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商業街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單一的為居民提供購物場所,逐步轉變為為他們提供購物、娛樂、體閑、交往等多元化活動的生活空間。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當前我國商業街正處于大規模改造與新建階段,通過分析與借鑒中外商業街的發展歷史,吸取經驗教訓,學習優秀設計手法,從而為現代商業街的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和經驗。本文就空間形態視角下城市商業街活力要素及其塑造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城市商業區;活力;空間要素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9.026
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使更多的鄉村人口轉向城鎮,城鎮人口迅速增長,商業化速度加快,促使打造具有地方建筑風格特色的商業街區勢在必行。因此,創造就業、觀光旅游、經濟、獨特、適用為主體的規劃設計與建造備受關注。同時,商業步行街區的規劃設計還必須滿足公眾購物、休閑娛樂、餐飲、文化活動等多元化需求,以提高城鎮商業步行街區的總體規劃設計效果。
1、商業街文化的概念和特性
中國《辭海》對文化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逐漸形成的,形成之后又反過來支配著人的行為模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文化具備自身的特性:(1)多樣性:不同的自然、歷史和社會條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種類和文化模式,使得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2)區域性:文化有其誕生和成長的土壤,如民族文化、國家文化、商業文化、企業文化等,是在一定的區域或領域內自然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3)互融性:文化具有互融的特性,各領域、各民族的文化通過文化交流等方式互相融合,尤其是隨著高新技術的普及和經濟全球化,使得各種文化之間融合更加快速和明顯。(4)傳承性: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文化也連綿不斷、世代相傳。文化總是在吸收之前成果或否定的基礎上發展。(5)時代性:文化無法脫離時空獨立存在,文化總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每一個時代也都有自己典型的文化類型。(6)發展性:文化是長期社會歷史實踐中不斷積累形成的,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和發展的產物。
2、活力要素特性及其塑造策略
2.1物理環境舒適性
在街道物理環境中,氣候條件適宜十分重要。研究表明,改善街道微氣候能夠增加行人舒適度,提高街道吸引力,使其成為具有活力和生氣的公共場所。城市設計領域關于物理環境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城市空間對于氣候環境和人工環境相關的各物理要素如陽光、通風保暖、噪聲等方面的影響。本文以陽光為例論述保證物理環境要素舒適性原則的必要性。在街道的氣候條件中,陽光是人們需要的一種重要的物理環境因素。正如許多商家都會選擇在充滿陽光的街道上進行促銷、招徠活動,對行人而言,街道中的陽光不僅有益人體健康,也可以給行人積極、愉悅的心情,增強人們在商業區中的購買欲。
2.2環境設計
商業步行街行人川流,首先應將環境優化設計放在首位,休閑設施及交談、游戲、觀景、交易、休息的服務場所共存,以及兒童游樂設施和健身器材等多樣齊全。另外,可配置特色IP植入的街景牌坊、景墻、指示牌、雕塑、盆景、郵筒、垃圾箱、照明等設施或者藝術裝飾設施等,以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實現環境和生態效益的融合。
2.3街面公共性
“公共”一詞是指公有、公用的含義,街面的公共性是指步行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承載行人各類公共活動的一種活力要素特性。街面公共性的含義包括人可便捷到達該街面的可達性,以及人在此街面上依托街面設施進行公共活動的便利性。本文以可達性為例闡釋街面公共性的作用原理。可達性這一概念最初在城市交通規劃領域被提出,用以描述某一場所和周邊其他場所的相對接近或分離情況。進而反映出這一場所滿足人們對活動的需求的難易程度。在空間單元的角度下所研究的可達性存在于不同街面之間,是指到達不同標高的街面層的容易程度。與商業建筑類似,商業街地面層可達性最好,而隨著層數增加,可達性下降,街面公共性也會隨之下降。商業街中常見的豎向交通方式有步行樓梯、滾梯和直梯三種。從時間、體力成本角度而言,滾梯和直梯相對節省時間和體力。在近年來出現的立體街道模式中,街面可達性的問題逐漸凸顯。在大沖回遷商業區科潤路采用的“雙首層”商業街設計中,二層平臺需要從商業建筑中乘滾梯或直梯方可抵達,且不具備明確的導引標識,常常可見街上有詢問如何到達二層商業街的行人,可達性較差;同時體量巨大的封閉連廊橫跨商業街道導致平臺下店面門前常年光線昏暗、空間壓抑。因此該處商業街自2016年招商至今店鋪開業率極低,二層商業街成為了街道空間的“累贅”。
2.4空間多樣程度
按照開放性的不同,商業街空間可以分成私密空間、半私密空間、半公共空間和公共空間,不同的空間對應展開不同的活動類型。私密的空間提供了較強的安全性,而公共空間提供了更強的公共性。商業街的活力依賴于街道內活動的多樣性,而活動的多樣性取決于街道內不同空間的多樣程度。多樣性的空間用途的不但可以使空間的利用變得方便、靈活,還可以滿足多樣化的活動在有限空間限制下的展開,同時也可以滿足商業街不同時段內都有不同活動的進行。商業街必須具有多樣化的空間特征為人們多樣化的活動提供場所。
結語:
研究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對于提升商業街道空間品質、規避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造成設計手法過度的問題、營造有活力的商業區街道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龍瀛,周垠.街道活力的量化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成都為例[J].新建筑,2018(1):52-57.
[2]陳喆,馬水靜.關于城市街道活力的思考[J].建筑學報,2019(S2):121-126.
[3]劉劍剛.城市活力之源——香港街道初探[J].規劃師,2018,26(7):124-127.
作者簡介:
張葉蘭(1983.07-),女,民族:漢,籍貫:河北保定,工程師,學士,主要工作方向公共建筑的建筑、規劃、室內設計以及本土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