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珍
摘? 要:小兒厭食在臨床中多指小兒長時間的食欲不振,飯量少或不思飲食,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脾胃病。在臨床兒科中十分普遍,是一種多發病。小兒厭食癥的預后基本良好,而對于遷延日久的患者,其免疫力逐步降低導致自身嚴重的營養不良以及貧血。近年來,國內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小兒在飲食方面發生的結構改變,導致小兒厭食的發病概率逐年升高,引起了廣大家長以及醫生的高度重視。長期厭食對小兒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中醫治療本病具有一定的優勢,其整體出發,審證求因,辨證論治,在臨床療效較好。因此,本文針對小兒厭食癥的內外療法及生活調護作以綜述。
關鍵詞:厭食;中藥治療;外治法;生活調護;病因
中圖分類號:R27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2-0009-03
小兒厭食癥主要為較長時間小兒見食不貪及食欲不振,飲食少或不思飲食的一種疾病,嚴重時則會出現拒食,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脾胃病,多發生于1~6歲小兒。患兒在臨床中除了表現食欲不振外,無其它癥狀和不適。但當病程逐漸遷延而不自愈者,可致其氣血化生嚴重不足,抵抗能力逐步降低,進一步導致患兒出現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力降低等情況,較為嚴重時對其生長和智力發育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在臨床中,小兒厭食癥非常普遍,引起家長與醫生的重視。而傳統的中醫在治療小兒厭食方面具有較高的療效。因此在下文中展開中醫對小兒厭食的治療分析。
1? 中醫學對厭食的認識
1.1? 厭食病名溯源
古代醫籍中無“厭食”病名,隨著時間的發展,至宋代才有類似厭食的記載,如“不能食”“不思食”“食不下”“惡食”等多種病名,這些病名應該是最接近現在的“厭食”。
1.2? 厭食病因病機
厭食病變部位在脾胃,而病機則主要是脾運胃納的功能逐步降低所致。引起小兒厭食癥的主要原因與脾胃失調以及納化失常有關。小兒厭食的病因分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飲食不節,喂養不當;多病久病,損及脾胃;環境變化,思慮傷脾;暑濕熏蒸,脾陽失展等。當前,厭食癥多因飲食不當、長期偏食,進而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受到一定的損傷,最終引起脾胃功能的缺失而引起該病的發生。從病因方面來講,小兒厭食則主要與先天不足、病后失調、喂養不當等有關。
2? 中藥內服療法
歷代醫家對厭食的治療不盡相同。錢乙注重健脾益胃;李杲則以調理脾胃,注重升降補瀉;陳文中則運用溫補法來提高小兒元陽;明代萬全在治療上注重保護胃氣。小兒的臟腑比較嬌嫩,當脾常嚴重不足時容易引起脾胃的病證,由此導致脾氣不足和運化失常,若單純補益,易于阻礙氣機,峻用消劑,又會損脾傷正,因此對小兒厭食的治療應當以運脾為主。
2.1? 辨證治療
陳曉紅[1]通過研究運用參苓白術散對脾虛型的厭食癥進行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1.40%,他認為脾虛型厭食常見病因為食滯、濕熱、脾胃虛弱、氣滯等方面,治療時,以顧護脾胃為主,對脾胃進行調和,以此來幫助受納及運化的功能,則可趨康復。丁櫻教授[2]治療小兒厭食癥認為病機關鍵是本虛標實,治療關鍵在于補虛運脾,靈活運用消食、燥濕助運、活血助運等治療方法。胡天成教授[3]針對厭食癥的治療則為醒脾開胃、以和為貴;其主要將小兒厭食癥劃分為脾胃氣虛、陰虛、濕熱和肝脾失調,脾胃氣虛選用香砂異功散加減,脾胃陰虛選用益胃湯加減,脾胃濕熱選用加味三仁湯,肝脾失調選用逍遙散加減;臨床上根據患兒情況辨證論治,隨證加減,取得滿意效果。向希雄教授[4]治療脾胃濕熱型厭食堅持“首消食化積治其標,次理氣助運治其本,脾氣健運則藥自效”,認為消食導滯乃治療厭食癥之首要,根據厭食癥的病因病機立法處方,以霍樸夏苓湯合保和丸加減(藿香、姜半夏、薏苡仁、白豆蔻、通草、澤瀉、山楂、神曲、陳皮、連翹、厚樸、茯苓、杏仁、萊菔子),以清熱化濕、消食導滯。申聰[5]從肝六法(疏肝健脾、疏肝運脾、養肝益胃、瀉肝清脾、溫補肝脾、佐金制木)論治小兒厭食癥,肝主疏泄,提高脾胃的運化功能,肝疏泄正常則脾胃可以正常的升降。王棉娟[6]通過對陰虛證的功能性厭食癥進行研究表膽,對照組使用葡萄糖酸鋅進行治療,而治療組則運用理脾陰正方(山藥、蓮肉、茯苓、橘紅、白芍、扁豆、陳米、紫河車、太子參、甘草、荷葉蒂)加減進行治療,通過治療后觀察兩種藥物的療效。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達95.00%,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P<0.05);并且治療組在臨床中的用藥后癥狀明顯減輕,同樣優于對照組;而在體重方面,經過治療后的治療組體重的增加同樣高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小兒厭食癥運用理脾陰證方的療效顯著。
2.2? 自擬方
梁佐利[7]運用柔肝運脾法治療肝旺脾虛型小兒厭食癥,選用蒼芍消食方(蒼術、白芍、雞內金、神曲、陳皮、萊菔子、山藥、山楂、連翹)來對肝旺脾虛型的小兒厭食癥進行治療,服藥觀察半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達到86.66%,優于對照組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多維顆粒劑的療效。許志榮[8]根據脾升胃降的中醫理論,著重于恢復脾升胃降的功能,通過使用升脾降胃的方法來治療厭食癥,通過自擬升脾降胃湯(太子參、茯苓、升麻、白扁豆、焦三仙、厚樸、枳殼、山藥、藿香、蒼術、萊菔子、甘草),切中小兒厭食癥的主要病機,結果表明療效十分顯著。閻兆君[9]對厭食癥的治療則注重五志的調理,創建志意辨證理論,從脾意、腎志、心神立論,采用不同的強欲方法,療效顯著。
3? 外治療法
3.1? 推拿療法
何雁玲[10]通過開展運用推拿的方法對小兒厭食癥進行治療,治療選穴為補脾經、大腸經、運八卦、掐揉四橫紋、摩腹、揉中脘、揉足三里、捏脊,1次/d,7d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33%。沈紅巖[11]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運用推拿治療厭食癥。穴位:補脾和清胃以及摩腹各500次、揉板們50次、捏脊3~5遍、推四橫紋300次。加減:針對脾胃不和型患兒加運八卦300次;針對脾胃陰虛型的患兒加清大腸和清天河水各300次;針對脾胃氣虛型的患兒加補脾500~1000次,加清補大腸300次;針對肝旺脾虛型的患兒加平肝和清天河水各300次。1次/d,6次/周,1個療程為10次。通過治療后的結果表明,年齡較小者的推拿效果更好;不同證型的推拿治療總有效率為96.25%。
3.2? 穴位貼敷療法
劉彬媛[12]通過穴位貼對小兒厭食癥開展治療研究,對照組給予多酶片,服用2~3片/次,2次/d,治療14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運用穴位貼敷,貼敷藥物:茴香、木香、九香蟲、青皮、二丑、丁香、砂仁。把上述的藥物裝進布袋滴食醋,在晚上沐浴過后把布袋貼于腹部,神闕穴貼敷,持續過夜,治療2周。最后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微量元素鋅水平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武琪琳[13]應用“運脾散”(蒼術、陳皮、木香、佩蘭、雞內金、萊菔子、神曲)貼敷于神闕穴上,經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達94.03%,且在改善患兒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癥狀上療效顯著,并均優于對照組(P<0.05)。
3.3? 聯合療法
3.3.1? 針刺配合推拿
李燕妮等[14]通過運用針刺四縫穴與按摩足三里聯合的方式對小兒厭食癥進行治療。具本治療方法為:①首先刺四縫穴:選取手掌面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一指節和第二指節的紋處。酒精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四縫穴,每指1~2針,深度約為1.5mm,然后再利用雙手對四縫穴加以擠壓,此時流出淡黃色的液體,再利用棉球將其擦干,1周1次,共2次。②按摩雙側足三里穴:首先采取平臥的方式,并將下肢伸直,利用大拇指指腹按摩雙側的足三里區,以局部出現酸、麻、脹時為宜,2次/d,15min/次,治療2周。最后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6.90%。
3.3.2? 耳穴貼壓療法配合針刺
蘇飛[15]采用四縫穴挑刺并與耳穴壓豆法聯合治療小兒厭食癥。具體方法如下,貼壓:首先對耳廓進行消毒,然后利用探針在耳廓上找出準確的穴位,使用膠布將王不留行固定于穴位之上。用拇指和示指對壓耳穴,手法從輕逐步過渡到重,以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時為宜,按壓3min/次,3次/d,2d更換1次,左右耳交替施治。通過治療后結果表明,治療有效率為86.60%。
3.4? 董氏指壓法
潘燕君等[16]采用董氏指壓法聯合健胃消食口服液對小兒厭食癥進行治療,治療周期為3周。具體治療方法以為:操作前清理指甲,并進行常規的消毒,左手利用壓舌板進入患兒的口內,利用右手的食指以輕彎弓形的狀態快速進入患兒的舌根部,并按壓“火丁”之上,稍微用力加壓之后迅速抽回,此時完成1次手法。為避免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嘔吐的情況,所以在治療前禁食2h,并且在治療之后的1h才能進食。根據研究的結果表明,利用董氏指壓法治療小兒厭食癥具有改善的作用,并且能夠提升患兒微量元素鐵和鋅以及唾液淀粉酶的水平。
4? 預防調護
除治療外,還應當建立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的習慣,主要包含:①適當增加戶外運動鍛煉及力所能及的家務,提高身體活動,減少疾病發生,防止久病損傷脾胃,導致厭食的發生。②生活規律,選擇安靜舒適的進餐環境,不強迫進食。③加強對小兒喂養方法、營養調配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合理喂養,飲食有節度,宜清淡易消化、少油膩食物,控制零食攝取量。④正確的哺乳,科學合理的添加輔食。添加輔食時應當根據以下幾條原則,從少到多、從素到葷、從稀到稠、從細到粗,并且從一種逐步過渡至多種,按順序逐步的進行添加,特別是不過早的食用油膩的食物。⑤適量飲水,節制冷飲。以免導致脾陽出現損傷,進而導致脾陽不振,運化的乏力出現。在夏季和秋季時,水果較為豐富,但不能過食,否則容易出現不思飲食和損傷脾胃的情況出現。
5? 小結
綜上所述,小兒厭食是小兒時期常見病、多發病,究其原因,主要與喂養不當、先天不足、病后失調、情志不遂等息息相關。目前中醫治療小兒厭食主要以運脾為要。在治療小兒厭食上方法眾多,辨證論治,療效顯著。除了中藥內服外,還有小兒推拿、穴位貼敷、耳穴壓豆、針刺放血等中醫外治法,操作簡單,易于患兒接受。然而,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仍有諸多不足之處,例如辨證分型多種,大多數醫家從脾論治,也有從肝、從腎論治,診療標準未能統一,需要進一步探索,提高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的科學性。同時,除了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外,應注重合理喂養,不要強迫進食,節制冷飲,生活規律,選擇安靜舒適的就餐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曉紅.小兒脾虛型厭食政治心得[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07(08):155-155.
[2]閆永彬,都修波.丁櫻名老中醫辨治小兒厭食經驗擷菁[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03(03):198-199.
[3]周江.胡天成教授治療小兒厭食癥經驗擷菁[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5,38(03):67-69.
[4]吳晶,向希雄.向希雄治療脾胃濕熱型小兒厭食癥經驗[J].湖北中醫雜志,2018,40(10):17-19.
[5]申聰.小兒厭食癥從肝論治探析[J].光明中醫,2018,33(21):3134-3136.
[6]王棉娟.理脾陰證方治療小兒厭食癥脾陰虛型80例[J].陜西中醫,2012,33(07):803-805.
[7]梁佐利,高樹迎.柔肝運脾法治療小兒厭食癥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14,33(10):814-815.
[8]許志榮.升脾降胃法治療小兒厭食癥臨床體會[J].中醫兒科雜志,2017,13(01):53-54.
[9]張麗娟,閻兆君.閻兆君志意辨證論治小兒厭食癥經驗[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12):43-44.
[10]何雁玲.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分析[J].按摩與導引,2008,24(10):18-19.
[11]沈紅巖,孫靈芝,李鴻利,等.推拿治療小兒厭食8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0,02(03):213-214.
[12]劉彬媛.應用穴位貼敷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觀察及評估[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1):91-92.
[13]武琪琳.運脾散神闕穴貼敷治療小兒厭食癥67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5):69-69.
[14]李燕妮,張承軍.針刺四縫穴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療小兒厭食癥[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4,14(06):54-54.
[15]蘇飛.挑刺四縫穴配合耳穴貼壓治療小兒厭食癥67例[J].中國針灸,2008,28(04):264-264.
[16]潘燕君,宋辰斐,夏以琳.董氏指壓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8,31(0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