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霞
叫,是小狗的本能,不需要學,也不需要叫。但在這個故事中,這是一條不會叫的小狗,到處學叫。這樣看似荒誕的故事,想要表達什么?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隱喻式”的人生故事,小狗的身上有我們自己的影子。若是要提煉出一個主題的話,那就是——在命運中浮沉。
從前,有一條不會叫的狗。它不會像狗一樣叫,不會像貓一樣叫,也不會像牛那樣哞哞叫,更不會像馬那樣嘶鳴。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個沒有狗的國家。
這是一條被命運捉弄的狗,它“叫”的本能丟失了,而且被置身在一個“沒有狗的國家”。這似乎在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條小狗一樣,被命運丟棄在一個特別的環境中,無法認清自我。這條小狗也是一樣,在一個沒有狗的國家,它無法發現自己的缺陷,也無法去追問“自己是誰”。
不過,這樣的追問始終要來,無論是來自自己,還是他人。
別人的質疑開始敲破了這條小狗的懵懂。不過一開始,它依然是笨拙的,昏睡的,不知如何回復,只好不知所措地面對。
在面對他人的批評時,它緊張、躲閃,回答蒼白無力。
這很正常,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面對他人的質疑時,不也是這樣慌張、惶恐無助,下意識地躲閃嗎?
接下來,它要開始學叫了,學叫的過程就是發現自我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磨難總是人生的主題。小狗學雞叫,學杜鵑叫,可現實總是打擊了它,它的角色錯位,讓自己面臨的不僅僅是嘲笑,而且是生命的危險。
在經歷了這樣的磨難之后,這只狗會怎么樣選擇呢?繼續尋找,最終發現自我,功德圓滿,還是隨波逐流,甚至自暴自棄?
有意思的是,課文呈現了三個結局:它碰上了母牛、農民、狗,只是面對三種不同的遇見時,這只狗有什么反應呢?課文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讓讀者來構建。
其實這篇文章也曾選入了七年級語文長春版教材。在這個版本中,小狗有了三種不同的結局:
1.它碰到母牛,母牛要它學“哞哞”叫,它是這樣的反應:
“好主意!好主意!”狗大聲說道,“什么主意?”
“此時此刻我想起來的那種主意。我將學會所有動物的叫法,我將讓一個馬戲團聘請我。我將獲得極大的成功,我將變得很有錢,娶國王的女兒為妻。固然是狗中之王的女兒?!?/p>
“你真不簡單,想的真妙。那你就開始學吧。你聽好了:哞哞哞?!?/p>
“哞。”狗學著。
這是一只不會叫的狗,但它卻很有學習語言的天賦。
2.它碰到農民,農民要它看守雞舍,它答應了。
就這樣,不會叫的狗找到了一個工作,它戴著鎖鏈,每天都能喝上一大碗濃湯。
3.它碰到了狗之后,“不知為什么,它的心跳得十分厲害?!弊罱K——
“汪,汪……”我們的小狗很快就學會了。它又激動又高興地想道:“我終于找到我應找的老師。”
雖然我們很希望小狗是第三種結局,但是,現實往往不以愿望為轉移。前面兩種結局同樣有可能會發生,雖然我們并不希望小狗有這樣的結局。第一種結局,小狗是那么庸俗;第二種未免太凄慘,非但沒有尋找到自己,而且失去了自由,令人唏噓不已。
三種結局代表三種人生。不同的結局是否也在昭示,我們在認識自己、尋找自己的路上,有太多的不確定,有太多的偶然,以至于我們無法把握自己。
事實上,作者并沒賦予這條小狗個人意愿。小狗在這個過程中不過是一個被動的角色,它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自己的追求,它的自我發現、自我尋找都是被動的存在。不會叫是別人的批評,向公雞學叫,向杜鵑學叫,都是公雞、杜鵑的要求,而非小狗自己的選擇。
因此,這三種結局都有可能,一切都看個人際遇。
好在這三種結局在進入小學教材之后,編者進行了處理,隱去了三種不同際遇下的結局,而是以一個開放的文本,供學生自主構建。
學生順著小狗三種不同的際遇想下去,估計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而這,或許恰恰是豐富的人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