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媒體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電視節目主持人則充當了語言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要想讓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進一步走進世界,國家語言的傳承能在很大程度上彰顯其吸引力,并發揮著強大的精神引領和文化導向功能。本文從主持人的角度探討語言與文化的辯證關系相關問題。
【關鍵詞】主持人;語言與文化;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1-131-03
【本文著錄格式】王京.淺論主持人如何對待語言與文化的辯證關系[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1):131-133.
語言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節目主持人要想充分理解文化的概念、掌握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完全吃透語言與文化的深刻內涵,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深入研究語言的文化背景。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語言與文化的辯證關系能有效提高主持人綜合文化素養。接下來,談談對主持人如何對待語言與文化辯證關系的幾點思考。
一、語言與文化相關概述
(一)語言與文化間主要關系及體現
語言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滲透,語言和文化都是個體經后天學習而獲得的,且都是在非結構化環境中獲得。當個體到達一定年齡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習得語言與文化的難度系數不斷增加,特別是對語音的學習,在外語學習中更加明顯。如果人們在最佳年紀系統學習普通話以后再學習英語就顯得非常有難度,這也是素質教育理念下不斷降低學生學習外語年齡的關鍵所在。如果語言消失,那么文化也將失去精髓、失去了傳承的價值。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若人們語言文化,那么人類社會極有可能喪失語言能力[1]。如,農村孩子跟隨父母遠離農村定居在大城市,他們雖然能聽懂家鄉方言,但卻不會說,這其實就是方言文化消逝的一個縮影。
目前來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本質上來說就是文化決定語言,語言成為多姿多彩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獲得的良好的交際工具,人們的語言、語言結構深受文化環境的影響。眾所周知,人類思維的可塑結構優,且能夠吸納不同的文化形式而不受固定文化結構的負面影響。其次,文化決定著語言,語言通常會被附上文化的烙印。通過不同的字詞句語言能夠闡釋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化程度以及宗教信仰,充分彰顯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訴求,充分展現當代人的價值取向[2]。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很多青年男女由于種種原因難以找到結婚對象,而被嘲“單身狗”,利用簡單的三個字宣泄了內心的無奈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們難以尋求正常兩性關系的苦惱。另外,因為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對絕大部分人而言,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文化傳播主要媒介。語言在長期實踐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的形式結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被視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與表達方式等方方面面,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二)主持人語言中文化素養的表現
第一,文化規范?!度嗣袢請蟆吩敲麨椤盀榇龠M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的評論員文章,強調推廣普通話、規范漢語表達的重要性。20世紀末,我國頒布《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決定》的文件對主持人的普通話水平做出具體要求。著名教育學家老舍有云:“語言的力量取決于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否精辟和深厚,詞句的安排是否妥當,而不是靠一兩句土話來支撐?!睆V播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用語時時刻刻都會對廣大人民群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主持人加強用語規范至關重要[3]。
第二,文化內涵。主持人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規范語言表達至關重要?;诖?,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應具備濃厚的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具體表現在詞句的表達上應側重于選用內涵深厚、文化品位高的詞句來提高節目文化品位與內涵。如,董卿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第一季第六期中介紹杜甫的《望岳三首》時這樣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青春時期的杜甫,豪情萬丈,傲視群雄。登高一覽,江山盡在懷抱中。可以說,這不僅是一個人的青春時代,這也是大唐的青春時代。雖然說杜甫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不過這首詩倒有著兼濟天下的浪漫主義情懷。擁有夢想,實現夢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段話將杜甫寫詩時候的情懷真實展現給在場大觀眾,充分展示了主持人的文化素養[4]。
二、主持人語言能力中文化素養的彰顯
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相互滲透,把握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主持人的綜合語言能力、提高文化素養水平。作為主持人,特別是語言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綜合語言能力是評定一個主持人文化素養水平、公眾形象優劣以及節目質量水平好壞的重要衡量標準。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主持人通過語言表達所傳遞的文化內容對廣大受眾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受眾會不自覺進行復制、模仿。若一個節目主持人的整體語言能力與水平偏低,那么久無法將精準的信息傳遞給受眾,總會存在一些誤差,更甚者會引發錯誤的社會導向,進而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反之,如果一個主持人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與水平,那么就能夠通過語言將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傳達給受眾,積極引導受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受眾也一定會自愿、不自覺接受正面思想文化熏陶。如,央視主持人朱廣權,語言幽默、押韻性強,被譽為“行走的段子手”,且幽默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在啟迪人們思想的同時,也能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緩解壓抑的心情,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喜愛?;诖?,節目主持人尤其要培養自己良好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且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主持人的文化素養都是通過語言來呈現出來的,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就是文化素養的一種外化形式[5]。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主持人注重提高普通話規范水平。我國針對主持人普通話水平作出了不同的標準,要求不同行業主持人應遵循有關標準規定要嚴格約束自身。尤其在素質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的當下,國內高度重視宣傳推廣普通話,利用相關政策規定來加強推廣力度,進而提高漢語的規范性、實用性,消除不同民族、地域人們之間的交流障礙。節目主持人的語言對社會大眾的語言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特別是對青少年,他們在觀看電視節目的過程中,多會模仿主持人的發音、用詞用語,以此來規范自己的語言。基于此,作為主持人,要嚴格規范用語,切忌為人民群眾做出錯誤的示范,應該通過純正的語音語調、莊重文雅的用詞來為普通話的宣傳推廣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主持人應自覺承擔文化傳播的重任。主持人是我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所主持的節目都是面向全體社會大眾,那么主持用語一定要具備濃厚的文化底蘊,旨在通過節目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主義文化新風尚。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選用內涵深厚、文化品位較高的詞句有利于豐富節目的文化底蘊、彰顯文化魅力,但這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難度[6]。不同節目主持人在選詞用語時,應綜合考慮詞句的準確性、文化蘊含性,更要立足于節目文化定位等實際情況,突出節目的嚴肅性、記錄性等,進而正確把握語言與節目二者之間的關系。如,央視《新聞聯播》主持應用詞嚴肅、精準、客觀和紀實。而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作為一檔綜藝娛樂節目,用詞應幽默風趣、戲劇性強。這兩檔節目主持人的用詞用語方面具有顯著區別。
綜上所述,作為節目主持人,語言文化素養應涵蓋兩個方面:首先,擁有扎實的普通話能力。其次,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標準,即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二者是主持人突出語言魅力、增強文化力量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主持人語言水平和文化素養的具體對策
上文在研究了主持人語言能力中文化素養的真實體現以后,主持人怎樣通過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發展規律,進而有效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提高文化素養成為每位主持人共同思考的課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客觀規律是人類社會觀念與指導實踐的關鍵所在,是引導主持人時刻增強語言能力、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保障[7]。但是,從目前來看,主持人的語言技能發展的速度很快,而提高語言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而是一個漫長、系統而又復雜的過程。主持人要想培養語言能力、提高素養素養,還應立足于自身發展實際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主持人要加強文化知識積累。眾所周知,主持人是對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公眾人物,在主持節目時,尤其是主持訪談類節目時的訪談對象多是社會各個階層、來自祖國各地,他們擁有者不同的生活環境、成長背景、職業生活,這就要求主持人擁有淵博的知識、對不同領域知識都有所了解,同時也要注意自身形象[8]。在節目主持過程中,可能會談及教育學家,也可能會聊到一本世界名著,有時也會談論不同的宗教文化、自然風情、社會人文知識等。如果主持人對這些都不了解,缺乏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那么在主持的過程中就難以與嘉賓、觀眾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甚至會出現冷場、尷尬的局面,進而嚴重降低了節目的文化品位、檔次等。由此可見,作為主持人,必須注重文化知識積累,注重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眼界,通過多讀、多看、多聽、多想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與文化素養。再者,主持人還可通過學習書法、繪畫等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內涵。如,著名主持人楊瀾在自己主持巔峰時期去出國留學和深造,回國以后再次創造更高的事業高峰[9]。
第二,注重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馬列主義哲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高能力和素養的重要保障。作為主持人,應注重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如此才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生命品質,更能和嘉賓、觀眾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如此才能賦予節目更高的價值。另一方面,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于主持人個人而言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能促進主持人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的相互滲透和促進,提高主持人自身綜合素養的同時,不斷提高節目的品質,獲得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10]。
第三,培養興趣愛好。主持人的生活應是多姿多彩的,他們的工作和藝術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重合。國內主持人趙忠祥曾言:“功夫在詩外”,其實說的就是濃厚的文化與藝術底蘊是提高主持綜合能力與水平的重要保證。因此,主持人注重在豐富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要注重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培養興趣愛好,以此來幫助主持人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提高節目的吸引力、親和力[11]。
第四,創新語言表達方式。眾所周知,主持人的文化修養、知識儲備和情感態度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由此可見,創新語言表達方式至關重要。首先,主持人應立足于自己所主持節目的特性,積極學習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口語表達形式,學習新鮮詞句,并用于節目主持中,提高節目親和力,增進與受眾的距離[12]。如,當前“點贊”“666”等網絡用語盛行,對語言的發展、文化呈現具有較大的影響,主持人可在節目主持中積極運用這些正能量的網絡用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主持人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壯大,且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語言和文化具有較大的影響。基于此,作為主持人應自覺肩負發展語言、傳播文化的責任與義務,正確把握語言與文化的辯證關系。積極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生活實踐經驗、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并不斷創新語言表達方式,如此能夠有效提高主持人綜合素養,進而為廣大人民群眾做出正確的示范。
參考文獻:
[1]張頌.語言和諧藝術論: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品位與導向[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趙英坊.淺談語言與文化軟實力[J].傳播力研究,2018(26):30-32.
[3]林崗.淺談民族地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其重要性[J].讀與寫:上,下旬,2015(9):91-92.
[4]王若涵.淺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對《語言與文化》一書的再思考[J].西江月,2013(33):217-218.
[5]司丹麗.淺談如何上好《語言與文化》第一課[J].文教資料,2015(24):184-185.
[6]邢曉梅.試析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J].東南傳播,2015(3):128-129.
[7]趙喆.淺談電視文化類節目對主持人語言的基本要求——以杭州電視臺文化頻道《閱讀者》為分析對象[J].新聞實踐,2018(6):90-92.
[8]譚妍.以中西方語言與文化差異為例淺談語言與文節匕的關系[J].企業導報,2012(12):134-135.
[9]丁煒鑒.淺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語言文化教學[J].科學技術創新,2012(32):186-187.
[10]申寧寧.淺談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語言與文化的相互滲透[J].新聞傳播,2011(1):87-88.
[11]楊雁.淺談文化旅游類節目主持人語言表達能力的鍛造[J].視界觀,2019(21):11-12.
[12]Huang K .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9.
作者簡介:王京(1976-),男,山西省太原市,碩士研究生,講師,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播音主持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有聲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