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霞
不負春光,正當其時。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作為一名從業20多年的縣級融媒體記者,從外行到專家,從單面手到多面手,一期期成功宣傳報道的背后,無不折射出不用揚鞭自奮蹄的“三?!本?。同理,缺乏艱苦奮斗的老黃牛精神,創新發展的拓荒牛精神、為民服務的孺子牛,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記者。筆者就多年的從業實踐,談談對這“三牛”精神粗淺的理解和感悟。
一、發揚“老黃牛”精神,埋頭苦干“使牛勁”。有些人認為記者是“無冕之王”,到那里都管吃喝,別人高看一等,其實不然。單說頂風冒雨、爬山過河、跑動跑西采訪而付出的體力勞動,就讓人吃不消,這還不算什么苦。想說的就是在后期寫稿過程中,面對一大堆繁瑣的素材、如何篩選、提煉主題,如何謀篇布局、有機串聯……這些無形的壓力,真的是讓人吃不下、睡不著。尤其是剛入職的新手,沒有采寫經驗,往往抓不住重點,稿子不知得重寫多少遍,甚至還需重新到實地補采訪,不吃苦中苦、不掉幾斤肉很難成為行家里手。上世紀90年代,通過公開招聘,我調到涉縣電視臺工作,那時我孩子還小,白天在外采訪,所以寫稿的時間只能放在晚上。由于當時住房緊張,全家人擠一個屋子,能趁熱打鐵開燈熬夜寫完稿件,這對我而言就是求之不得的恩賜,可是需要哄孩子睡覺。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所以我也不得不關燈上床,貌似睡覺,其實心頭像壓著塊兒石頭,根本無法入睡,一宿都是在琢磨怎么寫,這種腦力勞動比白天的體力消耗更累。隨著經驗的不斷總結積累,工作中,我做到了不走彎路直奔主題去采寫,但不提前了解相關背景資料,深入不下去,那么采寫的文稿肯定華而不實,無法打動受眾。好文章都是提前下苦功做足功課,用心用情用力采寫出來的。比如:為寫好《民法典“典”亮新生活》這篇報道,我一夜沒睡通讀了《民法典》相關章節,這才有了底氣有了目標去采寫,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抓不住亮點,抓不住典型人事,干癟癟寫些外行話、俗套話,讓人看了不明不白,沒啥收獲。梅花香自苦寒來,寫文章需要天賦,更需要發揚老黃牛默默付出、埋頭苦干的精神,天賦+吃苦,一定會苦盡甘來,寫出鼓舞人心、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的好作品。
二、發揚“拓荒?!本?,創新發展“發牛力”。當前,社會資訊多渠道,生活方式多樣化,受眾學識修養快速提高,導致了受眾新聞“口味”的變化。對此我們必須創新新聞報道的方式、內容等等,這樣才能留住受眾。而要創新新聞報道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新"字。如何使一篇稿件內容新鮮、形式新穎、語言清新、底蘊深厚、給受眾留下深刻影響呢,前提是必須得有扎實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練好“四力”,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新聞記者的殷殷期許。長期以來,百姓對民生新聞喜聞樂見、比較關注,而對一些會議新聞則不愛看、不愛聽,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墒菚h年年開、月月開、天天開,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空洞乏味的會議新聞出新出彩,留住受眾,可以說各級媒體都在改革創新想辦法。對于創新會議報道,我也經過一番的探索,總結出幾條行之有效的經驗。一是我會細心捕捉,尋找會議上亮點、看點,跳出會議寫新聞。比如表彰會,我會對受到表彰的單位、個人進行補充采訪報道;對工作部署會,我則會挑選一個行動快、落實好的典型單位進行采訪,把會議精神有機融合進去,同樣起到教育引導作用。二是我從民生角度報道會議新聞,從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切入??偠灾?,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是一個持續創新的過程,不下氣力去精雕細琢,一步一步加以改進,很難打造出與時俱進的新聞報道精品。
三、發揚“孺子?!本?,奉獻作為“做牛人”。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認為基層融媒節目定位,必須始終以關注民生、服務民生微宗旨,在反映民生、傳達民意、為黨和政府分憂解愁、為百姓排憂解難方面架好橋梁、當好紐帶,更好地服務于黨和政府的民生工作。要堅持“為民吶喊是責、為民分憂是喜、為民吃苦是樂、助民發財是?!?,用樸素的感情和飽滿的熱情關心“民生”、關注“民生”、宣傳“民生”、服務“民生”。要突出地方文化、本土特色,從身邊普通人寫起,從尋常事切入,探訪田間地頭,走進百姓人家,以民生視角關注不同人群的喜怒哀樂,說家鄉的好事喜事、為難事氣憤事,反映家鄉的發展成果和典型經驗。并要把黨的政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把技術送到群眾的手中,把信息傳到群眾的耳里,把致富路鋪到群眾的腳下。這樣,才可在網絡互聯互通、大臺擠壓、人財缺乏的夾縫中占得一席市場。
為黨代言,為民解難。工作中,我始終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走基層的報道”,積極傳達黨的政策、反映社情民意,爭做“孺子牛”為群眾多辦實事。農村四好公路的修建、太行山高速的全線貫通、以及本地優越的營商環境、獨特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等等,通過我的宣傳報道,引來了眾多外地客人前來投資創業、觀光旅游;而本地物美價廉、封閉滯銷的土特產品,通過我的大力宣傳推介,也搖身變成了城市商場、超市的緊俏貨。心中的愛、手中的筆、“平視”的鏡頭,讓一些失學兒童重返了校園、孤寡老人吃上了低保、弱勢群體找到了工作、貧困鄉村拓寬了富路……一想起這些,我倍感開心自豪,所有的苦和累頓時煙消云散。
心有山河萬頃,眼有春光無限。2021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講好家鄉故事,打造最美名片,件件都需要埋頭苦干,樁樁都需要創新奉獻。我將繼續以“三牛精神”,主動作為,勇開新局,用筆頭記錄充滿溫暖與力量的發展步伐,用鏡頭記錄鏗鏘與豪邁的高光時刻,在宣傳推介家鄉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作者單位:河北涉縣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