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

陳加月,現任浙江大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安全生產組長。連續擔任浙江省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臺州市第四屆、五屆人大代表,臨海市第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人大代表,多次獲得履職優秀代表榮譽。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浙江省勞動模范、臺州市勞動模范、水庫移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有幸當選為人大代表,盡自己的力量為人民服務、為家鄉出力,做好群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和鋪路石,是我倍感光榮的一件事情。” 省市縣三級人大代表陳加月談及自己的代表身份時,如是說道。
陳加月是浙江大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安全生產組長,擔任人大代表后,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平時不是奔走在公司和工地之間,就是忙碌于鄰里鄉親的難事之間,一旦有空,又要四處調研、撰寫代表議案……為百姓排憂解難,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正是陳加月作為人大代表的承諾與宗旨。
從庫區移民到人大代表
9歲那年,隨著牛頭山水庫動工建設,包括陳加月一家在內的當地兩萬多名庫區百姓離開了家鄉。19歲那年,少年機敏的陳加月從征地建設中發現了“商機”,借錢購買了大型軋石機,開辦采石場,贏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在此之后,陳加月就跟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膽大敢拼,從承包小工程干起,不怕苦、不怕累,在黃土沙石里慢慢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通過自學考試等方式,取得了大專學歷,獲得多項技術職稱。加入大洋集團后,參與承建了臨海多條道路。他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時,不忘幫助父老鄉親,籌建并捐助20萬元成立“牛頭山水庫移民同鄉互助基金會”,并讓上百位庫區移民加入他的施工隊,讓苦于沒有一技之長無法謀生的水庫移民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崗位。
陳加月說:“我當代表,就是想有更多機會為民辦實事。”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行善鄉里、報效桑梓,盡己所能幫助鄉鄰、為家鄉出力,累計捐款200多萬元,惠及群眾近千人。
臨海大洋街道的村民項某,因車禍導致全身癱瘓,家庭頓時陷入困境。陳加月知道后,不僅在經濟上多次施以援手,而且積極為他聯系醫院、專家,幫助解決家屬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幾年后,項某恢復良好,生活也重新上了軌道。對于這一切,他們最感激的就是陳加月,發自內心地把他當作了自己的親人。
這樣的事例還很多:同村的崔某原來是個司機,幾年前因為車禍導致精神異常,陳加月多次上門探望并給予資助;村里建設標準廠房,他積極參與籌建工作;村里有人吵架,他積極協調解決;同鄉會缺少資金,他東奔西走、出錢出力……老百姓稱他是“急公好義的人”,庫區移民同鄉稱他為“致富帶頭人”,對此他卻低調地表示,自己只是在做“分內事”而已。
安全生產的“守門人”
浙江大洋建設集團是一家大型綜合性建筑企業,每年工程施工數量多、戰線長、投資大,高峰時期從業人員達數萬人。作為安全生產組長的陳加月常說,安全問題無小事,不但要為企業負責,更要為每個參與的員工和他們背后的家庭負責。近年來,該公司共創省市優良工程100多項,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社會評價良好。
在83省道改建工程桐峙山隧道工程中,掘進約1200米處時,圍巖出現局部斷層帶,并伴有碎石脫落現象,隨時可能危及施工人員安全。他立即進行實地踏勘,提出“強化支護,改小掘進,并加密錨桿”的安全施工措施,通過半個月的艱苦作業,終于安全突破管理難題,掘進約150米。然而,越往里掘進,洞身越長,排風越難,暢通的排風裝置已成當務之需。除通常放置在洞口的兩臺大型排風機外,他還用15天時間研制出兩臺移動式排風機,投入長隧道通風作業,獲得良好效果,書寫了“臺州省道第一長隧”工程優質和安全無事故的新篇章。
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他也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代表履職中為家鄉的建設發展出謀劃策。如《關于加大循環經濟發展支持力度的建議》《關于要求幫助解決沿海高速公路臺州段工程有關用地問題的建議》等多個建議都得到了其他代表的高度肯定,引起了臨海市委的重視,部分還被列入了臨海市政府當年的民生實事工程項目。
“心底無私天地寬”,多年來,陳加月就是這樣以一種樸實的心態默默履行著代表職責,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努力做好自己的代表工作。
當好群眾的鋪路石
“不忘本”是陳加月為人處世的宗旨。他說,自己出身農村,來自底層,最懂得老百姓的苦,現在有能力了,就一定要為百姓辦好事、謀福利。
由于自己的“移民”經歷,他十分關注失地農民的生活,他把自己多年的思考寫進了《關于完善土地改革解決失土農民生活之憂的建議》中,并在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了出來。“希望省政府在每年財政預算中,籌措一定資金對失土農民進行照顧。同時整合、修改相關配套政策,系統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政策,盡早出臺對失地農民的優惠政策。”在他的持續關注下,省國土資源廳給出了答復,稱今后將調整完善征地補償安置政策,加強城鄉統籌就業工作,建立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及制度體系,讓被征地農民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從根本上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陳加月對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十分關注,當他看到陽光廚房的推廣方案時,就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他在臨海市第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了《要求加快建設特大餐飲服務企業和學校“陽光廚房”的建議》,發出了讓全市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呼聲。這一建議有理有據,切合老百姓利益,被列為當年的重點建議案。從2015年起,臨海市開始餐飲行業陽光廚房建設,截至2021年4月,累計建設504家線下陽光廚房,線上陽光廚房60家,農村家宴陽光廚房28家。陽光廚房將餐飲店的清洗、切配、烹飪、備餐、消毒等五個點位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向消費者展示,給老百姓看得見的食品安全。
“老百姓生活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但苦于缺乏發聲的途徑,作為人大代表,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老百姓的呼聲傳達上去,做好群眾和政府之間的鋪路石。”陳加月如此表示。心系群眾冷暖,情牽百姓安危,十余年的代表生涯,陳加月已經把“責任”兩字深深烙刻在了自己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