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偉

“你家是哪兒的?”
聽到筆者回復“是內蒙古人”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眼前一亮?!皶x語方言區除了山西大部分外,還包括內蒙古中部以及陜西、河北、河南部分地區,是漢族在北方的唯一方言區。晉語方言區的傳統聚落及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晉系建筑的匠作特征……”
對于鄉村風土建筑,常青如數家珍,他對此研究了十多年。也正是因為熟悉,常青經常呼吁:“鄉村傳統聚落整體上正在消亡,得加快搶救性研究!”
2018年,常青帶領團隊承擔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項目“我國鄉建中風土建筑譜系保護、傳承與再生問題及對策”。針對鄉村風土聚落及建筑遺產(以下簡稱鄉遺),他們分三次率隊赴晉、陜、川、渝、滇、閩鄉村風土聚落實地考察。
一般而言,我國傳統建筑分為官式古典建筑和民間風土建筑。前者如故宮、天壇、頤和園等重點文物類型,極其重要且數量少,基本都歸入了文物保護范疇;而后者則量大面廣,以鄉村地區居多。作為國家和地方歷史身份的載體、鄉愁和文化記憶的源泉,常青所說的“得加快搶救性研究”,主要針對鄉遺。
鄉遺在國際上被歸為城鄉風土建成遺產,也就是以傳統建造方式構成的民間聚落及建筑中的精華,對其保護已成為全球共識。
目前,我國已確定身份的國家級鄉遺,包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312個名鎮、487個名村以及6819個傳統村落?!斑@個國家鄉遺的家底清單,應該還會有進一步的梳理和調整。”
雖然鄉遺有歷史文化資源上的先天優勢,但也面臨著我國鄉村社會轉型中的普遍困境:農業生產率低下、鄉村“空心化”嚴重、產業升級支撐不足、創業人才培養稀缺、傳統匠作技藝失傳、保護資金短缺……
通過實地調研,常青發現各地鄉遺依賴租賃及民宿開發,解決其生存和發展困境的手段存在著不同程度同質化,少量具有優勢觀光資源的鄉遺尚未起到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而修繕失范、翻建趨濫、技藝失傳、安全隱患等問題更令人揪心。
因此,鄉遺及其歷史環境的適應性保護與再生迫在眉睫。常青介紹,所謂保護,包括保存、修繕、翻建和必要的改建;所謂再生,既指修舊利廢,也指活化復興,與大拆大建的改造或更新有明顯區別。
研究國內傳統聚落時,常青團隊沒有采用以行政區劃為背景的慣常做法,而是以民族、民系的語族區或方言區為背景,對我國風土建成遺產譜系進行分類識別,并構建了我國城鄉風土建筑譜系分布的認知地圖。
結合調研,常青團隊將目前我國鄉遺保護與再生類型分為鄉村博物館綜合體、鄉村文旅綜合體和鄉村風土體驗區三種。這一區分也與鄉遺及其歷史環境保護與再生的宗旨相呼應,后者包括標本性保存鄉遺本體的精華、適應性活化鄉遺空間的大部和創造性重塑鄉村景觀的風貌。
為此,常青建議將鄉遺本體劃分為少量重點保存與修復和大量保護與再生兩大類。他表示,重點保存類就“重”在將其認作某種經典標本,探索保存與修復的范型;而大量保護與再生類則“大”在能留住完整的聚落空間肌理,同時提升其鄉遺單體及環境的品質。
然而,“名分之嫌”問題引起了常青的特別關注。他發現,鄉遺傳統聚落的很大一部分擁有兩重以上名分,管理條塊分割或一事多管造成鄉遺認知標準、管控機制和處置方式的交錯與低效,也因此產生了各地傳統村落入選的良莠不齊現象。
“需要進一步理順鄉遺保護和再生各相關管理機構的協同工作機制,從國家重點鄉遺保存層面界明身份,就高歸口,以實現鄉遺管理制度有序、集約、高效的優化目標。”常青說。
常青表示,不可能把所有鄉村聚落都固化下來保護,其中大部分還是要在演進中更新,但更新不是全部推倒重來,更不是把鄉村景觀都變成城鎮景觀。
正如常青所說,古舊建筑不像金石玉器等古董,有真品與贗品之分,它一直處于使用、損壞、修復的過程之中,壞了修、修了壞,其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不同于原初的改變?!八遣煌瑫r期變化的疊加物,但歷史印痕是真實的,這才是多數古舊建筑遺產的身世真相。”
然而,我國在保護修復和活化再生鄉村傳統聚落時有不少重建現象,包括刻意“做舊”、人工包漿,甚至編造歷史、拆真造假、臆造鄉遺。
常青希望參考日本和英國的經驗,出臺國家“鄉村景觀法”,將文物、名鎮、名村等既有法律保護之外的鄉遺,作為鄉村大地景觀的組成部分加以分類整理和提升再造,使之與城市互動共生。
“一定要保護好鄉遺傳統聚落的空間肌理,這才是‘原的根本。”常青表示,原生態的傳統聚落選址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等山水格局,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間肌理,如道路系統、房屋朝向、景觀特色等。要防止以改造更新名義使其發生結構性、實質性改變和破壞。
“要本著保護即管控變化而非阻止進化的原則,引進社會資金,盤活觀光資源,改良和提升空間和地景質量,顯著提高生活舒適度?!背G嗾f。他同時建議,借鑒西方遺產保護的國家信托制度及其運作經驗,創立適合國情的社會化鄉遺信托制度,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提升鄉村民生底線,將鄉遺保護與活化納入可持續的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除此之外,常青團隊還提出從建造技術存續、修復技術提升和防災避險保障三個方面,實現鄉遺保護與再生技術的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