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智慧/北京市東城區景泰小學教師
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我們會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也會盡己所能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盡快恢復。但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的心理問題與他家庭的某些不當影響密切相關,急需尋求家長的配合;學生在咨詢中表現出自殺傾向或行為、有傷害他人的想法,但他的家人對此毫不知情;或者學生當下的情況屬于嚴重心理問題(如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已經超出心理教師的能力范疇,需要征得家長的同意盡快轉介或尋找專業干預方案……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適當突破咨詢中的保密原則,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
與日常溝通不同的地方在于,這種溝通天然帶著阻抗。大部分家長對與學校心理老師見面會心生忐忑,當聽到自己的孩子有“抑郁癥”“自傷行為”時會感到詫異、驚愕,本能地會拒絕承認,更別說積極地接受任何心理幫助。因此,與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對于心理老師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
結合心理健康工作綱要指導,根據過往的工作經驗,我從溝通前的準備,溝通時的原則、過程和技巧,溝通后的跟進三個方面說說我的看法。
不管是尋求家長的配合,還是與家長探討學生轉介問題,在溝通前進行充分準備,都能讓心理老師在溝通過程中更加從容。溝通前的準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心理老師在輔導中了解到的學生基本情況,包括學生問題的主要表現、原因解構、心理評估報告、已采取的輔導措施及反饋、待與家長探討的問題及家長配合的大致方案。
2. 班主任掌握的學生基本情況。包括:
(1)該生在班級中的基本表現,包括學習成績、人際交往情況、參與班級活動的情況、情緒和行為控制能力等,以及該生現在和過去相比有哪些明顯的不同。
(2)該生家庭的基本情況,包括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家庭教育模式、家庭主要成員、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家庭氛圍等,通過了解這些來發現該生是否存在單親、父母關系不和、管教過嚴、隔代撫養、留守兒童等家庭關系不良或缺位的問題。
此外,為了保證溝通的有效性,還應了解哪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比較有話語權,哪位家長更容易溝通,以便在溝通出現阻抗時,能借助家長的力量說服家長。
對于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了解以上兩方面的內容就足夠了。但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可以在承諾保密的前提下,從學生的朋友、同學方面了解該生近期的特殊言行、重要生活事件,以保證對學生情況有客觀全面的把握。
通常情況下,與家長溝通需要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共同參與,當學生心理問題已達到高危需轉介的程度時,則由心理教師、班主任、年級組長、德育領導多方參與。因此,在會見家長前,需要幾方人員提前開會交流、商討會談框架,對各自的分工做到心中有數,形成一致的處理思路,以便能在會談過程中相互支持和補充。
與家長展開會談盡管會遇到阻抗,但我們必須明確一個信念,即會談的目的是達成家校間良好的合作,探討當下學校和家長各自的職責和教育優勢,更好地幫助孩子走出人生低谷,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的交流,往往更能深入人心。
為了讓家校的溝通更加順暢,在溝通中還應該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則:
1. 客觀公正的原則。向家長描述學生問題時一定要客觀公正,基于事實準確地描述會讓家長放下阻抗,感謝老師的用心觀察,并愿意接受老師的幫助和引導。在描述時,可以用“在……時候,他出現了……行為,對他造成了……的影響”這樣不帶主觀判斷的陳述句。如果有準備好的觀察記錄,也可以通過分享手寫記錄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一定避免在交流中給學生隨意貼標簽、做判斷。
2.尊重理解的原則。與家長探討學生的問題或指出家長的不當行為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在“被教育”,因此我們要多站在家長的角度,發現家長“不當”的教育行為背后對孩子的愛,理解家長教育中的困難處境,讓家長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3.聚焦問題解決的原則。與家長會談不是為了向家長抱怨孩子給學校帶來的麻煩,也不是為了指責家長,因此,營造一個積極解決問題的氛圍非常重要。可以在會談前設定會談的時間范圍,并說明用多久來梳理學生的情況,再用多久來討論干預方案。不停留在問題本身,而是聚焦于提供積極建議和形成家校共同協商的方案,是建設性會談的一個重要原則。
與問題學生家長溝通時,遵循一些基本的流程,能保證信息傳遞的全面性。常規流程如下:
1.班主任與學生家長通過電話方式取得聯系,約好心理會談的時間和地點,并建議父母雙方一同前來。

景泰小學特色家校活動—— 我與校長面對面

筆者給孩子們做關于青春期的講座
2.正式會談中,流程如下:
(1)心理老師向家長說明咨詢和輔導中的保密原則和保密例外,并明確告知家長,會談中討論的孩子的情況,學校會嚴格保密,一切以保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為出發點。對于需要轉介的學生家長,心理老師還需要出示和說明中小學嚴重心理問題轉介流程和心理危機干預制度與流程,讓家長明白所有嚴重心理問題學生一律按照此制度執行,打消家長“被區別對待”的顧慮。
(2)心理老師需詳細說明該生目前的心理狀況和嚴重程度,學校已經采取的相關輔導措施及效果。同時引導家長回憶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和近期的變化,以及他們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心理老師要及時表達對家長困擾和擔憂的理解,同時肯定家長所做的努力。
(3)班主任反饋學生在校的表現,先從學生積極的表現進行描述,喚醒家長對孩子能好轉的期待,然后再提及孩子出現問題的方面,通過分條陳述來說明孩子的具體表現和對他的影響,同時真誠表達希望家長配合,盡快帶領孩子走出困擾的愿望。
(4)心理老師引導家長看到孩子當下實際狀況與未來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并說明通過更具發展性的輔導和家庭支持后,學生可能會產生的變化和進步,激發家長改變的動機。之后,呈現需要家庭配合執行的輔導方案和計劃,細致講解方案中家長責任的部分,包括改變家庭教育方式的具體操作方法,與學校協同互動的頻率和途徑等,保證家長能夠全面理解方案的目的、具體要求。如果可以,心理老師講解完后,邀請家長自己對方案的核心部分進行復述。
對于非高危轉介學生而言,以上四步基本能達成家校協同的一致意見,則直接進入溝通后的跟進即可。對于高危轉介的學生而言,則需要從第四步開始執行以下操作:
(5)心理老師向家長普及學生涉及的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運用簡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家長準確描述疾病的核心癥狀、主要影響、可能原因,并明確表達學生的特殊情況超出了學校心理咨詢的范圍,也超出了心理老師的勝任力范疇,需要家長將孩子轉介到校外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心理治療,以便及時緩解孩子的問題。
(6)德育領導表達對家長的理解和關心,同時強調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從學校層面表達希望家校合作為學生心理康復不懈努力的愿望。

筆者主持父母效能培訓

筆者(左二)主持父母效能培訓

德育副校長王慧瑾(左二)與學生家長交流家教理念
(7)家校雙方共同協商轉介相關方案和手續。如果家長愿意將學生轉介至專業機構,則由心理老師填寫學生心理問題轉介信(一式兩份,一份留校,一份由家長轉給專業機構)。學生就醫后,需向學校及時反饋就醫情況及結果,將評估結果及診斷證明以復印件的形式留存學校以備案。遵醫囑暫時不能上學的,需要家長出具醫院證明向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提交請假申請,并辦理相關手續。如果學生家長不同意轉介,希望學生繼續留校學習的,學校首先要向家長明確可能存在的危險情況,以及學校能夠提供的輔導,并結合情況對學生簽訂《不自我傷害協議書》,其父母和學校簽訂《安全責任承諾書》。
當然,如果事先預計家長阻抗較強的,在進行會談時,還可以邀請校外心理專家或專業機構心理醫生參與會談,從專業角度說明學生的具體情況,后繼治療可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學生可能出現的治療效果等,從而增強家長尋求專業機構幫助的信心及動力。
(8)整場會談需全程錄音,對所有與會人員的談話內容做好詳細書面記錄,并請家長在會談記錄上簽名,備存于學校心理咨詢中心。
在以上八個步驟中,隨時都可能會因為探討的問題較為沉重而引發家長的焦慮,因此會談中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來促進雙方的認同與接納:
1. 運用一定的肢體接觸,讓家長感受到被重視、被接納、被理解。如家長到來時可以握手歡迎,家長陳述孩子情況自身情緒不能自已時遞上紙巾或幫其捋捋后背。
2. 即使討論的是問題,也盡量用溫和、從容、平靜的語氣來表達,不要在語言中傳遞過多的無力感,而是理性地看到孩子問題的出現是改變的契機,幫助家長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
3. 堅信家長和學校是教育與幫助孩子的同盟軍,即使最終有些意見未能達成一致,也理解家長當時的難處和認知上的不足,爭取以后進一步配合的機會。
通過以上過程,我們以尋找更適合孩子的發展策略為目的,與家長展開了全方位的會談,在明確雙方責任的基礎上,有效促進了家校間良好的合作。
家校溝通是學生輔導和轉介的重要一環,但并不是溝通的終結。當家長作為孩子的重要支持系統參與到學生的輔導中后,我們要結合家校合作的方案,一方面繼續按照該生的心理咨詢計劃定時對學生進行咨詢,另一方面要通過班主任和學生的反饋,了解家長在執行輔導方案中的進展和困惑,結合實際與家長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會面或交流,直至學生的問題行為全部消除。
對于轉介接受專業心理幫助的學生而言,心理老師在暫停學校心理咨詢的前提下,要主動通過班主任了解和關注學生的治療進展,提醒家長遵醫囑讓孩子定時定量服藥,加強對學生安全的保護,直至學生康復返校。心理老師再進一步跟進學生的情況,確保學生情況反復時能及時察覺并啟動相關輔助措施。
轉介不成功的學生,除將學生納入學校預警系統,及時上報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外,學校需形成專項工作小組,由心理老師、班主任關注學生動態,同時調動其他學科教師和部分學學的力量,制定保密性強的監控方案,保證該生的在校安全。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和學校是關鍵的兩個支持系統,雙方通過富有建設性的溝通激發彼此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中為學生尋找更好的發展策略,對每一個深陷心理問題的孩子來說,都將是照亮他健康成長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