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清 孫榮軍



摘 要:對某純電動公交的電池艙開展仿真計算,結合空氣動力學的相關模型,分析電池布局及艙門格柵的合理性,并提出整車電池艙的整改方案。
關鍵詞:純電動公交 電池艙 格柵 仿真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Heat Dissipation of the Battery Compartment of a Pure Electric Bus
Chen Huiqing,Sun Rongjun
Abstract:The article carries out simulation calculation on the battery compartment of a pure electric bus, and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battery layout and door grille combined with related aerodynamic models, and proposes a rectification plan for the battery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Key words:pure electric bus, battery compartment, grille, simulation
隨著純電動公交的發展,電池艙散熱問題越發突出;其中動力電池的布置、電池艙格柵開口方向和數量是影響散熱的主要因素。為此本項目選取10.5米純電動公交作為建模車型(如圖1)。
1 高溫高速環境下的側艙及后艙散熱情況
本項目首先完整的還原全車模型,并進行網格化,網格總數高達3500萬左右。之后借助Fluent仿真軟件開展計算工作。邊界條件如下:
(1)車輛行駛速度為50km/h,環境溫度為35℃。(2)PACK箱入口風速為0.5m/s,PACK箱內電池為均勻發熱體,電池壁面溫度為45℃。(3)電池艙的壁面、PACK 箱的壁面為絕熱壁。
不考慮PACK箱連接線和支架對氣流組織的影響。
整車電池艙的溫度分布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側艙的前后端溫度都比較高,后倉的前端溫度明顯高于后端;后艙臨近格柵處的溫度低于側艙臨近格柵處的溫度。
1.1 側艙的溫度、壓力和速度矢量圖
側艙采用豎直格柵,側艙的速度矢量圖與溫度分布三維圖以及俯視圖(見圖3)。
側艙的進風方式遵循后進前出的規則。左側艙中的后兩節PACK箱排布方式。
和右側艙后一節PACK箱排布方式不利于兩個電池艙的散熱。靠近車頭的PACK箱散熱較好。
側艙的壓力分布圖(見圖4)所示:左側艙內的壓力比右側艙壓力高約23pa。壓力數據顯示,進入側艙的風量較小。
1.2 后艙的壓力、溫度和速度矢量圖(見圖5、圖6)
由于后艙的側面開有散熱格柵,空氣經側面的散熱格柵進入后艙內,經后艙門的散熱格柵散出。較多的空氣直接略過 PACK 箱,經側面散熱格柵較近的后艙散熱格柵散出。后艙中間的風量較少,風速較低,不能較好的散熱。
溫度云圖分布(見圖7)顯示,后艙的中間的溫度高,且下部的溫度要高于上部;電池艙里側溫度要高于格柵處的溫度;后艙下部的電池相對更容易出現高溫報警。雖然后艙已經是較優的設計形式,但是后艙的風道不利于PACK箱散熱。
2 超高溫低速環境下的側艙及后艙散熱情況分析
將環境溫度設置為40℃,車輛行駛速度設置為40km/h,側艙及后艙的溫度分布如圖8所示。
由圖8可見,后艙溫度明顯高于側艙溫度;且后艙(由圖9可見)內某一點的最高溫度可達 43.5℃。速度矢量圖如下,艙內的空氣依據就近原則出風。與 50km/h 的車速對比,后艙高溫區域較多。
其空氣流動形式基本上同案例一(車速50Km/h、外溫35℃)相似。
3 結語
側艙 PACK 箱的豎向排布形式有利于散熱,且側艙各電池要互相連通,形成較大的對流;可在高溫區域(電池排熱風扇端)進行有效導流或引冷風對沖。因為側艙的進風為后進前出狀態,故側艙格柵應改為后迎風前逆風結構。
后艙的溫度顯示為前高后低,且后艙溫度明顯高于側艙溫度;故應對后艙電池前端進行有效的導流降溫,即引進車廂內的冷空調或后側艙兩端開迎風格柵。后艙的風道布置不合理,易導致PACK箱熱量在后艙中下部積累。若后艙中的PACK箱排列方式與車輛行駛方向一致,左后艙和右后艙應與后艙聯通,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空氣流道(前進后出),強化散熱。
參考文獻:
[1]FLUENT流體分析及仿真實用教程[M].人民郵電出版社,朱紅鈞,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