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巡視作為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的形勢和任務,黨的巡視制度經歷了萌芽與初創、徘徊與曲折、重啟與優化、深化與完善、革命與創新的發展階段。百年來,黨的巡視工作始終立足于鞏固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逐步實現了規范化和制度化,完成了由部分覆蓋向全覆蓋的演變,更加強調標本兼治。新時代,應進一步明確巡視制度的職責定位,創新巡視工作的方式方法,堅持巡視巡察上下聯動,促進巡視監督與其他監督形式的有機結合,以高質量巡視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 鍵? 詞:中國共產黨;巡視;巡視制度;巡視工作;政治監督
中圖分類號:D262.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1)07-0089-10
收稿日期:2021-03-24
作者簡介:蔣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思想與實踐歷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CDJ003。
巡視①是黨內監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手段。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自覺把巡視制度嵌入黨的建設總布局,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不斷把制度優勢轉換為治理效能。回顧黨的巡視制度演變的百年歷程,對于推動新時代巡視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黨的巡視制度的百年發展歷程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巡視制度結合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不斷進行調整,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特點。
萌芽與初創階段(1921—1949年)? 巡視制度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建黨初期的中央特派員制度。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隨時派員到各處召集各種形式的臨時會議,此項會議應以中央特派員為主席”,[1]首次以黨內根本大法的形式對特派員制度作出規范。在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條件下,中央特派員的主要任務是傳達黨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決策部署;黨的三大和黨的四大通過的黨章都對中央特派員制度作出了規定;1925年中央擴大會議通過的《組織問題決議案》要求進一步增加中央派出巡行的指導員的數量,以方便上級組織指導下級黨組織的工作;為更好整頓和指導各級黨組織加強建設,1927年11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明確規定要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巡視指導制度;1928年中央制定的《巡視工作條例》對巡視目的、巡視員的選派、工作紀律和要求、工作方式等作出了規定,要求巡視員“隨時隨地將其工作情形報告派出他的黨部”;[2]1931年黨的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央巡視工作條例》分5章30多個條款對巡視員的條件、任務、職權等作出進一步細化規定;黨的六屆六中全會要求上級黨委向下級黨委派出巡視員及時了解情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由于環境嚴酷,派遣巡視員指導工作的活動難以正常運轉。此階段,作為一種臨時性工作機制,巡視的主要功能是上傳下達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徘徊與曲折階段(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拒腐防變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重要課題。在土地改革運動、整黨整風運動中以及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都能看到巡視員和巡視組的身影。在1950年1月起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中,巡視發揮了指導督促土改工作的功能;在1950年5月起開展的整黨整風運動中,巡視發揮了監督檢查、糾正運動中出現偏差的功能;在1963年2月起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巡視發揮了思想教育的功能。[3]1966—1976年間,黨的各級紀律檢查機關雖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巡視活動并沒有完全中止,部分地區還會通過派出巡視員的工作方式來傳達上級黨組織指示,如博樂市委在1966年就向學校派遣部分巡視員,鄖縣縣委在1971到1976年間每年都會向下級黨組織派出巡視員等。[4]此階段,巡視仍是一種臨時性的工作機制,并未成為國家治理中的制度性安排。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巡視工作往往會受到沖擊和影響。
重啟與優化階段(1978—2002年)? 改革開放以來,巡視工作進入了恢復和調整階段。這并非對過去傳統的機械恢復,而是結合新情況、新問題對巡視工作進行的改造與優化。1983年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整黨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縣級以上黨委都要吸收包括退出一線老同志在內的巡視員,整黨運動期間各級黨委要挑選一批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優秀的同志“作為聯絡員或巡視員派往所屬整黨的單位”,[5]指導幫助所在黨組織統一思想、整頓組織,強化紀律。實踐中,各級黨組織選派的各位巡視員履職盡責,為1983至1987年間的整黨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1990年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自上而下的監督與自下而上的監督的制度”,并規定“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可根據需要向各地、各部門派出巡視工作小組,授以必要的權力,對有關問題進行督促檢查,直接向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報告情況”;1996年10月經黨中央批準,十四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工作報告重申和建立了黨內監督五項制度,巡視制度就是其中之一;1997年2月《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于重申和建立黨內監督五項制度的實施辦法》經中央同意開始執行,該辦法增強了巡視制度的可操作性;從1996年4月至1998年8月中央紀委先后派出7批巡視組對18個省和中央部委展開巡視,[6]自1998年11月開始的“三講”教育活動亦采取了派遣巡視組的形式;2001年中央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把巡視工作納入到工作要點中。此階段,巡視開始走上制度化軌道并成為黨內治理的常態化手段。
深化與完善階段(2002-2012年)?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2003年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首次將巡視監督界定為黨內監督十項制度之一;2009年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對巡視工作的指導思想、機構設置、巡視范圍、工作方式和權限、工作程序等進行了詳細規定,提高了巡視工作專業化、科學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巡視工作的制度體系;為加強黨中央對巡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2009年中央決定把過去的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巡視組改名為中央巡視組,并成立了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這一名稱的變化充分說明了巡視組派出的主體不再是紀委和組織部,而是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巡視監督權威進一步得到提升;2010年全軍巡視工作試點部署暨干部培訓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意味著巡視工作開始向軍事系統拓展。此階段,巡視進入精細化發展階段,隨著專門規范巡視工作的法規相繼出臺,巡視制度在黨的建設總布局中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革命與創新階段(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黨的巡視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對巡視工作的方針、定位、體制機制、范圍和方式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巡視制度經此革命性鍛造在力度、強度、效能上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巡視工作方針上,將“發現問題、形成震懾、推動改革、促進發展”作為新時代巡視工作的方針,把發現問題作為巡視工作的生命線,把解決問題作為巡視工作的落腳點;在巡視工作的定位上,突出政治巡視的重要性,要求巡視工作要緊緊聚焦于“兩個維護”,核心在于監督下級黨組織履行職責的情況,不能把巡視等同于一般的業務檢查、工作督察;在巡視工作體制機制上,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實現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巡視工作穩步推進的基礎上,中央決定在市(地、州、盟)和縣(市、區、旗)委員會建立巡察制度,不斷探索監督工作向基層延伸的途徑。同時,兩次修訂修改《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及時將政治巡視、中央和國家機關巡視、市縣巡察等實踐創新轉換為制度成果,推動巡視工作方法、體制、機制與時俱進。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46項配套規定,對巡視過程每個環節、每個步驟的工作內容、要求和標準實施固化,形成環環相扣、相互制約的流程體系;[7]在巡視工作范圍上,實現了對地方、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一屆任期內巡視的全覆蓋;在巡視工作方式上,實現了常規巡視與專項巡視相結合,靈活采用“回頭看”“機動式”“點穴式”的巡視方式。實現了巡視組組長、巡視對象、巡視組與巡視對象關系“三個不固定”,一次一授權,不搞“鐵帽子王”。
二、黨的巡視制度百年演變的基本邏輯
黨的巡視制度在百年發展歷程中遵循著自己獨特的邏輯,既有對過去一個時期優良傳統的繼承與回歸,也有對新時期新階段實踐創新的集納與總結。
始終立足于鞏固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巡視的權威來自于黨中央。作為黨的上級組織對下級組織的一種領導方式,巡視的目標任務與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面臨的外部環境密切相關,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民主革命時期,各革命根據地比較分散,上下級黨組織溝通聯絡不順暢,督促各級黨組織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工作計劃、克服“山頭主義”、強化組織聯系成為巡視工作的首要任務。如1931年發布的《中央巡視條例》就規定巡視員“要考察各地的政治經濟狀況和黨領導的群眾組織工作。”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級黨組織體系嚴密完備,巡視工作的主要職能是通過各種專項檢查確保各類運動在黨的領導下順利開展,并對運動中出現的偏差及時予以糾正。如1962年中央派出工作組到農村進行蹲點調研,推動清賬目、清工分等運動的開展,及時查處發生在普通百姓身邊的腐敗行為。改革開放后,基于黨員干部違反黨紀、經濟犯罪現象日益增多,巡視成為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這種自上而下的監督方式有效彌補了“同級監督太軟”的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在發揮反腐利劍和監督利器功能的同時更加聚焦于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通過巡視,發現了各級黨組織在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選人用人、落實管黨治黨責任等方面存在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根據巡視反饋的結果加強了整改監督,清除了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風險和隱患。
由部分覆蓋向全覆蓋演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全覆蓋要求通過構建全方位監督的格局,將監督覆蓋到國家治理、管黨治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覆蓋到每一個黨員、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的監督,以消除權力監督的真空地帶。[8]只有做到全覆蓋,巡視監督才能真正實現零容忍。黨的十八大之前,巡視的范圍并不明晰。如2009年發布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僅僅將下級黨委、同級政府、人大常委會、政協等單位領導班子納入到巡視對象中。期間,巡視工作的覆蓋面雖在逐漸拓展,但一些重點領域、組織仍未覆蓋到位。如中央和國家機關、國有企業、檢察院法院系統的黨組織巡視工作沒有開展起來,且一屆任期內巡視次數有限,并沒有實現對各種類型黨組織的監督全覆蓋,部分公職人員覺得巡視似乎離他們很遠。[9]基于此,2015年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規定中央巡視組除了巡視四套班子成員之外,還要對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的主要負責人,中央部委的領導班子成員、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金融企業的領導班子也都開展巡視,并在第十四條中對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的巡視對象也作了相應的修改。據統計,在中央,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共進行了12輪巡視,巡視了277個黨組織,對16個省區市開展“回頭看”,對4個單位進行“機動式”巡視,中央巡視實現了全覆蓋;在地方,到2017年4月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已順利完成8362個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全面巡視任務,實現了本屆黨委任期巡視全覆蓋。[10]在黨的十九大后開展的第一輪巡視中,首次將沈陽、大連等10個副省級城市黨委和人大常委會、政府、政協黨組主要負責人納入巡視監督范圍。當然,巡視“全覆蓋”并不意味著巡視“啥都管”,巡視必須突出重點,善于抓住“關鍵少數”。巡視監督的對象雖然是某一地區、某一領域、某一部分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但重點是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和班子成員。
體制機制逐步規范化、制度化? 改革開放前,巡視工作僅僅作為管黨治黨的一種非常態化機制而存在,運作不規律,且曾因外部環境變化而中斷。改革開放后,巡視工作逐漸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的發展道路。一是巡視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健全。2009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明確了巡視工作的機構設置、工作程序、人員管理、紀律與責任。根據形勢與任務的變化,中共中央又先后于2015年和2017年兩次修訂、修改《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對巡視工作流程進行優化。2010年4月,中紀委和中組部聯合印發《關于被巡視地區、單位配合中央巡視組開展巡視工作的暫行規定》,以進一步完善巡視制度,促進被巡視地區、單位配合中央巡視組工作,保證巡視工作順利開展。2017年,中央辦公廳印發新修訂的《被巡視黨組織配合中央巡視工作規定》,對被巡視黨組織的義務作出詳盡規定,并把該規定的層級由部門法規上升為中央黨內法規,以便于在實踐中操作執行;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也分別印發了《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中央巡視組工作規則》《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規則》等配套制度,中央巡視辦先后制定了46項工作制度和10多項協同工作體制,形成了覆蓋巡視工作系統完善的制度體系。[11]2019年,中央巡視機構制定了巡視報告問題底稿制度,要求凡是寫進報告的問題都要有具體的人和事作支撐,特別是對重大問題的定性判斷,既要有面上情況的總體分析,也要有典型事例和數據支撐。二是巡視隊伍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新中國成立之初,巡視組人員往往是因事而設,臨時抽調,這種不固定的形式雖然有利于開展監督工作,但從長遠角度看不利于巡視隊伍的發展。改革開放后,巡視組選拔人員主要強調工作經驗,即選拔一部分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老同志參加巡視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強化巡視機構隊伍。2018年,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18-2022年)》,從加強政治建設、加強能力建設、加強作風建設、從嚴監督管理、發揮巡視熔爐作用等五個方面對新時代加強巡視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提出巡視干部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準確把握政治和業務的關系,掌握所監督領域專業知識,進而增強巡視監督專業本領;探索建立“巡視后評估”等制度,堅決防止“燈下黑”;把巡視崗位作為發現、培養、鍛煉干部的重要平臺,突出政治標準,按照“三個不固定”“一次一授權”原則,選好配強巡視組組長;建立巡視人才庫,嚴把入口、暢通出口,增強隊伍生機活力。[12]三是巡視工作的透明度不斷增強。長期以來,巡視工作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社會知曉程度很低,巡視開展、巡視反饋、巡視整改情況幾乎很少向社會公眾通報。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工作規范化、公開化程度逐步提升,巡視組從進駐有關單位之始就主動公布聯系方式,巡視反饋采取“簽收制”①“雙反饋”②等形式,巡視整改采取“雙報告”③形式。各類媒體也加大了對巡視工作的宣傳報道力度,中紀委等單位還制作了專題片《巡視利劍》,向社會公布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在黨員干部中引起強烈反映,人民群眾對巡視工作的認同感日益增強。
從注重過程到注重成果? 巡視既是治標之舉,更是治本之策。盡管巡視不直接查辦案件、不干預被巡視地區經濟社會生活,但通過巡視可以發現一個地區、一個系統在管黨治黨中存在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并助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有學者認為,黨內巡視制度實際上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發現問題是巡視制度的根本導向,成果運用才是巡視制度的關鍵環節。[13]過去一個時期的巡視工作往往更加側重于“找問題”,而對于如何解決問題關注得不夠,“一巡了之”的情況經常在一些地區出現。因此,要更好發揮巡視在黨內監督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對巡視成果善加運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巡視整改問題,把發現問題作為巡視的主要任務,把推動解決問題作為巡視的落腳點,在聽取每一輪中央巡視組匯報工作的過程中都對抓好整改落實和成果運用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巡視巡察整改、督查落實情況報告制度。實踐中,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組織部門承擔起對巡視的日常監督職責,對巡視中發現的問題和線索進行科學研判、分類處置,違規違紀問題交給紀檢監察機關,各級組織部門要把整改落實情況及時納入領導班子的考核內容,形成制度約束。同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組織部門把巡視日常監督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體教育聯系起來,督促各級黨組織把抓整改落實與履行職責使命有機結合起來,與深化改革、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結合起來,以確保巡視日常監督的效果。
三、黨的巡視制度百年發展歷程的現實啟示
回顧黨的巡視制度的百年發展歷程,深入研究巡視制度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與經驗,可以為推動新時代巡視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巡視的職責定位? 政治巡視是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履行黨的領導職能責任的政治監督,是巡視組根據派出黨組織的授權,對接受巡視的黨組織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情況的監督檢查。政治巡視既是歷史的,也是實踐的、具體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巡視的內容雖較為寬泛,但更多地還是聚焦于經濟事務上。改革開放后,巡視工作逐漸聚焦于黨風廉政建設,但其往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且經常承擔各種任務,如評估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甚至還承擔選拔干部的職責。開展巡視工作時要走遍所有地級市,去工廠,看社區,GDP、區域經濟發展等樣樣都管,結果題多面廣、重點不突出。[14]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巡視要重點對一個部門領導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工作越來越聚焦于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重點環節,圍繞“一個中心,四個著力”①,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領域開展巡視,解決過去巡視過于寬泛的問題;圍繞“六大紀律、四個著力”開展巡視,突出“紀在法前,紀比法嚴”的要求;圍繞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緊把握政治巡視的定位,緊扣被巡視單位的職責使命,聚焦黨組織履行職責狀況開展巡視。
巡視的方法創新? 面對復雜的黨情國情,巡視制度只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其利劍本色。1931年的《中央巡視條例》為巡視員開展工作提供了數十種方法;新中國成立之初到黨的十八大前,巡視工作普遍采用的方法有9種,分別是聽取被巡視地區、單位黨委(黨組)的工作匯報和有關部門的專題匯報;根據工作需要列席被巡視地區、單位的有關會議,列席被巡視黨組織領導班子的民主生活會和述職述廉會;受理反映被巡視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問題的來信、來電、來訪等;召開聽取意見座談會;與被巡視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其他干部群眾個別談話;調閱、復制有關文件、檔案、會議記錄等資料;對被巡視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民主測評、問卷調查;以適當方式對被巡視地區、單位的下屬單位或者部門進行走訪調研;對專業性較強或者特別重要問題的了解,可以商請有關職能部門或者專業機構予以協助。2017年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規定巡視工作可以采取13種方式,分別為聽取被巡視黨組織的工作匯報和有關部門的專題匯報;與被巡視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其他干部群眾進行個別談話;受理反映被巡視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和下一級黨組織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問題的來信、來電、來訪等;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情況;向有關知情人詢問情況;調閱、復制有關文件、檔案、會議記錄等資料;召開座談會;列席被巡視地區(單位)的有關會議;進行民主測評、問卷調查;以適當方式到被巡視地區(單位)的下屬地方、單位或者部門了解情況;開展專項檢查;提請有關單位予以協助;派出巡視組的黨組織批準的其他方式。實踐中,從過去的常規巡視發展到現在的專項巡視、機動式巡視,“回頭看”成為巡視監督的重要手段。“專項巡視”不搞面面俱到,緊緊盯住某個人、某件事來展開,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顯得更加靈活。十九屆中央第二輪巡視作為中央脫貧攻堅的專項巡視,也是巡視監督第一次圍繞一個主題、集中在一個領域展開專項巡視。脫貧攻堅作為中央重大的政治任務,是中央重要政策之一,其貫徹落實情況直接影響到中央權威,把巡視工作的內容聚焦到這一問題上直接體現了巡視的政治屬性。面對新階段新理念對巡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各級黨組織必須解放思想,銳意創新,探索運用多種巡視方式來開展工作,如把聽取匯報與延伸了解相結合,巡視組聽取匯報時要敏銳抓住一些典型問題,通過延伸了解表象抓住背后的本質問題;在個別談話中要結合巡視任務和被巡視單位(地區)的情況制定談話方案,有針對性地增列談話對象,擬定談話提綱,引導被談話人聚焦主題進行談話;在聽取被巡視黨組織匯報中要加強對匯報材料審核,提高材料質量,善于對材料背后反映的共性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在受理信訪過程中盡量開辟多種渠道接受問題反映,對信訪材料定期匯總,對一些重要信訪件要及時提出辦理意見;在調閱材料中要有針對性,不能搞“海量調閱”,明確調閱材料的范圍,要關注目錄、附件、原始材料、時間節點、關鍵詞,在查閱會議記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一些重大決策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履行民主集中制的決策程序;在運用下沉調研開展巡視工作時要堅持以下看上找準責任,善于剖析典型問題等。
巡視巡察上下聯動? 當前,反腐敗斗爭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但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道遠,基層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少數黨員干部不守規矩、以權謀私、吃拿卡要、漠視群眾利益的現象依然存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要充分發揮監督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目前來看,中央和省級巡視開展得較好,但市縣巡察還存在一些短板。新時代,應推動巡視監督向基層延伸,實現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強化對基層黨員干部履行公權力情況的監督,拓展群眾參與監督工作的渠道,更加突出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不斷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一是結合基層治理特點,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實情況、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等情況開展巡察。二是堅持頂層設計與因地制宜相結合,不搞“上下一般粗”“一刀切”,不把巡視工作的方法照搬到巡察工作中去,根據基層特點創新巡察工作方式,靈活采取“交叉巡察”“機動式巡視”等形式,破解“熟人社會”監督難題。三是探索實現巡視巡察工作聯動運轉。應加強黨中央對巡視巡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層層壓實責任。2020年12月,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意見》為推進巡視巡察制度上下聯動作出了頂層設計,對新時代實現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組織領導、工作機制等作出了明確要求。
巡視監督與其他監督的有機貫通? 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一個各類監督主體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的體系,每一種監督形式的調適和演變都會對其他監督形式產生影響。要通過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把各種監督主體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形成功能上相互協調、程序上有序銜接、工作上相互配合的監督體系。巡視作為黨中央和各級黨委(黨組)直接領導下開展的監督,具有政治性、權威性、主動性、融入性等特點,在整個監督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巡視監督只有與其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把制度優勢轉換為治理效能。一是實現巡視監督與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監督的有機貫通。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在日常監督、受理信訪中掌握了大量被巡視地區、單位的情況,將有效的信息提供給巡視組能夠使其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將日常線索較為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的黨組織列為專項巡視或“回頭看”的重要對象,而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亦可通過巡視組暗中了解所聯系地區的政治生態、問題線索;巡視組在前方,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在后方,要及時匯總分享信息,通報各自掌握的新情況,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對被巡視地區黨員干部進行審查調查的,要及時向巡視組通報;[15]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對巡視組移交的線索要及時查辦,把一個地區(部門)巡視整改情況列入日常監督的重點內容,積極回應社會關注。可以說,巡視是政治體檢,體檢中發現的毛病交給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由其通過監督檢查、審查調查等手段去查找問題根源所在,分類施策采取不同措施去解決。二是實現巡視監督與派駐監督的有機貫通。派駐機構對駐在部門的日常運作情況、廉政風險點掌握得比較全面,被稱為“不走的巡視組”,在巡視前,派駐機構可以根據日常監督了解到的情況,對巡視組提出關于巡視對象、重點的意見建議,使巡視工作更有針對性;在巡視過程中,巡視組遇到的相關情況可以及時與派駐機構進行溝通協商,研究對策;在巡視結束后,派駐機構通過督促駐在部門黨組織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強化對被駐在部門巡視整改的日常監督,可以實現監督的常態化。三是實現巡視監督與群眾監督的有機貫通。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屆中央12輪巡視共處理來信來訪近160萬件次,與黨員干部和群眾談話5萬余人次。新時代,應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接受來訪制度建設,明確來信來訪受理范圍、暢通接受舉報和反映的渠道,明確檢舉控告人權利,完善人民群眾監督的途徑,注重運用信息技術保障黨員和群眾反映問題的權利。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網絡輿論監督的主體廣泛性、方式多元性、過程公開性等特性使其逐漸成為反腐“利器”,在開展巡視監督過程中應加強宣傳工作,合理利用輿論監督資源,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以高質量巡視助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個時期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著黨的領導如何融入現代企業治理、中管高校如何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理念、央企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上的瓶頸等諸多挑戰。通過巡視能夠發現問題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進而強化整改。一是壓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被巡視地區的黨組要把巡視整改作為檢驗“四個意識”的試金石,切實扛起整改責任,層層傳導壓力,不能簡單地把整改任務推給紀檢監察機關或者組織部門。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開展巡視,堅持全面整改與重點整改相結合。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日常監督,通過調閱資料、實地調研督導、約談函詢、參加民主生活會等方式加強經常性督促檢查;組織部門要把督促整改與選人用人日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將巡視結果作為干部考核評價、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以高質量巡視推動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要強化對巡視整改的問責,對拒不整改、應付交差、企圖蒙混過關的,要嚴肅追責問責。三是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的有機結合。對于巡視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要通過創新思路、舉措、機制,完善制度,優化權力運行的流程,促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6]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96.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52-654.
[3][4]胡云生.1949-2019: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述略[J].中州學刊,2019,(7):126,127.
[5]中國共產黨黨風廉政建設文獻選編(第三卷)[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384.
[6][7]黎曉宏等.金融反腐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7:275,283.
[8]王希鵬.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基本經驗與推進路徑[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6):99.
[9]于學強.十八大前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建設:進程、特點與評判[J].黨政研究,2020,(4):65.
[10]姜潔.十八屆中央巡視實現全覆蓋[N].人民日報,2017-06-23(01).
[11]白廣磊,侯逸寧.為推動巡視工作向縱深發展提供制度保障[J].中國紀檢監察,2017,(17).
[12]中央巡視辦負責同志就學習貫徹《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18-2022年)》答記者問[J].中國紀檢監察,2018,(4).
[13]蔡文成.傳承與創新:黨內巡視制度的歷史性資源及創造性轉化[J].理論與改革,2020,(3):45.
[14]王岐山.發揮巡視監督作用 助力全面從嚴治黨[N].人民日報,2015-08-21(02).
[15]李小中,王明生.新時代黨內巡視制度的功能及完善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9,(6):83-84.
[16]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巡視整改落實是“四個意識”的試金石[N].人民日報,2018-11-02(06).
(責任編輯:劉亞峰)
The Centennial Development Course and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the Inspection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iang Jing
Abstract:As a strateg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inner-par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Facing the situation and tasks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different periods,the party's inspection system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germination and start-up,hesitation and twists,restart and optimization,deepening and improvement,revolution and innovation.Over the past century,the party's inspection work has always been based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arty's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gradually realized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completed the evolution from partial coverage to full coverage,and put more emphasis on treating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root causes.In the new era,we should further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of the inspection system,innovate the methods of inspection work,adhere to the linkage of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with other forms of supervision,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with high-quality inspection.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spection;inspection system;inspection work;political super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