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摘要】活態保護思想是基于文化領域,通過新穎手段將抽象藝術具象化,賦予傳統文化嶄新生命力。本文旨在分析活態保護思想深層含義,通過結合云南省貢山縣霧里怒族傳統村落實際情況,提出實質性保護規劃策略。
【關鍵詞】活態保護;霧里怒族;傳統村落;保護規劃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9.033
云南省貢山縣霧里怒族傳統村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孕育出富含我國勞動人民智慧與艱苦樸素精神的藝術文化及特色建筑。基于文化范疇的活態保護思想,為怒族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提供新思路。通過合理運用活態保護核心思想量化文化標準,科學有效地協調現代化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間的尖銳矛盾。
1、活態保護思想概述
活態保護思想概念最先使用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文化”思想的核心內涵,是賦予藝術表現形式生命力,不再簡單將珍貴文化資源看作是單一、孤立的藝術形式,而是一種極富生命力、宣泄人類生存需求、具有時序性特征的生存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此種表達方式,構建溝通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將文化精粹化作一種可視產物,給予每一時期人類豐富的文化熏陶。活態保護理念與傳統村落保護的有機結合,可謂是相得益彰。根據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實際情況與活態保護思想內涵,中國的傳統村落保護既要對現存物質文化遺產悉心呵護,同時注重傳統村落建筑中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無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形式,“活態”保護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注入新活力,為我國傳統村落增添文化魅力。
2、基于活態保護思想的霧里怒族傳統村落特征
2.1簡述霧里怒族傳統村落
傳統霧里怒族村落坐落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為舊時茶馬古道必經之地。該地轄區內怒江呈南北割據狀,怒江東面是綿延不斷的碧羅雪山,西邊是高黎貢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形成我國著名兩山夾一江峽谷地貌奇觀,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心地區[1]。霧里村怒族自然形成村落,歷史文明源遠流長。現有村民五十二戶,總計二百零七人。霧里村民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保有原始生態習慣,依然秉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當地村民生活悠然自得、自給自足,主要從事家庭手工業、傳統種植業、漁業和林業等。霧里村落風貌保存完好,主要民住建筑形式為干欄式木楞房建筑,當地村落居住環境依舊保持原有建筑風格,未添加任何現代化建筑元素。村落主干通道為德拉姆古道,是進出霧里村落的唯一通道。霧里怒族傳統居民建筑群于2006年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于2009年成為云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2物質景觀特點
霧里村落地理環境復雜,緊鄰碧羅雪山、面對怒江,地勢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村落被怒江一分為二,地勢形狀為扇形緩坡狀。村落中唯一進出口德拉姆古道結構為土質路面,寬度僅供行人通過。村落內居民建筑沿等高線建起,凸顯在自然環境較為封閉的條件下,農戶生產空間與生活環境臨近的主要關系,貼合村民生活自給自足的實際情況。住房建筑主要設立在田間地頭,方便當地村民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合理安排自身作息時間,體現霧里村落生活空間及生產空間安排井然有序,彰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
2.3傳統村民住宅類型
霧里村落民居建筑基本傳承傳統建筑風格,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結構主要由小開窗、干欄式木楞房與雙坡屋頂組成。根據建筑材料及結構類型,可以分為三大類:方木楞房、圓木楞房及土墻房。當下霧里村分布最多民居建筑類型為木楞房,建筑材料多為云南松、草與竹子,房屋頂蓋采用石板敷設。土墻房多用木材作為建筑框架,用于構建門窗及梁架,墻的構成材料為土或石,屋頂使用石板[2]。
2.3.1土墻房
土墻房具有明顯的藏族建筑風格,四面由夯土墻構成,墻體內部嵌入木柱支撐。土墻房屋建筑分為三層,上層是房屋儲物間,主要存儲糧食;中層供人居住,下層用于飼養家禽家畜。房屋室內一般設有兩間,一間為正房、一間為臥室,正房內部設置有火塘。土墻房熱工性能優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貢山縣怒族現存土墻房數量極少,僅占傳統建筑群總數的十分之一,而霧里村土墻房僅有三幢。
2.3.2圓木楞房
圓木楞房是云南省偏遠地區少數民族最常見建筑,也是霧里村落主要建筑形式。圓木楞房墻體是由圓木堆積疊加而成,圓木經過簡單的加工就可以滿足房屋建筑的實際需求。房頂為石片雙坡結構,建筑主體的底層架空。圓木楞房主體結構分為三層:上層為屋頂結構中的夾層,可用來存放糧食、飼料及農業生產工具等;中間一層為民居主層供村民居住,該層設有入口前廊,可用于洗漱、洗菜、做針線等,滿足日常生活起居需求。房屋內部分劃分為三間,分為村民居住的正房、儲物間及臥室;下層巧妙利用坡地傾斜空間,主要用于飼養牲畜。圓木楞房具有建造簡單、建筑風格樸素等優勢,但建筑工藝較為簡陋,易引發室內居住條件偏低等問題。例如:房屋內部因圓木貼合性不足,致使屋內透風透光,影響居民居住體驗。
2.3.3方木楞房
介于圓木楞房建筑構造的局限性,基于該種房屋結構的特點加以優化改造,方木楞房于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霧里村興起。方木楞房屋空間結構與圓木楞房大體相似,但圓木作為主要建材需要進行細致加工。因此,此種民居造價不菲,適用于當地自身經濟條件優越的村民建造。方木楞房屋墻壁由板材疊加而成,與圓木楞房相比,因為圓木經過細膩加工,令房屋透光透風性顯著下降,更適宜村民居住。
3、基于活態思想下的霧里怒族傳統村落保護規劃
3.1物質文化保護
霧里怒族傳統村落建筑具有深厚的藝術觀賞價值,經過多年來雕琢與傳承的設計手法與建筑風格,給予觀者美的享受。村落整體布局規劃構成別具一格的建筑風貌,通過具象的表現形式,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村落建筑的獨特風貌主要包括建筑風格、使用材料、色彩搭配等,依照村莊現有建筑的保存狀況,將其分為保存完好、一般破損與嚴重受損三種。嚴重受損的建筑除保留原有藝術風格與外觀格局外,應根據建筑受損細節,保障修復后的建筑風貌與村落總體布局相得益彰,且能夠滿足村民日常生活使用[3]。一般破損的建筑需要保留原有建筑風格,原樣恢復建筑各結構的使用功能。
3.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制定專業、周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格認定,對霧里怒族傳統村落中保有的文化習俗、傳統技藝等藝術表現形式收集成冊。針對年代久遠、瀕臨失傳的文化傳承者施行一定的資助政策,改善非物質文化傳承者的生活條件,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生生不息。大力宣揚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積極開展相關傳統文化技藝展示活動。利用藝術的魅力吸引更多參與者,主動投身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為不為人知、幾近失傳的傳統藝術及風俗習慣注入新活力,使之成為一條源遠流長的涓涓細流,將文化藝術的魅力化作“活水”,浸潤當代都市居民浮躁的內心世界。
結語:
霧里怒族傳統村落保護規劃需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根據當地傳統建筑實際受損與藝術文化傳承情況,設計詳實、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守護一方水土孕育的燦爛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王登輝,吳曉敏,何東,李彤,黃煒,李靖.基于活態保護思想的翁里怒族傳統村落保護規劃[J].林業調查規劃,2017,42(03):144-150.
[2]宋軍,王柄荃,劉馨陽,焉宇成.國家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以石佛寺村錫伯族傳統村落建設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9(22):219.
[3]楊海東.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德昂族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9,35(01):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