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玲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之一的崔巒先生曾經指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扎實、樸實,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夯基礎,本本分分求發展的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如何打造“原生態”的本色語文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以統編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對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探索與實踐。
一、生態課堂的界定
所謂生態課堂,是將生命教育與教育生態觀有機結合,在追求生命發展價值的同時,促進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與和諧發展,給學生提供一個本真自然的生態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自由、愉快、充滿興趣地學習知識,啟迪智慧,發展自我,達到改善和優化生命的目的,實現核心素養和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優質課堂。生態課堂的核心在于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促進教師和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互動關系,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動態,實現課堂教學的生命性、生活性、互動性和生動性。
二、建構生態課堂的探索與實踐
我們把生態課堂的核心理念定位為尊重、喚醒、激勵生命,關注課堂生態環境與課堂主體的交互作用以及師生的生命成長,讓教師和學生一起度過一段幸福、有意義的課堂教育生活。在踐行生態課堂核心理念的同時,為了實現“低碳高質,和諧共長”的目標,我們研究出了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教學流程(基本式),即樂學新知——構筑生態平臺,自讀質疑——引發自由互動,文本研習——生生互動合作,自我回顧——創建互評平臺,角色互換——開放拓展延伸。
1. 樂學新知——構筑生態平臺。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要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設置生動的課堂導入,以豐富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趣味的生態平臺。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個性化特點,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創建生態激趣環境,適時提供文章背景資料,啟發學生聯想,為新課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1951年創作的散文。那時過春節與現在過春節有比較大的區別,如何讓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呢?筆者是這樣設計導入環節的。首先,以課件形式播放幾張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如賣年貨、貼春聯、掛燈籠等,并配以背景音樂《恭喜發財》。在這喜氣洋洋的氛圍中,筆者適時提問:這些畫面你們見過嗎?顯而易見,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過年場景,他們都很興奮地跟教師互動,訴說著家里準備過年的熱鬧場面,學生的興趣點被充分調動了。接著,筆者讓學生回憶一下和春節相關的詩句,很多學生都想到了“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聲中迎新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緊接著,筆者用語言導入: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各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民俗習慣。20世紀50年代老北京的春節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現在就跟隨老舍先生去體驗一下吧!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快速地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
2. 研習質疑——引發自由互動。學會質疑,敢于發問,才會產生探索的欲望,激發思維的活躍性。學生質疑、思考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在生態課堂的教學中,筆者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給學生發揮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質疑、思考、互動來把握文章整體。學生都饒有興趣地投入到課文學習中,他們先自己分析文本內容,體會寫作方法,邊閱讀邊記筆記,將疑問點找出來,把問題寫出來。然后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總結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有的小組將文章分成過年前準備的熱鬧和過年時的熱鬧這兩大塊來品析;有的小組提出疑問:過年時小孩子的忙碌體現在哪?學生在質疑和自我解答中發現文章的寫作技巧:主次分明,布局合理。最后筆者再對學生互動交流后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和知識點的補充,同時給予每個學生肯定,讓學生處于興奮和自豪的心境中,從而構建了融洽的師生關系,體現出了生態課堂的教學優勢。
3. 細讀研討——生生合作探究。生生互動是學生之間彼此交流學習心得,也是構建生態課堂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對于生生互動,教師不要設定太多細節,要給學生提供開放和寬松的生態課堂環境,讓學生自信大方地融入討論環境中。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可以在交流合作中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從而促進自己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提升。
《北京的春節》一文,作者按時間先后順序介紹了北京過春節的習俗特點,內容非常豐富?!袄媳本┑拇汗澞男┝曀资浅錆M年味的?”這個問題突出了文章重點,正好是作者詳細描寫的內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讓學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讓學生分清內容主次,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學生在仔細研讀和思考中,能夠抓住各個習俗的不同特點去體會春節的民風民俗。那么,如何凸顯是“北京”的習俗呢?筆者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抓住作者帶有“京味兒”特點的語句去品讀,體會北京春節的年味。學生通過細讀研討,發現了老北京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幸福的、美麗的。
4. 自我展示——創建互評平臺。在對文章細讀研討后,還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實踐操練的平臺,如可以采用表演節目、朗誦、辯論、觀摩學習、書寫讀后感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獲得自我展示的機會,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的體會。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可以暢談感悟和展現自我的生態學習舞臺,讓學生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和學習認知結構。另外,在展示學習成果的同時,還要建立互評反饋平臺,讓學生在競爭中保持良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升學習效果,優化學習過程。
5. 課外拓展——開發學生潛能。課外是學生提高語文知識應用技巧、豐富語言能力的廣闊空間。建立生態課堂的重要一環是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以課外學習補充課內知識的不足。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多進行課外閱讀和生活實踐,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老舍先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20世紀50年代北京過春節的風俗一一展現,以此為契機,筆者讓學生通過查閱報刊資料、閱讀書籍以及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搜集其他作家對過年情景的描寫。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筆者還將二十四節氣以及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作為課外拓展的作業,既豐富了學生的語文課外知識,又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筆者積極追求本色語文,讓學生帶著純真的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深入到語文學習當中;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而建立起充滿活力、富有生機、生態平衡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城縣城關第二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微言
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應嚴格訓練好學生的各種良好閱讀習慣,應遵循兒童的年齡差異和班級學生間的學習能力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默讀要求,從而促進學生默讀能力的提升。
——福建省上杭縣城南小學 邱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