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少先隊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促進其健康成長。針對改革創新少先隊教育和活動方式,《少先隊改革方案》提出了堅持形象化、情感化、榜樣化、行動化,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幫助少年兒童形成基礎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少年兒童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的要求。基于這一要求,我發現,針對農村小學校的少先隊活動,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還是應該轉變思路,尋求特色,對如何有效開展進行深入探析。
針對“輔導員隊伍每年更換頻繁”“很多少先隊活動開展形式單一、枯燥、嚴肅”等問題,我結合本校實際,積極探索,嘗試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立足紅領巾陣地,規范少先隊活動。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有限,為此學校設立了標準化規范隊室,用于隊知識講解、大隊委定期會議等,六一、建隊節期間,組織“紅領巾以大代小”活動,由高年級隊員帶領低年級隊員參觀隊室,為其講解隊知識,購買廣播設備設立了紅領巾廣播站,從各中隊選取播音員進行每周一播,每日播放少先隊歌曲,同時,更換了教室黑板報和大、中隊活動角,做到隊員自主設計,每月更換主題。這些措施營造了濃厚的少先隊文化氛圍,讓隊員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豐富了學校的少先隊宣傳陣地建設。
二是依托“紅領巾五小活動”,創新活動形式。由于教育資源有限,和城區大學校相比,農村孩子對于活動的渴望尤其強烈。“紅領巾五小活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少先隊活動,根據學校人數少的特點,把活動細化到每個小隊,如“紅領巾小主人”活動,針對一年級的入隊問題,在學校開展“你入隊我來幫”活動,五年級的大隊委委員自行準備,為一年級預備隊員上一堂微隊課;四年級的優秀隊員代表為他們講隊故事;三年級的隊員們則重溫隊知識,為他們制作入隊主題海報,張貼在中隊角,營造入隊氛圍;二年級的小隊員則一對一教給他們如何佩戴紅領巾的方法,在活動結束后予以表揚獎勵,一個活動,五個中隊人人參與,大大提升了他們的榮譽感,激發了對活動的興趣。
三是結合自身特點,化劣勢為優勢。農村小學遠離城市,基礎設施較差,但是鄉土資源豐富,校園里有不少的閑置空地,我因地制宜,把這一部分閑置用地開辟成“紅領巾小農場”,因為人數較少,幾乎每個小隊都可以獲得一塊地,隊員們分工明確,在社團活動和課余時間,對農場進行管理,播種、施肥、收獲,在農作物收獲后,隊員們拿回家中與父母一同烹飪,親手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同時,鼓勵隊員將自己的成果分享給村中的孤寡老人,隊員們在送菜過程中自發為老人們打掃衛生、整理家務,實踐體驗與志愿服務相結合,使其成為少先隊教育活動的切入口,成為農村少先隊教育活動的一條特色新路。
四是借助少先隊活動,初步形成“紅領巾爭章”體系。結合學校的“每月一主題”活動,大隊部每個月會組織對應的少先隊活動,如十一月的“陽光體育運動月”,組織了“隊列隊形、跑操”比賽活動,紅領巾小健將們艱苦訓練,通過比賽,選出了優秀中隊,并為他們頒發“運動章”,每一次的頒章儀式在全校的升旗儀式時間舉行,大大提升他們的榮譽感,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
五是創新活動形式,激發隊員興趣。《中國少年先鋒隊隊章》指出,“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少先隊是一個紅色的少年兒童組織,自身帶有紅色基因。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有責任有義務關注國家發展,了解國家政策,而農村的隊員對這方面的信息掌握更加匱乏。在這一過程中,我帶領中隊輔導員定期一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設計了一系列情景化、兒童化的活動,運用新媒體手段,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講好紅色故事,從小培養對黨和社會主義的樸素情感。
通過這些活動的創新開展,我校少先隊活動的有效性大大提高,隊員對于少先隊活動的期待值不斷提高,活動不再流于形式,而是通過內容內化于心,切實增強了隊員的光榮感,只要用心挖掘,結合自身特點,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薄弱小規模農村學校的少先隊活動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參考文獻:
[1]劉增彥《如何在農村小學更好地開展少先隊活動》
[2]龔燕萍《淺談農村小學少先隊活動開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