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橋? 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橋的形式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全長約55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能抗8級地震,能御16級臺風。港珠澳大橋的目標、使命和標準,再加上其橋址處于惡劣的地質、海況、天氣等自然因素,
“實在了不起!”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握著譚國順的手稱贊道。
2012年,年逾60歲的譚國順再次掛帥出征港珠澳大橋CB05標項目,港珠澳大橋是他的封山之作。
作為港珠澳大橋工程全線年紀最大的工程師,譚國順已建了50年的橋,他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橋梁事業的騰飛。
為了參與港珠澳大橋這個世紀工程,這位近40年黨齡的老黨員不計得失,甘愿“官越當越小”。本來任職中鐵大橋局股份公司總經理的他,做了大橋橋梁工程CB05標段項目經理。帶著兒子輩,甚至孫子輩的技術人員一路“過關斬將”,在氣候惡劣、臺風頻發的施工條件下,多次開創中國橋梁外海施工的新標準,參與建成使用壽命120年,比內地常規標準高出20年的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技術要求標準特別高。我們國家在江河湖海的水上建橋,承臺安裝的允許偏差是25公分,而港珠澳大橋施工過程中,施工規劃要求承臺安裝的誤差不超過1公分,是國家原定標準的二十五分之一,在世界的建橋史上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而施工的實際偏差僅4毫米;設計壽命120年,這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就目前而言是空前絕后的。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每一項技術攻關、每一次科技創新背后,是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是黨員在模范帶頭。
譚國順年過六十仍然戰斗在橋梁建設一線,連續四個春節都堅守在工地。老父親多次生病,他都未能及時趕回去陪伴照顧。工程建設期間,非通航橋圍堰施工曾遇到不少困難,圍堰一度下不下去,也拔不出來。五公司工區黨支部將指揮中心前移,一班人馬住到施工船舶上。工區副經理、黨員何建偉曾三個多月沒有下過船。總工程師、黨員潘軍在九洲航道橋主塔206號墩上塔柱豎轉施工期間,冒著狂風暴雨和工人一道在現場戰斗了30多個小時。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開通儀式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乘車巡覽港珠澳大橋,經海上橋梁,穿海底隧道,一路來到東人工島。在這里,他會見了大橋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代表。譚國順在現場聽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大橋人的評價:“功不可沒、勞苦功高。”也記住了習近平總書記送給港珠澳大橋的“桂冠”——“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意味著我國的橋梁建設水平實現了新的飛躍,作為一名建設者,我很驕傲。”譚國順感慨萬千。
使之成為目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橋梁之一,被稱為“世界工程界的非凡壯舉”“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