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
2021年7月,李宗遠向記者介紹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建設與布展過程。( 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
記者腳下是滿江的“血水”,水波流動著。突然,數架敵機從高空駛來,發出劇烈的轟鳴聲,在記者正上方投下一枚“炸彈”。頓時,水波炸起,一名“戰士”倒在記者腳邊,然后沉進血水中……
這是在新近開放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六維體驗區,此刻正在上演“血戰湘江”,記者的上下左右前后6個方向均被動態的布景“包裹”著。在這個技術支持下,記者跟著“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重走長征路。記者的旁邊有個小男孩,看得入迷,竟扯著爸爸衣角問:“那個叔叔怎么了?”
“展覽館希望任何年齡背景的人都能直觀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奮斗與不易。”副館長李宗遠說。7月25日,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北辰東路與大屯路交叉口處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以下稱“黨史展覽館”),見到了正在忙碌的李宗遠。最近,這座展覽館成了“網紅打卡地”,許多人在各大平臺分享見聞,更有人留言:“沒想到關于黨史的博物館這么生動細致,顛覆了對‘黨史教育的想象。”如今,黨史展覽館日均參觀量有8000人,預約已排到8、9月份。
中共十九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拍板,要建一座“全過程、全方位、全景式和史詩般”呈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展覽館。2018年,建設團隊成立,先后有近5萬人直接參與這項工程,經歷近1000天的建設,今年6月18日開館。展覽總面積近1.8萬平方米,展線長達3.5公里。開館當天,習總書記等來此參觀,后展館安排專場,直到7月15日,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它是國內最大的紅色展覽館,也是單體規模最大、功能最全面、地位最重要的國家級展覽館。
對展覽來說,文物是重中之重。黨史展覽館展出4500多件文物,其中有420多件是國家一級文物,李宗遠重點負責挑選文物與策展,籌備過程中其實有不少難題……
按照建黨百年的時間順序,黨史展覽館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四大部分。記者參觀第一部分時,偶遇一處有觀眾圍作幾層,上前一看,這里展示著一座龐大的絞刑架……
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被捕。他掩護同時被捕的同志,之后被押至北京西郊民巷京師看守所刑場,施以絞刑,從容就義。據史料記載,登上絞刑架時,李大釗說:“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勝利。”
這座絞刑架是新中國成立后文物部門接管的首件革命文物,編號“0001”,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在記者眼前,這座絞刑架有兩米多高。當年和李大釗一同被抓進監獄的長女李星華曾回憶,劊子手對他實施絞刑長達40分鐘。
此時,館內燈光昏暗,播放著陰郁的背景音樂。記者身邊有一對年輕情侶,最近剛去影院看了電影《革命者》。他們告訴記者,當時看到張頌文扮演的李大釗被處以絞刑時,他倆和許多人一樣都哭了,“可沒想到,今天看到這個真的絞刑架,看起來那么冰冷,滿是鐵銹,好像真的看到當年李大釗犧牲時的表情。講真的,有那么一瞬間,我說不出話來”。
左圖:展出的第一屆全國人大使用的投票箱原件。右圖: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外景。( 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
李宗遠向記者介紹:“這座絞刑架是‘借來的。”這就要提到這座展覽館的建設初衷了。
要想“全過程、全方位、全景式和史詩般”呈現黨史,對李宗遠來說,實物非常關鍵。他和同事把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的大事要事羅列出來,在全國文物中圈定了四五萬件,再優中選優,選出4000多件文物。而有的大事件缺乏具體實物,李宗遠就想到“檔案”。
“有句話是‘國民黨軍隊是向中央政府要錢要物,中國共產黨軍隊是向黨中央要電報,我們就想到精選黨的領導人在大事中使用過的電報或手稿,比如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揮戰役時發的電報,在渡江戰役時寫的手稿。”光挑選文物環節就花去了很多時間。
接下來便是最重要、最艱難的環節——向擁有這些文物的各個館“借寶”。一開始,很多館有點為難,“把‘寶貝拿走了,那我們展什么?”李宗遠告訴記者:“很多館可能只有這么一件珍貴文物,是鎮館之寶,要他們把文物讓出來,這對他們來說很不容易。”李宗遠和同事就不斷做思想工作,向各個館簽協議,保證好好對待文物。“現在想想,就像別人把閨女嫁給你,你得好好對待別人家的寶貝孩子。”
最終,300多家博物館提供了無私的支持。國家博物館有許多國家一級文物,其中就包括李大釗就義時的絞刑架。李宗遠記得:“絞刑架原本在國博展廳,它特別高、非常大,國博為了把它運出來,甚至把展廳的大門拆了。”國博一共提供了800多件珍貴文物給黨史展覽館。軍事博物館也提供了40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他們的鎮館之寶——南昌起義時朱德使用過的手槍,上面刻著“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
此外,中組部動員了扶貧路上犧牲的青年黨員、“七一勛章”獲得者黃文秀的家屬,家屬捐出了黃文秀穿過的馬甲供給展覽。這件馬甲是黃文秀扶貧路上經常穿的,她犧牲后,馬甲成了黃父黃母的“心肝寶貝”,老人常摸摸它,想著女兒。社會各界也提供了幫助。比如,保利集團無償將獸首捐給展覽館,許多參觀者驚嘆道:“竟然在這里見到了獸首?!”
李宗遠頗為感慨:“很多館、部門和個人講政治大局,把文物運到這里,才有了現在的成果。”也正因為展覽館集中展出這些文物,更增加了它的權威性和重要性。曾有博物館的同志來參觀,李宗遠握著他們的手說:“您借的、捐贈的都在這里,我們都會善待,像善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不只大國重器,展覽上有些小物件,非常能打動人。在李宗遠心里,這些物件雖然看起來平凡,卻寓意頗深,“能講好故事”。比如,針線包。
1969年,有4個孩子的齊心正在河南的一個農場勞動,得知不滿16歲的大兒子習近平要遠赴陜西插隊,趕緊縫制了一個針線包,用紅線在上面繡了三個字:“娘的心”。這個針線包陪伴習近平度過了7年的農村生活,后來他考上清華大學,離開村子時,把“娘的心”送給了鄰居作紀念:“把我的心留在了這里。”
挑選文物時,李宗遠和同事認為這能展現一位母親的愛,也寓意母親將精忠報國的精神傳給兒子。
小人物的物件也很觸動人。記者盯著一根竹棍看了許久,上面有著密密麻麻的小字兒: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1948年秋,華東支前的農民黨員唐和恩隨身帶著一根小竹棍,“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他要給解放軍送糧食,準備每到一處就在棍子上做標記。唐和恩自己“吃三紅”(紅高粱、胡蘿卜、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給子弟兵吃;下雨時,把蓑衣棉衣脫下蓋在糧車上,自己淋透也絕不讓濕了軍糧;不小心掉進坑,磕掉一顆牙,爬起來繼續走:“前方戰士身上穿個窟窿照樣沖鋒,咱磕掉顆牙算啥!”半年里,他從沂蒙山到淮海平原,從淮河到長江,在竹棍上刻下88個城鎮和村莊的名字。
左上:展館內展出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1:1模型。這是向中國科技館“借”來的。右上:2021年7月25日是星期日,人們在展館內參觀。( 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左下:很多小人物的物件充滿歷史感。比如淮海戰役烈士的筆記本,里面寫道:“不打罵群眾……抓緊一切空隙多看文件報紙。”右下:在新時期,黨中央帶領人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圖為抗疫醫護人員模型以及搶救患者的設備等。
李宗遠解釋:“我們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這根竹棍子就能驗證這句話。這是老百姓為人民戰爭做的事,也說明:人民就是江山。”
除了講故事,黨史展覽館更起到了普及黨史知識的作用。比如,在展覽第一部分,記者見到一面1943年的黨旗文物和一部視頻。李宗遠介紹,一直到十六大,黨章才正式確立黨旗黨徽的使用規范。很多人不太清楚黨旗和黨徽確定的樣式以及經歷過的修改。“這面黨旗能起到科普作用,這是在其他展覽館很難見到的,也是對于黨的元素的權威科普。”
在李宗遠眼中,黨史展覽館呈現的歷史特點更鮮明。“革命史記錄近代以來對中國革命做過貢獻的所有人和重大事件;軍史側重軍隊發展史;抗戰史講各界人士如何抗戰……不同主題的歷史都涉及中國共產黨,但只有黨史展覽館是以黨為敘事主線,講黨在不同時期、各個領域如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這座展覽館,黨的味道最濃,黨的要素最多。”
展覽面積達1.8萬平方米,而無論記者提到哪件文物,李宗遠都能立刻講出它所陳列的具體位置。除了布展工作,這也和他過去20多年的工作經歷有關。
李宗遠讀研時,專攻中國近現代史,畢業后進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工作了20多年,從研究員到館長,見證了一座紅色紀念館的歷程。2018年,他被委以重任,策劃建立香山革命紀念館。該館于2019年9月正式開館,當時習總書記等前來參觀,李宗遠作為《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展陳策劃組負責人,為總書記講解了展覽。后來,他加入黨史展覽館的籌備工作,負責文物挑選與展覽。
李宗遠研究敵后抗日根據地、臺灣同胞抗日史、解放戰爭史等,也研究如何把各種展覽方式組合起來講故事。面對4500多件文物、100多件藝術品、162個視頻和50個觸摸屏,如何展示成了一大難題。
如何控制元素的數量、抓出典型是李宗遠的工作重點。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工作時,曾布置展出了20多個版本的《論持久戰》著作。但在策劃黨史展覽館時,李宗遠只挑選了8個版本。
“人的一生有坎坷、順利、輝煌,你要拿出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如果一下子堆砌太多元素,人們反而消化不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單行本一開始在抗日根據地發行,后來也在國統區發行。我就想,如果也展出在國統區發行的版本,說明毛澤東思想不管在我方還是敵方,影響力都很大。還要有英文版,表明我們的抗戰思想在全球得到關注和認可。”因此,數量最終定在8個版本,分別體現不同受眾和歷史含義。
景觀和文物如何進行組合也很重要。普通展覽館每層的高度在3—4米,而黨史展覽館層高均為6—7米。在展覽的第二部分,記者見到了王進喜的雕像,與眾多展覽不同,這里除了王進喜的雕像,還有一張床、一臺磕頭機,高高的墻上羅列了他身處的時代背景。角落燈光灰暗,有一束光投射在王進喜臉上。“策展涉及美術、電器擺設,燈光照明等,這些是展覽語言,要用每個元素達成你想讓觀眾獲得的感受。”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時期”的展覽有面墻令人印象深刻:上面滿是糧票油票,對面的墻上則掛著股票。上世紀80年代末,李宗遠剛上大學,見證了糧票時代的結束,“此前吃飯還要用糧票,物資緊缺;讀大三時,市場放開了,物資豐富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糧票的對面是股票,會有強烈的對比,讓你看到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不同。”為此,李宗遠借來上證所的開市鑼和深交所的開市鐘原件,呈現市場經濟的發展。
展覽第四部分展出了習總書記的親筆批示原件,表明黨在新時期面臨的挑戰與奮斗。比如,對于“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戰略,展廳有10份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展示黨中央帶領人民群眾脫貧的決心;還有針對抗疫的重要批示,旁邊就是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模型。
黨史展覽館第四部分的末尾有五面電子墻。策展時,李宗遠想:“你走到這里,快參觀完了,那我能不能給你看個總結,直觀地告訴你黨是怎么走過100年的?” 他和同事選擇1921年、1949年、1978年、2012年、2021年這5個年份。“一個年代各用一個屏展示各領域數據,比如當年的黨員人數、國民生產總值、糧食產量等,讓你直觀看到當年與現在的差別。”
為了精確、安全地展出每件文物,文物都有專門尺寸的展托,這是李宗遠和同事一起設計出來的。如今,他每次路過黨旗展覽墻,總會停下來仔細看看展托。接下來,他有了新的任務:接待好每一位前來參觀的民眾。“這里七八千個展覽要素,不可能看一次就記住所有物件,但只要某一個瞬間、某一個地方觸動到了你,黨史展覽館就發揮了它的使命。”
李宗遠
1970年生,畢業于吉林大學,曾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現任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副館長,負責文物與展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