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目的? 探討CT影像質量的相關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此提高技師的操作水平。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CT影像檢查的100例患者,按照是否實施質量控制進行分組,實驗組實施質量控制,對照組未實施質量控制,各組50例,對兩組圖像質量進行對比,分析影響圖像質量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結果? 經檢查結果對比后得出,實驗組CT影像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影像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T影像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檢查前準備因素、檢查技術因素。提高CT影像質量的辦法為:①規范檢查前準備;②優化技術參數的測量;③提高技師專業知識能力。結論? 在進行CT影像檢查時,實施質量控制,能能夠提高CT影像質量,為幫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有助于提升臨床診斷率和醫療衛生水平。
關鍵詞:CT檢查技術;影像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25.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2-0194-03
目前CT檢查已經是臨床診斷治療中較常見的檢查方法,通過CT檢查,能夠依據CT影像提供的信息進行診斷評價和結論[1-2]。因此,優質的CT影像直接影響著診斷疾病的準確性,是診斷疾病的前提條件。為了提高CT影響的質量,需要對臨床中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和分析,找到其影響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能夠使CT檢查技術能一次成像,達到診斷疾病和早期發現病灶的目的[3]。本研究旨在分析影響CT影像質量的各種因素,并對其檢查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從而為優化成像質量,提高診斷成功率,加強診斷可靠性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CT影像檢查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抽樣法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是否實施質量控制進行分組,實驗組實施質量控制50例,對照組未實施質量控制50例。實驗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在19~82歲,平均年齡為(56.24±3.4)歲。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在19~86歲,平均年齡為(58.37±3.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在CT檢查前無明確疾病的確診。③無相關疾病手術史。
排除標準:①有CT檢查禁忌證者。②有嚴重精神類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均用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 CT成像儀。
對照組在接受CT影像檢查時沒有實施質量控制措施,檢查方法包括:在掃描前5h禁食禁水,并于5min前使用0.5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采取雙手抱頭仰臥位,對檢查部位實行水平層面掃描,將掃描后的數據傳至分析軟件中,進行圖像分析和評估。
實驗組在接受CT影像檢查時實施了質量管理措施,具體如下:①體位標準:應根據解剖兩側進行對稱顯示。②定位選層:需確保檢查部位完成,在掃描時要應降低其重疊或實現無重疊。③密度定量:密度定量盜汗組織影響密度和背景密度。準確設置組織影響密度中解剖部位的測定點和定量值,以及背景密度的為感光區的最小密度Dmin和完全感光區最大密度Dmax。④窗位、窗寬的選擇:應調整窗位到能對組織部位進行平掃的位置,使其到能檢測到組織的正常CT值,同時需根據檢查的要求度其窗寬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此提升圖像的密度分辨率。若窗位過高,影像則偏暗;窗位過低,影像則偏亮。若窗寬較寬,圖像比較則弱,窗寬較窄,圖像比較則強。⑤偽影:在經性掃描過程中由于某種或幾種原因影響下出現一些圖像陰影,可能是機源性偽影,也可能是非機源性偽影。應在檢查前做好仔細檢查。⑥影像片處理:確保影像片無污片、無劃片、影像密度好,因此,在進行影像片處理時,應當匹配適宜的沖洗、套藥、膠片感光性能以及相關相機參數等。⑦管理措施:技師上崗前應進行崗前培訓,待考核合格后才可持證上崗;制定相關檢查操作制度,可設置獎懲機制,以此提高CT影像檢查質量,提升技師工作積極性、責任感等;定期組織開展工作座談會,對CT檢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對此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在行CT影像檢查后的CT影像質量,將影像質量評價標準分為4級:1級為顯示不佳,有嚴重偽影、血管不連續;2級為可見血管連續,但周圍有明顯偽影;3級為可見血管連續,周圍有少量偽影;4級為血管顯示良好,且清晰。以3、4級為合格影像。對比兩組CT影像合格率。
1.5?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CT影像質量比較
通過比較結果發現,實驗組CT影像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影響CT影像質量的因素
通過CT圖像分析,發現影響CT影像質量的主要因素中可概括為檢查前準備因素、檢查技術因素兩大類。其中,檢查前準備因素主要是:①體位不正確、定位不準確,技師在操作中沒有按照規程進行操作;②檢查中參數輸入錯誤,其位置條件出現差錯,沒有認真仔細核對患者信息;③盲目擴大或遺漏掃描范圍,不僅讓患者增加輻射次數,還易造成關鍵病灶出現偽影。檢查技術因素主要是:①技師沒有教好的掌握專業知識;②在掃描選擇時,沒有對注射量、注射速率進行嚴格的控制,導致掃描延遲、起始時間不同等。見表2。
3? 討論
CT檢查工作中的質量保證是CT影像質量中最重要的部分,按照系統程序的計劃執行操作,保證設備的完好程度,能有效在一次成像中得到高質量的影像[4-5]。而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需要技師對CT機的性能有全面的掌握和完好,才能在各個有效的參數控制下,進行CT檢查,從而得到有效的結果,并能對其進行準確的評價和診斷,使其CT影像質量能夠符合質量標準。
本研究還發現,CT影像質量除了與技師對CT性能的掌握有關,對其質量的監控檢測也有關,應對CT檢查中各項指標進行檢測和測試,保證其CT值校正指標與基礎值偏差在±3.00hc,噪聲指標為基準值偏差±10.00%,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指標為基準值偏差±15.00%,檢測床移動精度為基準值±2.00mm。以此確保在掃描過程中最大程度縮短掃描時間,并結合吸門控、心電門控等輔助措施,以此抑制在自主和不自主的呼吸運動中所產生的偽影。在檢查前還需要仔細詢問病人是否做過消化道鋇餐造影、是否進行過已與鍛煉以及重體力勞動,確保無上述情況后才允許進行CT影像檢查,從而避免因機體內存在鋇劑或因肌肉中葡萄糖利用率升高而影響CT影像的質量。還需要注意做好病人身高、體重、空腹血糖的測量,避免體重和血糖濃度的不良記錄而影響CT的診斷結果。經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CT影像檢查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質量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CT影像的質量,為診斷能提供更精準的證據。
綜上所述,本院針對提高CT影像質量的影響因素與方法的探討中得知,技師想要得到高質量的CT影像,就必須要提高業務水平,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CT成像儀的各個功能和參數,盡最大能力發揮CT成像儀的作用,并且嚴格檢查和校正各項參數,才能提高CT影像質量。
參考文獻
[1]郭雄全,吳海鳳.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CTA圖像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22):95-96.
[2]黃麗君,張道春,楊海,等.CT影像質量的影響因素與控制管理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7(10):172-173.
[3]李立明.CT影像質量的影響因素與控制管理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20):135-136.
[4]余建峰.CT影像質量的影響因素與控制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5):198-199.
[5]胡方成.影響多層螺旋CT圖像質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醫療裝備,2017,30(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