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 馬靖宇
【摘要】老城街道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空間載體,是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抓手。在存量時代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提升物質空間和更要關注城市人文內涵。歷史文化資源視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可以激活片區活力,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間。長春東西主軸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通過其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提出街道更新策略。
【關鍵詞】老城街道;更新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9.035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城市存量空間的高質量發展是當代城市建設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使命。過去快速的城鎮化建設使我國城市的物質空間形態、城市的傳統文化習俗和城市文化形象都受到了嚴重破壞,城市差異性逐漸降低,空間特色逐漸式微,城市文化面臨特色危機。由此人們認識到,存量時代的城市更新不僅是物質空間的優化,同時應保護與延續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塑造具有新時代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間。
1、老城街道更新
老城區作為城市的發源地,是城市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展現特色與活力的集中區域。在老城的空間構成中,街道是城市生活的經脈,同時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空間載體。隨著城市建設價值觀的扭轉,全國各地大量實踐的積累,各大城市陸續編制街道設計導則,街道更新模式由以往的“大拆大建”、“穿衣戴帽”類環境整治,轉變為關注人的生活及交往方式、關注城市文化資源的戰略性和綜合利用、關注街道作為線性連接功能對城市文化資源的系統性和整體型構建。因此,老城街道更新實施工作也應從城市整體文化資源視角來開展,以此來塑造城市的特色。
2、歷史文化資源視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
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是現代城市特色生長的泥土,具有稀缺性、獨特性等特點。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歷史文化資源不僅需要保留和傳承,其背后的社會性功能可以作為片區復興的激活要素,實現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歷史文化資源視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可以賦予城市更新社會效應,這是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礎。歷史文化資源視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通過傳承歷史格局、塑造文化節點、點亮創意景觀空間等策略,最終實現城市活力復興。
3、長春市東西軸歷史文化資源認知
長春東西主軸線西起長春西站,東至長春東互通橋收費口,長度17.53km,是長春市城市東西方向最長的軸線,和人民大街共同構成了長春的十字骨架,包括3條路段:景陽大路、解放大路、吉林大路,穿越了5個區。
東西主軸開啟了長春百年歷史變遷的起點。邊疆集鎮時期,清政府在長春南部新立城設立長春廳,1825年將其遷至寬城子,其南門全安門位于今日的長春大橋。在這一時期東西軸沿線有全安街、南關大橋、伊通河等歷史文化資源。東西主軸同時也是長春近代化的起點。在鐵路城市時期,由寬城子、北滿鐵路附屬地、南滿鐵路附屬地和商埠地四個地區構成了長春城市空間的雛形。在偽滿政治中心時期,1932年長春開始了偽國都“新京”的建設,構建了以大同大街、興仁大路(今人民大街和解放大路)為縱橫軸的放射狀街道系統。在這一時期,東西軸沿線有文化廣場、滿炭株式會社、滿鮮拓植會社、順天警署等以偽滿警示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資源。從1945年至今,東西主軸線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建設延長,沿線有景陽廣場、東方廣場、長春拖拉機廠、樹勛小學、解民小區等標志近代工業文化、建城文化、科教文化的歷史文化資源。
時至今日,東西軸延長并集聚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要素。因此可以說,東西軸是百年前長春建城的歷史印記承載者,近現代東北亞歷史格局演變的親歷者,城市發展“西擴東進”的見證者,今天聯結東西門戶的展望者。
4、老城街道更新策略
4.1策略一:確定文化感知主題目標
本次規劃將東西軸定義為“體現溫情和暖意的春城綠鏈”,確定“人文+綠色”的文化感知主題。通過三大改造方向,提升街道人文關懷、展示長春百年文化,包括暖意感知,強化東西主軸文化特征;暖意出行,打造綠色便捷出行方式;暖意體驗,塑造舒適宜人步行空間。
4.2策略二:延續歷史生態文化格局
過往綠地系統規劃未對東西軸線進行明確定位,現狀的綠地具有較高的綠地串聯整合潛力。長春的城市格局源于上世紀30年代的《新京規劃》,原有規劃中體現出“綠鏈成網、公園成片”的總體特征,但今天的城市綠化格局僅保留有“公園成片”的特征,“綠鏈成網”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因此,規劃以“一綠核、三節點、四綠軸”的規劃結構,“大綠量、綠不斷、綠升級”的生態提升策略進行綠地布局和綠化質量提升。在街道綠化方面延續長春“寬馬路、四排樹”的街路意象,采用長春鄉土樹種,形成有節奏、有韻律的中下層植被群落。
4.3策略三:提升街道歷史文化節點
4.3.1文化廣場
文化廣場原名地質宮廣場,是全市最大的城市廣場,坐落在市區中心,歷史上文化廣場名為地質宮廣場,是偽滿洲國的國都廣場,建于1933年。經過歷史變遷的文化廣場,目前存在休閑活動空間不足、綠地破壞、種植缺少層次等問題。場地整體設計構思為“廣場核+四季園”,以“四季長春”為名,南、東、西、北各置一個雕塑,分別名之春、夏、秋、冬,外圍設置自行車道、共享綠帶、庭園空間。
4.3.2長春大橋
長春大橋地段屬于伊通河中部的活力都市段,是長春歷史與現代、都市與生態交匯融合的城市窗口,現狀存在歷史風貌缺失、綠量不足、硬化過度、交通連通性差等問題。場地整體設計概念為“閃爍著歷史記憶的城市陽臺”。通過重塑歷史文化景觀、豐富生態底色、構建多級慢行體系,塑造“流綠伊通”的整體意向。
全安門作為長春老城的歷史記憶,是東西軸上重要的歷史節點,項目以老全安門為原型,圍繞“看與被看”的主題,構建具有歷史性、景觀性、功能性的雕塑。雕塑采用輕鋼結構,置換圖底關系,利用外部結構形成背景,圍合空間形成虛擬城墻。
4.3.3東方廣場
東方廣場直徑長為285m,用地面積約6.38萬㎡,是長春東部門戶,現狀存在門戶形象不佳,周邊交通聯系弱,人群活動空間少的問題。設計以雕塑為核心,提升場地公共屬性,塑造“綠印東方”的意向。核心雕塑 “承露之臺、生命之樹”取自道家承露臺之意,兼具景觀塔功能。
4.4策略四:點亮沿線公共藝術空間
公共藝術是城市“活的細胞”,在城市中不僅是文化構筑物,還是事件、展演、計劃、節日等發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催化劑。長春在公共藝術設計領域有較好教育和實踐基礎,通過利用街道現狀裸露、閑置、拆違綠地,結合科教文化、警示文化、工業文化、生態文化、城建文化,五種文化類型提升街道沿線公共空間環境,新增公共藝術41個,并策劃特色節事活動包括:線下讀書會、冰雪主題活動、觀光夜市、濱河生態教育等等。
結語:
長春東西主軸線是一條非常獨特的街道,正是在歷史發展中鑄就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因此對于東西軸不能只對功能和空間進行調整。歷史文化資源視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不僅可以使東西主軸線更富有特色和魅力,從長期看更是長春文化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地。城市街道更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從歷史文化資源出發只是一個方面,如何由線到面、由面到片的創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間并落地實施是需要不斷調整規劃思路及策略的,這正是長春東西主軸線在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王思佳.基于文化資源價值的城市街巷更新規劃研究[D].重慶大學,2018
[2]黃曉軍,李誠固,黃馨.長春城市蔓延機理與調控路徑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01):76-84.
[3]陳強,姜新成,張革,等.長春市文化廣場園林綠化淺析[J].中國園林,2000(05):54-56.
[4]廖容.城市公共景觀設計與現代藝術的互動——營造公共情感體驗的場所[J].四川建筑,2012,32(03):6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