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亮 劉愛文


摘? 要:目的? 探究慢阻肺康復中應用運動并呼吸訓練的價值。方法? 將2018年6月~2020年1月在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治療的86例慢阻肺患者,以簡單隨機化法分組,每組43例。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運動并呼吸訓練,分析兩組慢阻肺患者康復治療結果的差異性。結果? 兩組干預后的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干預前,MRC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實驗組干預后FEV1%、FEV1/FVC水平高于對照組,MRC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預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實驗組干預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慢阻肺康復治療中應用運動并呼吸訓練,能夠促進其肺功能的改善,提高康復的效果,意義重大。
關鍵詞:運動訓練;呼吸訓練;慢阻肺;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56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2-0026-02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種,疾病的發生,與有害氣體、肺部炎癥反應有關,且疾病發生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1]。慢阻肺可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功能降低等癥狀,因此,應加強患者的有效治療和護理干預,來促進其疾病的康復。康復治療包括感官康復、心臟疾病康復等,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更好改善其呼吸功能,在慢阻肺患者中應用,可獲得較好的效果[2]。本研究主要對慢阻肺康復中應用運動并呼吸訓練的價值作觀察,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6月~2020年1月在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治療的86例慢阻肺患者,以簡單隨機化法分組,每組43例。實驗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53~80歲,均值(63.12±10.25)歲;病程9~19年,均值(13.35±2.58)年。對照組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51~81歲,均值(64.01±11.37)歲;病程9~18年,均值(13.59±2.63)年。兩組慢阻肺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等資料相比,組間數據具有可比性(P>0.05),且本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血氣、胸部CT、胸部X線、肺功能等檢查確診為慢阻肺;②知情同意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或智力障礙者;②心腎腦等功能嚴重不全者;③合并相關并發癥者;④難以對本研究配合者。
1.3? 方法
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包括氧氣支持、平喘、止咳、化痰等基礎治療,根據醫囑,對相關的飲食計劃制定。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運動并呼吸訓練。具體包括:①運動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健身操、慢走、散步等,根據慢阻肺患者的具體身心情況,設計初始運動量,控制運動時間約1h/d,之后逐漸增加運動量,運動至1.5h/d,運動康復分為3次進行,約30min/次,按照患者的實際忍受力以及呼吸狀況,控制運動量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圍內。②呼吸康復訓練:呼吸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腹式呼吸和縮唇呼氣法,實施縮唇呼氣法康復訓練時,將嘴巴縮緊,鼻子吸氣時,保持嘴巴為口哨狀,之后用5s左右的時間,將全部氣體呼出,訓練約15min/次,3次/d。實施腹式呼吸時,指導患者將手放置于胸前和腹前,鼻子吸氣時,需要挺起腹部,從嘴巴呼出氣體,之后收緊腹部,訓練約15min/次,3次/d。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慢阻肺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呼吸情況作觀察,并分析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的差異性。①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用力呼氣1s率(FEV1/FVC)。②呼吸情況:以MRC(呼吸困難量表)評分評價,0分~5分,評分越高,即代表呼吸困難越嚴重。③心理狀態:SAS評分評價焦慮狀態,SDS評分評價抑郁狀態,評分越高,即代表焦慮、抑郁越嚴重。
1.5? 數據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經t檢驗。P<0.05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肺功能、呼吸情況分析
兩組干預后的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干預前,MRC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實驗組干預后FEV1%、FEV1/FVC水平高于對照組,MRC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心理狀態分析
兩組干預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實驗組干預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阻肺是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導致患者疾病發生的原因較多,主要為肺部異常炎癥、氣流受阻等有關,疾病的發生,可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肌疲勞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4],因此,加強患者的有效護理干預,十分必要。目前,臨床對慢阻肺治療,主要是采用氧氣支持、平喘、止咳、化痰等干預[5],但是部分患者經治療后,其呼吸癥狀、肺功能難以有效被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的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干預前,MRC評分低于干預前;其中運動并呼吸訓練干預的實驗組慢阻肺患者,其干預后FEV1%、FEV1/FVC水平高于常規康復治療的對照組,MRC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干預后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運動并呼吸訓練的實施,能夠更好促進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以及呼吸功能的改善,減輕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運動訓練的實施,能對患者機體有氧代謝促進,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情況;呼吸訓練則可對患者的呼吸肌有效鍛煉,改善其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癥狀[6]。運動并呼吸訓練的應用,能夠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心肺功能,促進患者相關呼吸肌耐力的提高,緩解呼吸癥狀[7]。在實際訓練時,應根據慢阻肺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的訓練計劃,囑咐患者量力而行,并堅持訓練,且康復訓練的時間越早,其康復的效果越好。
綜上所述,運動并呼吸訓練應用慢阻肺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可促進患者肺功能、呼吸功能的提高,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更好改善慢阻肺患者的預后,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王智輝,鐘志超.在慢阻肺患者康復治療中采用運動并呼吸訓練的臨床價值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24):3757-3759.
[2]肖友斌.應用運動、呼吸訓練提高慢阻肺患者康復治療效果[J].雙足與保健,2017,26(13):22-23,108-108.
[3]周建國,周克建,劉鈺,等.辛伐他汀聯合運動功能訓練治療慢阻肺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研究[J].江西醫藥,2019,54(7):775-777.
[4]馮妲,龔保源.肺功能康復訓練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呼吸功能及運動耐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9,17(5):28-30.
[5]趙娜.肺康復+無創通氣對中重度穩定期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9):32-32.
[6]李宏強,康寧."健身氣功·六字訣"對中學生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力的影響分析[J].運動精品(學術版),2018,37(3):52-53.
[7]段文滔,朱黎明,戴愛國,等.運動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7,22(9):1682-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