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東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封閉性,令學生的閱讀視野受限,影響了他們對文本內容的思考。群文閱讀能促進閱讀教育資源的拓展,促進學生閱讀內容的整合,加強課內外的聯系,能促進學生形成自主閱讀方法。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需求,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群文閱讀圍繞一個主題內容,建立多篇文本的聯系,讓學生共同交流話題,分享體驗,交流情感、碰撞思維,這樣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思考的空間,形成互融的關系。群文閱讀具有開放性,在民主的課堂環境中,學生能積極表達自己的疑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教師尊重學生的個人觀點,從而能幫助學生鍛煉能力、完善素養;學生具有主體性,教師為學生留有充足的空間,讓師生之間彼此溝通、相互交流,表達自己獨特的看法,能深化對群文閱讀內容的理解;群文閱讀具有整體性,文本之間相互關聯,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整合,指導學生去解決問題。
一、凝練主題,形成聚合
群文閱讀的文章不是一篇,而是多篇的融合、匯聚,教師要對多篇文章進行有效的整合,為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指向。教師選擇具有主題相似的內容、文章加以聚合,在群文閱讀前,教師要深入分析、挖掘內涵,擬定與主題內容相關的教學目標,從而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如在學習統編版七上第二單元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通過閱讀群文,感受人世間最普通、最美好的情感——親情,并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教師指導學生正確閱讀文本,要讀得正確,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改字,讀得流利,能劃分朗讀節奏,能有感情地朗讀,把握文章節奏,能感受不同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初讀文本,用語言概括每節課的主要內容。《秋天的懷念》一文,通過一個個平凡的細節詮釋了母愛的內涵,表達對母親的追憶與懷念,作品語言平實含蓄,情感真摯細膩;在《散步》一課學習中,學生要感受字里行間的濃濃親情與生活責任感,體味三代人互相體驚、相互愛護的樸實純真的親情,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在朗讀中形成發現、品評美的能力;從《金色花》一文中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感受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二、呈現結構,有機融合
一些文本看似內容簡單,其實文章中蘊含著復雜的脈絡,能通過群文閱讀,加強信息的整合,把握文本的結構,并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把握群文閱讀的規律,指導學生分析文本結構,從而能產生有效的閱讀效果。在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時,學生如果能深層次地理解魯迅作品,聯系《故鄉》《社戲》等內容,就能通過對比體會魯迅先生作品的特點,感受魯迅創作思想的變化。通過群文閱讀,能促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他們對文章結構內容的把握。
三、開展活動,增進體驗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閱讀環境,引導學生探討、交流,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精心設計與文本教學相關的活動,能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精讀、泛讀、分角色朗讀等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增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游戲、扮演、討論、合作等活動來增進學生的理解。教師要將文本的閱讀向課外拓展延伸,不能僅局限于課內文本的閱讀,要通過由點輻射到面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眼界,增進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拓展的閱讀空間,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多篇文本的聯系,為學生呈現清晰的結構,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去體味文本的情感,從而能增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