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蘭
白求恩大夫的確是一個令人敬佩的人。
《手術臺就是陣地》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文中體現的白求恩的精神卻光芒萬丈。單從題目就可見一斑——“手術臺就是陣地”。“陣地”是什么?是戰士們戰斗的地方,是責任所在。白求恩把“手術臺”當作“陣地”,是把自己當作一名戰士,一名堅守陣地的戰士。他的這句話傳遞出一種責任,一種氣概,一種忘我的精神。
英雄之所以成為一個英雄,在于特定環境中的特別言行。如狼牙山五壯士,在面臨絕境的時候,英勇跳崖;董存瑞在危急時期,舍身炸暗堡;新冠病毒肆虐時,白衣戰士最美逆行。
先看看白求恩所處的特定環境:在離火線不遠的一座小廟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給傷員做手術。這是文中第一次寫到白求恩工作的環境:“離火線不遠”“小廟”。按理說,離火線不遠一定是非常危險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做手術,好處是可以及時搶救傷員,但是會給醫生帶來很大的危險。而對于白求恩來說,他是把傷病員放在第一位,至于自己是否有危險,他當然知道,不過他的心中只有傷病員:他已經兩天兩夜沒休息了,眼球上布滿了血絲。
危急時刻總會來臨:突然,幾發炮彈落在小廟前的空地上。硝煙滾滾,彈片紛飛,小廟被煙霧淹沒了。
這一處的環境描寫不多,但是“硝煙滾滾”“彈片紛飛”兩個詞,讓人感受到情況的危急。可在這樣的情況下,白求恩的反應是這樣的:白求恩仍然鎮定地站在手術臺旁。他接過助手遞過來的鑷子,敏捷地從傷員的腹腔里取出一塊彈片,扔在盤子里。這處的描寫既有概括,又有細節。課文用“仍然鎮定”這個詞進行概括,可看出不管發生什么,白求恩都是那么鎮定,即使是“小廟被煙霧淹沒”的兇險情況也一樣。如果只是概括,則缺少感染力。因此,后面對白求恩的動作進行了描寫:“接過”“取出”“扔”,這幾個動作非常形象地表現了白求恩的鎮定自若。
但是,剛才的炮彈爆炸并不是一個偶然:敵機不斷地在上空盤旋,炮彈不斷地在周圍爆炸。在這樣的情況下,轉移就成了必須的選擇。所以師長決定讓白求恩和一部分傷員轉移。這么危險的情況下,而且還有師長的首肯,白求恩如果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任何人都無異議,也絲毫不會影響他搶救傷員,不影響他崇高的精神。可是白求恩這樣說:
“謝謝師長的關心。可是,手術臺是醫生的陣地。戰士們沒有離開他們的陣地,我怎么能離開自己的陣地呢?部長同志,請您轉告師長,我是一名八路軍戰士,不是你們的客人。”
這段話是白求恩崇高精神的集中體現。特別是“手術臺就是陣地”這句話,更是高度表現了他的責任感,堅守,不怕犧牲,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戰士的使命在陣地戰斗,陣地是戰士們的責任地,也是光榮地,是使命地,也是價值地。白求恩把手術臺當作陣地,就是把自己視為戰士,勇往直前,哪怕是彈片紛飛,硝煙滾滾。
這就是真正的英雄。
形勢越來越緊急:一連幾發炮彈落在小廟的周圍。廟的一角落下了許多瓦片。門口的布簾燒著了,火苗向手術臺撲過來。可在這樣的情況下,白求恩還是“仍然爭分奪秒地給傷員做手術,做了一個又一個”。寥寥數語,一個堅守崗位的高大形象屹立在讀者面前。
從寫法來看,這篇文章同樣是按照“把人物放置在特定的環境中”這一規律進行刻畫。或者說,這不是刻意的描寫,不是寫作技巧的運用,文字所描繪的并非虛構,而是真實情景,是忠于事實,是對生活的真實記錄。這樣的真實,才足見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和偉大。
課前導讀提出了兩項學習任務:“聯系事情發生的背景,說說你對‘手術臺就是陣地這句話的理解。你還可以查查資料,了解有關白求恩的其他故事。”
理解句子一定要聯系文章背景,就這篇課文而言,要理解白求恩的這句話,就要聯系他所處的環境,只有在具體的環境中,才能理解他言行中所表現的精神。而搜集白求恩的其他故事,則是豐富學生對白求恩的認識,激發對白求恩的崇敬之情。
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環境、言行這兩根線,層層推進,理解句子,體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