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有道語文題:一群小雞十分有趣,有的獨自找吃的,有的互相追逐……寫出段落大意。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比如“小雞在快樂地玩耍的情景”之類,老師批改:錯!標準答案應該是“小雞十分有趣”。家長對此頗有微詞,本來,學生有自己的觀察和歸納,而“標準答案”不過是照抄題目,哪個更好呢?
語文有標準答案嗎?當然有。漢字的讀音、偏旁部首、筆畫順序,成語的出處、典故、語法結構,律詩、對聯的平仄規律等等,都有統一規范,不可疏忽大意。但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作文也得設置“標準答案”嗎?
2007年,《羊城晚報》曾載文《誤盡蒼生是語文》,一批作家、學者一針見血地批評語文課的弊端,“讓語文教育界語塞一時”,著名作家王蒙的見解更是振聾發聵。王蒙的孫子訴苦語文難學,王蒙提出要給孫子輔導,孫子說,您肯定不會。果然,他一試就傻眼了,有道題是關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給予人只有一次。”問下面哪個說法最接近:A.人的生命只有一次;B.人的生命很寶貴;C.人應該愛護自己的生命,因為它只有一次。王蒙感覺三個選項全對,不得不“服氣”:換成我也不及格!還有道題目更“有趣”。王蒙有篇微型小說《羊拐》,說的是女兒喜歡羊拐——用羊腿骨頭涂上油漆的一種玩具。王蒙當時在新疆工作,答應次年帶回來,回到新疆便發瘋似的找到三四百個,可他帶回去時女兒說,我早就不玩這個了。出題方讓王蒙參與討論該文的主題,要求在“可憐天下父母心”“兩代人之間存在代溝”“孩子的興趣與時俱進”“動機與效果不統一”中四選一,但王蒙自己也說不清楚。他認為:如果以一個答案為主,同時還能回答很多條,說明作品篇幅雖小內蘊豐富,是成功的;但如果只能選一個答案,其他都錯誤,作品就掉了很多價。
舊話重提意在說明,要求學生歸納“中心思想”并沒有錯,可以發展學生的核心認知能力。魯迅曾言讀《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可見,同樣的文字,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知識背景、人生閱歷、情感體驗,而見仁見智,會概括歸納出不同的“中心思想”。至于作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由地抒發思想感情、思考社會人生、表現個性風采,把成功的喜悅、失意的彷徨、成長的困惑等真情實感躍然紙上,讓學生真正做到“我筆寫我心”,同時促進學生發散思維,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順利地達到作文教學的目的。
反之,歸納“中心思想”,不是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是揣摩老師心目中可能的“標準答案”,死記硬背,照抄照搬,作文寫作不是遵循“文無定法,貴在得法”理念,卻定下許多條條框框,對學生的個性心理漠然置之,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一寫父親就是濃眉大眼、方臉寬肩,一寫母親就是白里透紅、善良溫柔,為了“生動感人”,甚至編造至親骨肉重病、受傷等情節……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作文寫作產生厭倦情緒,還會導致學生思維教條、僵化。難怪王蒙感嘆:“語文教學和文學的解讀,把孩子教傻了!”王蒙答不對“標準答案”,并不妨礙他成為大文豪。
然而,離《羊城晚報》當初的討論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一些語文教學的誤區至今卻鮮有進展。究其原因:一是應試教育影響根深蒂固;二是與教學中圖省事,設置標準答案批改起來方便不無關系。熱切期望語文教學幡然改進,大膽創新,取得長足進步。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