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云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算理是最需要講清楚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地進行算理的教學,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實踐操作、思辨互動中深刻理解計算算法和算理,促進學生的深層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深度學習
計算內容本身比較枯燥無味,有效的情境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行為產生共鳴,讓學生在解決各種問題時進行深度學習,萌發新的想法,持續探究直至挖掘到知識的本質內容,真正理解算理。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時,筆者利用當時正在熱播的動畫片《熊出沒》來創設跳繩比賽的情境:熊二是裁判,光頭強跳了36下,熊大比光頭強少跳8下,熊大到底跳多少下呢?學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動畫片,都非常迫切想知道熊大到底跳了幾下。筆者順勢讓他們自主探究,隨后學生匯報了精彩紛呈的算法:①36-6=30,30-2=28;②30-8=22,22+6=28;③16-8=8,20+8=28;④10-8=2,2+26=28;⑤8-6=2,30-2=28……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習慣各不相同,被減數應用于不同的組合,引發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步步進行深度的學習,不僅解決了問題,也理解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的算理。
二、實踐操作,強化深度體驗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不僅能有效解決小學數學計算知識本身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而且能讓學生擁有深度體驗,學生自然就能融入學習過程,在獲得知識本質的同時,也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因此,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自主探索,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分數與除法”的內容時,筆者出示例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張?然后讓學生利用手里的3張圓片,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分一分。在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操作之后,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有的說:“每人分得四分之三張。”有的說:“每人分得十二分之三張?!庇械膶W生說可以一張一張地分,有的說把三張餅疊起來一起分……學生在不斷質疑與操作中,漸漸形成統一答案:每人可以分得一張餅的四分之三,或者說每人分得三張餅的四分之一。筆者抓住時機,利用課件演示分的方法,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再次借助學具深入探究:如果把3張餅平均分給5個人,或把5張餅平均分給8個人,每個人可以分多少呢?讓學生再次經歷算理的探究,并把自己的探究結果和同桌分享。
這樣讓每一個學生在動手、動腦、交流、歸納中獲得操作體驗,在體驗中理解分數與除法的知識內涵,也更進一步感悟數學計算的本質。
三、數形結合,引發深度思考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幾何直觀理解算理,引導學生將身邊的實際問題抽象、建構成數學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解釋和應用。讓直觀圖的操作過程轉化為小學生的抽象算法,數形結合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從而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如“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內容,在學生嘗試口算、估算之后,筆者給學生提供包含點子圖的學習單,放手讓學生聯系原有的知識經驗理解算理、探究算法。然后帶領學生一起交流,追尋其“根”。隨后,選了學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交流(如下圖)。
筆者先讓學生分析每一幅作品的算理和算法,然后追問:“哪一幅作品是既能展示我們的口算過程,又形式簡單的算式呢?”以此先對算式進行優化。隨之接著追問:“觀察豎式和點子圖,你能結合點子圖說一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嗎?你能在點子圖中找出4×2=8、10×2=20、4×10=40、10×10=100的位置嗎?”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再次思考,學生逐步明白豎式和點子圖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把14×12先分成兩部分相乘,再把兩部分的積相加。最后筆者帶著學生一起總結:豎式計算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可以在點子圖中找到相對應的位置,這些計算方法看起來不大一樣,但它們的計算過程和其中蘊含的算理都是一模一樣的。
這種借助直觀的點子圖讓“數”與“形”緊密結合,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讓學生深度體會計算知識教學中的分解與組合的變形。學生逐步得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升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合理辯論,促進深度反思
辯論行為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徹。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本身比較枯燥無味,如果能夠在關鍵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質疑、交流互動,則能促進學生多樣化思考,在思維碰撞中整理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像這樣在關鍵處引導學生合理辯論,讓學生在質疑、辨析、比較和自我反思中不斷調整,學生的學習過程經歷了從“深刻思考”逐步走向了“深刻思辨”,學生的探究意識得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得到了提升。
總之,深度學習是一種系統性的學習,它涉及學生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深度思考,是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既要讓學生通過計算過程明白計算的多樣方法,也要讓學生掌握計算過程中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那么,多層次地引導學生思考、辨析算法,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體會計算教學的本質屬性,讓知識學習有深度是必然的選擇。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十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47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