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宏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在閱讀完數學題目后不能準確把握題目的關鍵信息,不能精準發現隱含的數學條件,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運用率較低。這些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學生相關知識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缺乏閱讀方法的引導,是由于他們的數學閱讀能力無法得到鍛煉和加強而造成的。因此,教師應該把教學重心放在對提升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指導上,有目的地給學生傳授各類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的學科閱讀技能和綜合閱讀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一、讀記結合,將閱讀文本符號化
1. 善用符號輔助記錄。教師應該教學生用各種符號來標記重要的事物地方。比如可以用問號在閱讀文本上標記存在疑問的內容,用感嘆號標記重要內容,用雙直線表示注意事項;也可以在閱讀時畫出線段圖或思維導圖,以促進對數學文本知識的理解。
2. 摘錄要點、寫出提綱。讓學生提煉提綱式的標題或摘錄要點,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寫成小段文字,從而培養學生讀記結合的良好習慣。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三角形的認識”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書中的繪圖步驟,同時試著讓學生摘錄出關鍵詞,概括繪圖步驟。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寫出了怎么畫三角形的高,步驟一是將其中一個頂點確定下來,步驟二是找出該點的對邊,以該點為起始點畫一條與該對邊垂直的垂線,且垂足在該對邊上的垂線就是三角形的高。學生通過要點摘錄和嘗試畫高,不僅掌握了三角形的畫高方法,還通過“頂點”和“對邊”等要點的提取,感悟到了作高時,三角形的頂點和對邊是一一對應的,且每個三角形都能畫三條高。這樣的數學閱讀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畫三角形的高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圈畫關鍵詞句。在閱讀時,教師要提倡學生逐字逐句默讀,找出文本中的關鍵詞句,仔細甄別,認真分析,領會其深刻含義。例如,教材中三角形的定義: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教師要引導學生圈畫出“圍成”這個詞,并思考能把它改成“組成”嗎?通過辨析關鍵詞,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難點。
二、讀練結合,將閱讀內容具體化
數學跟其他學科較為不同的是,學生的理解與操作練習對于數學閱讀至關重要。手腦結合,嘗試獨立驗證概念和定理;讀練互佐,促進技能和技巧的進步;最重要的是做完練習后及時進行再次閱讀,及時總結學習經驗。通過復習,內化知識,在閱讀中一步一步化繁就簡,讓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教材越讀越薄、理越辨越明的學習自豪感,從而愛上閱讀,愛上數學。
以“分數與除法”為例,學生通過對教材中例題的閱讀理解,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了平均分就是要用除法來計算,但是無法理解3÷4的計算含義,此時,由數學閱讀產生的理解和需要,推動學生去實踐探究。筆者引導一組學生將3個大小相同的圓片,一個一個平均分成4份;另一組學生將3個大小相同的圓片疊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選取其中的3份拼在一起,最終得到一個圓的四分之三。然后讓學生討論交流:我們是怎么得到3÷4的結果的?動手平均分剪圓應該注意什么?學生通過對例題素材的閱讀,提煉數學算式,再結合具體的操作和計算,初步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這樣的讀練結合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三、讀思結合,將閱讀思維深刻化
帶著問題閱讀是學生開展數學閱讀的一種好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提出閱讀中不理解的問題,在提問的過程中逐步熟悉數學語言的特點,做到好問、會問。
1. 在質疑中閱讀。當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教師應及時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在質疑中積極“加工”閱讀文本提供的“原材料”。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學習,有經驗的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整數除法)對除數為小數的計算法則進行猜測并展開探索,進而得到相應計算法則(以商不變性質為依據,先要對除數進行轉化,使之變成整數,當然,被除數也要同步轉化,擴大的倍數應當是一致的,而后除數就會從小數轉變成整數,也就是變形成了整數除法)。教師可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問題一:為什么要將除數轉化為整數?這樣的轉化有什么好處?學生感受將新遇到的數學問題轉化為所學過的知識,再利用舊知解決新知的便利。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還感悟到了數學的思想方法。
問題二:為何不將被除數化成整數,或是除數、被除數同時化成整數呢?這些設問能真正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讓學生由接受式學習轉化為主動式學習,真正思考數學的本質,并通過實際計算、對比和優化,得到簡捷有效的計算途徑,讓數學學習真正發生,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真正得到發展。
2. 在比較中閱讀。比較、辨析等數學活動是學生獲取數學內涵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梯形的認識”的教學,筆者先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圖形并且觀察梯形的定義,而后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對以下問題展開探討: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存在哪些區別?有些人認為,平行四邊形也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梯形,這種觀點對不對?還有人認為梯形是平行四邊形,對嗎?學生經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通過對梯形和平行四邊形這兩種圖形的比較,不但深刻理解了梯形定義中的本質(只存在一組相互平行的對邊),還能進一步鞏固對平行四邊形本質的認識。通過這樣的閱讀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3. 在思辨中閱讀。教師在教授新課時可以先要求學生閱讀數學文本,閱讀后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想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精彩見解和典型錯誤,適時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發展學生的思維深度。例如,在教學“零度大小的角”時,有些學生容易被“角”的表面現象所誤導,想當然認為“零度大小的角”不是角而是一條邊。某教師在課件動態演示“零度角”后,讓學生思考零度角到底是不是一個角。教師要求學生不要著急做出判斷,讓學生再一次對數學教材內提到的“角”的定義進行閱讀,與同桌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在閱讀交流中明確下述內容:一個角的邊的數量為2,頂點的個數為1,兩條邊均為以頂點為端點的射線。教師隨后結合零度角的動態演示,學生觀看后明白零度角是有兩條邊的,只是兩條邊重合在一起。通過對教材的再次閱讀與觀察思考,學生了解零度角的本質,并牢牢掌握了基本原理概念。
總之,教師要重視小學階段數學閱讀的方法指導,引領學生會讀、讀懂、讀深、讀透,這對促進學生良好數學閱讀習慣的養成和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第二中心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