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有一句話感動了無數人:“所謂的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們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 90后曾被詬病是“嬌生慣養的一代”,而戰“疫”中的他們卻一次次沖在最前方,彰顯出蓬勃的青春力量。
本刊記錄了4位曾奮戰在武漢一線的浙江醫護人員,他們是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堪當重任”的90后,也都是光榮的共產黨員。他們說:“家國有難,使命必達!”
從武漢回去就領證
寧棋棋(1991年出生,金華市人民醫院護士)
“我的丈夫前段時間感染病毒,去世了。”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之下,抗拒治療的女患者解開了心結,一旁的90后護士寧棋棋聽到這一番話后紅了眼眶。寧棋棋原本打算和相處3年的男友在春節領證,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的計劃不得不延期。“他最初是反對的。我跟他講,作為醫護人員,這個時候不去武漢馳援的話,我會后悔一生。”瞞著父母,遠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病房里的寧棋棋很快成了患者們的“貼心小棉襖”。不管是對治療沒有信心的75歲老爺爺,還是失去丈夫的女患者,寧棋棋都細心照料,耐心開導。發朋友圈、拍短視頻,寧棋棋和同事們不斷出現在患者的手機屏幕上,患者們用這樣的方式記錄下住院期間遇到的最可愛的人。
“病人出院了,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寧棋棋開心地說,“看著自己照顧的病人順利出院了,作戰的勇氣和信心又提升了。”
多了一層“鎧甲”
馬青娜(1993年出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外科監護室護理骨干)
2020年1月25日,一碗酒釀圓子匆匆下肚,馬青娜就背起雙肩包撐著傘,去火車站集合再坐高鐵出發,1月26日凌晨2點抵達武漢。馬青娜是此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出征人員中年紀最小的。說起自己的報名理由,她說:“我還沒成家,沒有孩子,牽掛會少一些,我應該去武漢。”
踏進醫院,從了解病房環境、病人情況、物資儲備,到討論工作流程、全盤接管病房,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馬青娜在未知與混亂中開始了忙碌的工作。她和浙江省醫療隊的伙伴們全線接管了武漢市第四醫院(古田院區)兩層樓的醫療護理工作。雖然排班只有4個小時,但是要做完交接或遇上特殊情況,所有醫護人員的工作時間都遠超排班表。在抗疫一線,大家工作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就像馬青娜在日記里寫的:“只有活著才能創造奇跡!”
馬青娜和同事們每天努力地照顧病患,在院區,她不僅是護士,也是護工、清潔工。一位老爺爺執拗地要喝“脈動”飲料,她跑到清潔區倉庫仔仔細細地找;元宵節給每位病患折了千紙鶴,祝福他們早日康復出院,與家人團聚……58天時間里,她的手因為頻繁消毒而起皺皸裂,她的臉被護目鏡和口罩壓出勒痕,細碎的傷口結痂剝落又重新裂開……但馬青娜覺得,這段馳援武漢的經歷給了她一層“鎧甲”。她不再是親人、同事眼中的“小孩”,而是“打過仗的戰士”,擁有了自己從未想過的堅強。
隔空迎接新生命
方文浩(1992年出生,衢州市人民醫院護師)
2020年3月6日,馳援武漢的衢州市人民醫院ICU護師方文浩通過視頻連線看到了剛剛降生的小女兒,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喜悅和激動。因為遠在武漢,思念著生產的妻子,方文浩給女兒取名“思妍”。作為首批援鄂的醫護人員之一,方文浩在除夕夜將自己的決定告訴了懷胎八月的妻子鄭海燕,大年初一便動身奔赴武漢,負責危重癥患者的護理工作。
方文浩護師的妻子鄭海燕從事和丈夫相同的職業,她十分理解丈夫的工作和選擇。雖然對兩人的分離有不舍和遺憾,但她依然堅定地支持他的事業,做他最堅強的后盾。
馳援武漢前,方文浩每天接送妻子上夜班,除了自己有夜班不能接送外,沒有落下過一天。在回憶與方文浩相處的點滴時,鄭海燕覺得十分幸福。雖然寶寶出生時方文浩不能在身邊,但他正在武漢救護著當地的患者,鄭海燕覺得他在做的事更有價值,能夠傳遞更多的光和愛。
隱瞞父母奔赴一線
周靜怡(1990年出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腎臟病中心副主任醫師)
對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直關注網上動態的周靜怡醫生來說,報名支援武漢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在做出決定后,她為了能成功開啟武漢的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因為年資淺、非特別對口專業,周靜怡一次次打開請戰書的編輯文檔,又一次次關掉,有能力、有意愿卻幫不上忙的感覺十分煎熬。雖然暫時沒辦法上前線,她還是參加了醫院的隔離病房工作培訓。2020年2月12日晚上10點半,正在急診值班的周靜怡終于等到了馳援武漢的通知。
周靜怡記得,最早進入之江院區抗疫的好友囑托她:如果自己不幸感染,病情到了危重的程度,而家人無法放棄她時,請她幫忙決定是否放棄搶救。彼時周靜怡笑朋友想得太多,但當自己也要上前線時,她不假思索地對父母隱瞞了去武漢的安排,悄悄跟留守的朋友做了同樣的托付。
周靜怡做好了一切計劃和打算,為了方便后續的處理,也為了節省一些房租,2月12日半夜她把所有的東西搬到了剛剛裝修好的新家。出發前一晚,她失眠了。
抵達武漢后,周靜怡所在的團隊受命接管協和腫瘤中心的重癥病房,然而要將一個普通的外科病房短時間內改為隔離病房,物資、人力不足,工作量大到超乎想象——醫院領導說,他們是在戈壁灘上建江南園林,然而他們做到了!到達武漢不到24小時,他們正式開始接收病人。
之后的46個日夜,周靜怡和同事們相互扶持前進,沿著空空蕩蕩飄著鵝毛大雪的武漢街道一步步走向春暖花開。在周靜怡看來,這次疫情,團隊所有人都經歷了太多。但他們的辛苦,在收診的118位患者零死亡的成果面前消失無蹤,團隊也做到了“一個都不少”。“作為90后,將來再遇到國家需要我們、病人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仍會毫不遲疑,并且更有底氣。”周靜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