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仙
教師的教學應以教材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為重點,應樹立正確的數學教育觀念,以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發展。下面,筆者以人教版教材為例,談談如何抓住教材特點展開教學。
一、充分利用情境圖,激發探究欲望
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要重視情境教學。教材提供的素材就特別注重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環境,大部分的例題都配有相應的情境圖。學生有了情境圖的幫助就很容易提出有針對性或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也就容易激起探究學習的欲望。因此,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境圖的作用。
如人教版四下“乘法運算定律”,教材上呈現了學生在挖坑、種樹、抬水、澆樹的植樹情境。因為學生也有相同的經歷,在閱讀教材后,他們便容易提出一系列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如“每組種樹時一共需要澆多少桶水”“這25個小組中,負責抬水和澆樹的一共有多少人”“這25個小組中,負責挖坑和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這次植樹活動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等。有了這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就為學生的進一步討論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素材,教師也可以順理成章導入課題,也就是說數學學習活動從情境圖中的數學問題開始了。這樣的教學,始終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不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還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感和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整體把握教材,發展邏輯思維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編排是呈螺旋上升態勢的。每個例題中前后各知識點也都是緊密相連的,前面的知識通常是為后面新知學習做鋪墊。因此,在例題教學中要整體把握教材,努力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點,把各知識點緊密串聯起來。教師可以按照教材內容的呈現順序以自上而下的形式進行教學。這樣的形式可以覆蓋所有教學內容不會遺漏,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顯得富有流動性和層次感,容易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綜合感。
如人教版四上“三位數乘兩位數”例1的教學內容中有估算、筆算、計算器驗算等內容。這里的估算就不能把它孤立起來,不能只停留在體現估算多樣化思想的教學上,應該要把估算、筆算、計算器驗算這三個知識點緊密聯系起來。首先引導學生估算,然后筆算,等筆算結束后再引導他們利用估算值對筆算的結果進行驗算,如果通過對比發現兩個結果偏差太大了,可以斷定筆算結果錯誤,如果發現很接近,說明可能是正確的。為了更準確判斷結果是否正確,就產生用計算器驗算的必要性。于是,自然而然過渡到用計算器驗算。這樣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整體把握教材,更容易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學生也就更容易厘清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有助于學生數學運算思維的發展。
三、強化重點語句,促進深度思考
教材例題中出現的概念、提出的問題或用彩色標記的語句通常就是教學的重難點或關鍵內容。因此,教學時要緊緊抓住這些重點語句,采用多種不同形式進行強化教學,促進學生不斷地展開深度思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兩種形式進行強化。
1. 反復提問或不斷追問。如人教版五上“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例1中,22.4÷4這個例題就用紅色字標注著“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和“24個十分之一”這兩句話。這兩句話其實就是本例題教學的重難點。因此,筆者在教學此例題時圍繞著這兩個重點語句反復提問:為什么要這樣對齊?如果不這樣對齊可能出現什么情況?如果把24與被除數中的22對齊又是表示什么?結果又將出現什么變化?這樣通過多次反復提問或不斷追問的方式強化這兩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商要如何對齊,深刻理解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計算法則,促進學生全面分析、深層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
2. 設計說理題。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數”時,筆者曾設計過這樣的一道說理題:“已知小明比哥哥小5歲。請用一個式子簡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小明的年齡。(1)小方說:哥哥的年齡-5=小明的年齡;(2)小張說:M-5=N;(3)小林說:C-5;(4)小馬說:16-5=11。你最認同誰的表示方法?請說說你的理由。”這道說理題有4個選項,可教材上并沒有出現這么多方案。這就迫使學生必須反復讀題,深入領會題目中“簡明”和“任何一年”這兩個關鍵詞的內涵,再通過有理有據的對比分析以準確地做出判斷。
四、抓住關鍵動詞,展開有效互動
教與學是不能分開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材是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出發點,教材豐富的內涵為學生提供了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在教學中就要圍繞教材積極展開有效的互動學習。在教材中常出現一些關鍵性的動詞(如想一想、估一估、畫一畫、擺一擺、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緊緊抓住這些動詞來確定教學手段并展開有效的互動學習。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的教學,筆者抓住教材中“畫、剪、折、量”這幾個關鍵性動詞來組織學生展開互動學習,先讓學生獨自用圓規畫幾個不同大小的圓,并剪下來,同桌再相互欣賞剪下的圓。然后小組展開“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的合作活動,小組交流有什么發現。最后組織全班交流反饋。確定了教學手段以后,每個環節又該如何把控才能確保有效互動呢?首先必須做到有序。只有先做到了有序,有效互動才能真正發生,才能逐步深入。筆者圍繞教材中的幾個動詞設計出3個問題,即“通過折一折你有什么發現,通過畫一畫有什么發現,通過量一量又有什么發現”。然后自始至終圍繞著這3個問題有序引導交流,交流時采用不同的互動方式。如先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師問生答;隨之,放手讓學生自主闡述、生生互動;最后讓有不同見解的學生表達見解或進行補充,推動交流互動的深化。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不斷思考表達,感受到不論圓大還是圓小,都存在圓心。學生通過圓心對折,發現有無數條直徑,且直徑都相等。這樣有序安排交流,整個互動過程很順暢,也有針對性,學生表達得清楚、到位,從而使有效的互動真正發生。
總之,數學教材是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圍繞教材這個最基本的藍本,大膽實施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振輝)
微言
課前,教師需要精準地分析學生對與本課知識點相關聯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情況,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評估學生的學業水平,合理有效地進行決策與修正,精準地設計與推進教學。
——江西省贛州市西津路小學 董珺
編后記
教學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專輯圍繞如何針對學生的學情來把握教材與其他教學素材,從而實施有效教學而展開。希望所刊發的文章能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