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峰 韓麗麗

摘? 要:目的? 探討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患者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濰坊市寒亭區人民醫院80例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患者,雙盲隨機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生存質量量表評分、護理滿意評分。結果? 護理前兩組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P>0.05),護理后對照組生存質量量表評分低于實驗組(P<0.05)。實驗組的護理滿意評分比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患者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效果確切,有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和改善生存質量。
關鍵詞:腦動脈瘤破裂;腦血管痙攣;以問題為導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2-0122-03
腦動脈瘤破裂發生后極易導致腦血管痙攣,后者的發生率約為30%~70%,破裂性腦動脈瘤手術后,采取何種措施預防和干預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是臨床研究的關鍵問題[1]。術后干預有效、安全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腦動脈破裂病患術后4~9d是腦血管痙攣的高發期。在臨床工作中,護士應提高護理警惕,密切監測病患呼吸、血壓等的相關軀體情況,防止并發癥發生。本研究將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80例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析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患者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濰坊市寒亭區人民醫院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患者,雙盲隨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0例。其中實驗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41~79歲,平均(56.21±4.21)歲。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41~78歲,平均(56.89±4.64)歲。兩組一般資料統計后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合并精神疾病;⑤合并惡性腫瘤等其他嚴重疾病;⑥無法配合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加強皮膚護理,定期按摩四肢,避免壓瘡,并常規給予患者日常護理指導,簡單介紹疾病知識,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囑咐患者遵醫用藥。
實驗組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①以循證問題為支持基礎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組織護士學習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知識、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理念和動脈瘤、腦血管痙攣的疾病知識,成立專題組對此類患者在臨床治療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提出,尋找循證支持。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②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的實施。第一,調節患者負面情緒。護士要積極引導患者調節自身情緒,使其保持治療的信心。第二,針對不同影響因素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及時監測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異常,持續腰穿引流,選擇腰池引流管,密切關注腦脊液的顏色和特點。將顱內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減輕腦血管痙攣和出血風險。如果患者有昏迷或意識障礙惡化,或惡心、頭痛、嘔吐、眼底視乳頭水腫,應保持高度警惕,防止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此時應對患者肢體活動情況進行動態觀察。如果存在一側肢體活動障礙的障礙或加重,應充分考慮腦血管痙攣的可能性。同時,為降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應給予患者低流量持續氧療,幫助其改善腦缺氧狀態。第三,加強臨床用藥護理,結合患者情況遵醫囑給藥,確保用藥安全。第四,指導家庭護理。指導家屬正確對患者進行家庭護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多照料患者,促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并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因為情緒激動而導致再次發病。當發現患者有腦血管痙攣跡象時,可遵醫囑使用尼莫酮解痙劑,并給予脫水和降壓藥,以保護腦血管安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生存質量量表評分以自制量表進行評分(0~100分,越高越好)、護理滿意評分采用院內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調查(0~100分,越高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
實驗所得數據應用SPSS23.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x±s),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生存質量量表評分
護理前對照組與實驗組的生存質量量表評分比較(P>0.05),護理后對照組生存質量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實驗組(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評分
實驗組的護理滿意評分是(94.22±3.89)分,而對照組的護理滿意評分是(82.44±2.06)分。實驗組的護理滿意評分比對照組高(t =7.942,P<0.05)。
3? 討論
一般來說,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患腦血管痙攣的影響因素相對較多,通常在腦血管痙攣發生后,病患會出現顱內壓升高的癥狀,以及嘔吐、頭痛、偏癱、失語、神志不清等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殘疾或死亡[2]。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干預是目前較為有效的護理方法,可以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以往該類病患護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循證對策,充分發揮防范性護理的作用,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因腦缺氧缺血造成的損害[3]。
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干預通過提出相關問題,并將多種有效的護理方法結合在一起,保證了護理的全面性、規范性和可預見性。在護理中,護士要密切關注病患的呼吸、脈搏、體溫等呼吸、血壓等的相關軀體情況,更要關注四肢肌力的變化[4]。當病患出現上肢肌力下降、四肢無力等癥狀時,應警惕腦血管痙攣的發作。除此之外,需要加強對病患的心理疏導,以減輕病患的負面情緒,促使病患更好配合臨床工作的開展,并保持心態的平和,避免情緒激烈波動而增加腦血管痙攣風險。還需要做好對病患家屬的健康指導和教育,促使其為病患創造更好的康復環境。
該研究的成果顯示實驗組生存質量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見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病患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效果確切,一是通過對護士的業務培訓,進一步強化了護士的理論素養,提高了護士的相關疾病意識,為護理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5]。另外,病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和恐懼等負面心理影響,再加上再次破裂的可能性、手術治療的風險、經濟壓力等,都加劇了病患的負面情緒。通過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可以有效降低病患的負面情緒,提高護士對護理工作的關注度,對提高病患滿意度起到積極作用,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也促進了家庭護理的有效實施,建立了與護士的溝通渠道,有利于改善病患的生存質量,對提高滿意度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6]。
綜上,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病患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效果確切,有利于提高病患滿意度和改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向毅,武興興,張歡,等.鎖孔夾閉手術對破裂腦動脈瘤患者術后NF-κB、VEGF水平及腦血管痙攣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34):85-86.
[2]張茂,陳健龍,彭浩,等.經顱多普勒檢測破裂腦動脈瘤栓塞術后腦血管痙攣的臨床應用[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7,14(03):174-177.
[3]張英亮.破裂腦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早期連續腰穿對腦血管痙攣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3):73-73.
[4]馬麗珠,師冉,唐海元.破裂腦動脈瘤介入治療后行高壓氧治療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云南醫藥,2016,37(02):262-263.
[5]王丹紅,張雅萍.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在腦動脈瘤破裂后腦血管痙攣中的應用[J].現代醫學,2015,43(10):1310-1312.
[6]歐陽玲,宋豐琪,黃劍波.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管理在提高體檢中心護理質量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0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