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1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用紅色的信念鑄造靈魂,用赤熱的鮮血捍衛民族的尊嚴,用辛勤的汗水澆開改革開放的春華秋實。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紅色故事,用文字與書畫深情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彭士祿(1925.11—2021.3),漢族,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廣東省汕尾市海豐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2021年3月21日中午,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平靜地離開了人世,舉國悲痛。
陸地上的核武器很容易被衛星發現,真正發生戰爭時,敵人甚至能夠清楚地知道有多少發導彈、具體的發射位置在哪里,從而精準地實施摧毀。而核潛艇可以潛到水下幾個月都不出來,還能直接從水下發射導彈,給敵人造成沉重的打擊。可見,中國導彈核潛艇的成功研制,對中國國防的意義是巨大的。
兩度入獄的悲慘童年
彭士祿的父親,是被毛主席稱為“農民運動大王”、掀起中國農民運動并建立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的杰出革命領袖澎湃,母親則是曾任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主任的蔡素屏。作為根正苗紅的“紅二代”,彭士祿的童年生活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艱難。
母親、父親相繼被捕殺害,彭士祿年僅4歲便成了孤兒。然而這還不是悲慘遭遇的終點。喪心病狂的國民黨反動派甚至將這樣一個小孩童視為眼中釘,全國懸賞通緝。好在有貧苦老百姓們冒著殺頭的風險,努力保護這棵烈士留下的幼苗。從此以后,彭士祿便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改掉原來的姓名,先后在幾十個貧苦農民家中生活。
即使是這樣的生活,也僅維持了幾年,彭士祿8歲那一年,因為叛徒出賣,被國民黨反動派關進了山頭石炮臺監獄。在那里,小彭士祿吃的是摻滿沙子、蟲子的飯,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渾身都是虱子、疥子。他還曾目睹兩位養育過他的媽媽忍受殘酷審訊,寧死也不供認他是澎湃兒子的情景。出獄后,小彭士祿沿著鐵道乞討度日,淪為小乞丐。然而不到11歲,他再度被捕入獄。這一次幸好有祖母周鳳的營救,才得以出獄。
只要祖國需要,改行有何不可
1940年底,彭士祿在周恩來夫婦的幫助下抵達延安,在延安中學學習。彭士祿尤其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因為之前只上過兩年小學,他學起來非常吃力,但是他比任何人都努力。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赴蘇聯留學資格,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彭士祿在蘇聯學習期間,世界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怪物”從美國東海岸潛入太平洋,幽靈般地游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后又回到美國東海岸,而它完成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只有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后來人們才知道,這個黑色“水怪”就是名為“鸚鵡螺號”的美國核潛艇。全世界為之震驚,新中國也著手策劃打造這樣的“秘密武器”。不久,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將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彭士祿不假思索地答道。
于是,彭士祿放下歸國的行囊,繼續留在蘇聯,全身心地投入到核動力的學習中。“那時候,我和同學們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從未在晚上12點之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言語描述的。”這位歷經苦難長大的孩子,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轟轟烈烈地走向歷史的前臺,而是“隱姓埋名”,成為默默奉獻的中國核潛艇人。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核潛艇技術復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蘇聯有了核潛艇,你們就有了,我們可以組建聯合艦隊。”時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來華訪問時,曾傲慢地這么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毛主席斬釘截鐵的話語深深激勵著彭士祿。
20世紀50年代末,從蘇聯學成歸國的彭士祿開始主持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核動力的論證和前期開發。然而對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想要造核潛艇跟癡人說夢無異。制造核潛艇所需的知識,涉及航海、導彈、計算機、核反應堆等幾十個專業學科。潛艇內光控制閥門就有一萬多個,各種儀表也有幾千個,大到導航、小到螺絲釘,都要靠自己完成。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時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開發人員,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核潛艇長什么樣。他們手里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兩張從報紙上翻拍的、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以及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
由于當時國家經濟十分困難,中央決定先集中力量研制原子彈,這使得彭士祿領導的核動力研究室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每個月只有8塊錢的辦公經費。而且,所里50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一個是學核動力的。條件艱苦任務重。彭士祿帶著團隊吃野菜窩頭,他和僅有的幾個懂一點核動力的人一邊自學,一邊給其他人開課,讓大家都掌握相關知識。他還發動大家學習俄語、英語,這樣才能俄語資料、英語資料“通吃”。只花了兩三年的時間,這個團隊便從外行轉變為站在核動力學科前沿的隊伍。
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壓力容器,貼紙上寫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深山里的909基地
核潛艇是航行在大海的,彭士祿卻選擇把核潛艇的核反應堆藏在深山里。1965年,代號為“09”的中國第一個核潛艇工程開啟。一支幾百人的先遣隊悄悄地來到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開始建設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陸上模式堆實驗基地——909基地。
大山里陰暗潮濕,毒蛇蚊蟲肆虐,條件異常艱苦。研究員們沒有計算機,只能用最原始的計算尺和手搖計算器來驗算復雜的實驗數據。有時只是驗證一個數據,彭士祿和戰友們就要苦算好幾天。即便如此,大家依舊干勁十足,夜以繼日地工作。
1970年8月30日18點30分,起堆試驗的指揮長含著熱淚宣布:核潛艇主機達到滿功率轉數,相應反應堆的功率達99%。核反應堆順利達到滿功率,核潛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大家欣喜若狂,可彭士祿卻在悶頭睡大覺。因為,在這之前,他已經五天五夜沒有好好睡上一覺了。
切除四分之三胃,死了也值得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這背后,是以彭士祿為代表的核潛艇人的無私奉獻。
一次,彭士祿在核潛艇制造廠進行最后的調試工作,劇烈的胃疼令他汗濕了全身。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并立即實施手術,將他的胃切去四分之三。這一年,彭士祿只有49歲。彭士祿耄耋之時,曾有人問他:“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真的值得嗎?”“值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人民養育了彭士祿,彭士祿便用自己的一生來報恩。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師,從左至右依次為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