔壁壓力衰減速度隨堵塞長度與抵抗線的增大而減小,提高堵塞長度、抵抗線能增加爆生氣體在炮孔內作用時長;
(2)當堵塞長度與抵抗線的關系為L2=(0.94~1.04)L1時,能最大化利用爆炸能量,且不出現沖 孔-堵孔現象。同時現場試驗表明,當堵塞長度等于抵抗線時,爆破效果最好,且沒有出現沖孔、堵孔危害。
(3)本次現場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結果基本一致,表明理論推導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能夠有效指導現場實際生產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