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彭俊
摘要: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從劇情、場景到鏡頭方面都有質的提升。這是在中國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的大環境下,電影市場需求和動畫技術發展的雙重作用下必然出現的變化與趨勢。
關鍵詞:動畫電影;奇觀敘事;劇情奇觀;場景奇觀;鏡頭奇觀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02
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快速發展,涌現一批口碑好、票房高的動畫電影。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驚人的50億票房。影片中的唯美場景成為優美的壁紙。這些影片取得這般優異成績的一重要原因是通過奇觀敘事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影片中扣人心弦的劇情,宏大的場景設計,震撼的特效和靈活的鏡頭設計,讓動畫不再是兒童專屬,成年觀眾也能在其中收獲新奇與感動。
1 劇情奇觀
1.1 打破傳統框架,為作品適當融入西方美學
從《大圣歸來》的火爆開始,中國動畫產業開始受到投資方的重視。大量的資金注入和扶持政策使動畫產業飛速發展,但中國動畫產業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有能力獨自完成一部高質量動畫作品的團隊少之又少[1]。越來越多的電影選擇在劇情上努力工作[2]。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其自主創造性是不可少的[3]。《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傳統框架,其劇情建立在靈珠與魔丸、正與邪的對立中,雙重對立的情節推動整個影片。影片中哪吒和敖丙成了朋友,由于外界各種因素分分合合,劇情懸念迭起。“原于悲情,終于圓滿”的審美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非常明顯。在商業動畫一貫的營銷模式下,觀眾們更喜歡皆大歡喜、積極和正能量的大結局[4]。影片的劇情設計在秉承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內涵的基礎上,也融入了西方文藝理論美學特征。如哪吒的自由與叛逆可以看作席勒以“自由”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思想的體現。
1.2 打破傳統觀念,為動畫加入成人化劇情
近幾年,中國動畫電影加入了成人化的復雜劇情和深刻主題,打破了“動畫屬于小兒科”的傳統觀念。從《大圣歸來》中孫悟空戰勝心魔、重拾信心開始,后來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到2020年的《姜子牙》,整體劇情有明顯的成人化傾向。與傳統神話故事相比,該片把姜子牙打造成一個歷經失敗,處于自我懷疑和苦悶的中年人,帶入現實生活中就是一個壓力重重的中年人在職場打拼與上司、同事相處的日常。影片上映后,不少成年觀眾評論說看到姜子牙就仿佛是看到了現實中的自己,強烈的共情也體現《姜子牙》劇情的成功。
1.3 改編傳統故事,為影片注入民族精神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為中國動畫提供良好的靈感來源。《大魚海棠》的靈感源自《逍遙游》,從《山海經》和《搜神記》中提取角色設定。傳統文化中有能為電影敘事奠定核心的哲學思想。歷經千年的神話通過時間考驗,大多具有結構完整、人物鮮明的特征,為電影劇本提供一定的改編基礎。我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幾年里,素質逐漸提高,文化水平也日益提升,對富含傳統文化意味的電影也更能接受[5]。當然我們不能全盤接受一切傳統故事的改編,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其中可以被新時代吸收的部分,放棄那些糟粕[6]。
2 場景奇觀
2.1 特有的色彩風格體現
我國古代人民的創作來源大多是大自然[7]。色彩本身并沒有感情可言,但通過實踐,色彩就有了內在含義[8]。不同的色彩給人帶來的心理變化也有所差異,從而引起的情緒變化也不同[9]。色彩是能夠引起審美愉悅的敏感要素[10]。五色觀是中國特有的色彩審美理論,貫穿中華5000年的美術發展史到現在仍被使用[11]。色彩因對比而具有動力[12]。色彩使用應防止過于單一、缺乏創新、失去靈性[13]。傳統的民間藝術在用色上更注意色彩對比,講究原色表現象征性及心理感受,很多動畫電影都有所運用,如《天書奇譚》中自然景物多用淡雅的水墨著色,人文則多用細膩的工筆重彩。傳統顏色灰而不污、組合豐富但不現嘈雜,會給人沉穩的歷史歲月感[14],呈現出的效果和諧,整體色彩基調也和影片主題相契合。通常一個人看到藍色時,會聯想到冷、靜謐等[15],《姜子牙》為了表現奇幻感和神秘壓抑的氣氛,采用高飽和且偏暗的藍色。狐妖作為邪惡力量,出現的場景多用深紅色描繪。紅色是突出、醒目的色彩,常被用于強調事物的危險程度和重要性[16]。純紅的配色在心理上會使人感到壓抑[17]。
2.2 傳統建筑元素的運用
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正是“達則兼濟天下”的東方理念與核心價值觀的體現[18]。隨著理論研究的日益推進以及電影人的不斷實踐,東方美學不斷完善,東方美學元素在國產電影中不斷出現[19]。我國的傳統圖案都具有獨特的意境和魅力[20],傳統文化也具有獨特性[21],這種滲透在中國人血液中的美學價值觀,在建筑的營造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就如同書法注重筆畫線條的組織一樣深刻[22]。《大鬧天宮》是將傳統建筑元素融入電影場景的眾多動畫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該片在場景建筑的造型中,選取的素材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讓觀眾仿佛置身于令人浮想聯翩的遠古時代。中國傳統元素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23]。圖像化帶來的客觀性,讓文化傳承更加具象[24]。建筑裝飾紋樣,蘊含著匠心,凝聚著當地的民俗風情[25]。《大魚海棠》的場景設計也融入有中國傳統建筑。傳統建筑承載了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價值觀念,十分具有保護價值[26]。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稱為“神之圍樓”的“承啟樓”等場景中,這些場景都是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建筑“福建土樓”為創作基礎,加以設計而成。這些樓閣在影片中不只為動畫角色的表演提供環境,更重要的是還成為表達主題、渲染氣氛、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角色[27]。影片中“承啟樓”作為神族居民共同居住的生活環境,也是開啟“海天之門”儀式、引發戲劇沖突的場所。片中的故事情節和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都和這座“土樓”緊密相連。
3 鏡頭奇觀
3.1 創新的鏡頭語言
鏡頭的應用技巧直接影響作品的最終效果,它是電影與觀眾交流對話的窗口。相對于二維動畫樸素的鏡頭語言,近幾年的國產動畫電影紛紛在鏡頭設計上打造奇觀來俘獲觀眾。2015年的《大圣歸來》,開頭齊天大圣大戰天兵天將的段落,是先進行三維動畫制作之后再渲染為傳統的手繪風格,鏡頭凌厲痛快,采用的背景音樂是“小刀會序曲”,非常具有民族風味,將神話傳說中膾炙人口的打斗戲碼奇觀化地表現出來。在電影中,大圣與石神的搏斗、與白龍的對峙等場面也使觀眾的視覺受到刺激,觀影期待得到了滿足。
《羅小黑戰記》的部分鏡頭是從紙箱望向外面的視角,十分符合主角“流浪貓”的身份。小黑被人包圍時有大量低視角的鏡頭設計,彰顯人物身份;而當小黑無可奈何,變身為大貓之后,鏡頭轉變,身份也隨之轉變,仰拍的視角使小黑更加兇猛[28]。《大魚海棠》采用二維與三維相加的表現手法,在打造鏡頭奇觀上下足了功夫。該片角色形象為手繪,宏大背景和后期特效采用電腦三維技術,鏡頭語言緊湊犀利,唯美而富有動感。
3.2 逼真的特效設計
在當代動畫電影的制作中,后期特效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字所傳達出的含義往往是抽象的[29],震撼逼真的特效設計能使鏡頭語言更具有沖擊力,用新的表現形式給予觀眾最直觀的感受[30]。《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個典范。根據官方披露的資料,全片近2000個鏡頭,占比80%的特效鏡頭有1318個。眾多精心打造的特效鏡頭,很好地吸引力觀眾眼球,推動敘事進程。如敖丙變身成龍,飛到天空企圖摧毀陳塘關,哪吒覺醒后扛起巨大冰塊奮起抵抗等畫面。在特效的加持下,影片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在打斗的鏡頭中,周圍燃燒的火焰與層層煙霧,使觀眾仿佛也被帶入其中,不由得屏住呼吸為劇中人物捏一把汗。
4 結語
相較于早期的動畫作品,近年中國動畫電影從劇情、場景和鏡頭方面都有了質的提升。中國動畫人應把握好時代賦予的挑戰和機遇,著力打造由劇情奇觀、場景奇觀、鏡頭奇觀有機構成的奇觀敘事,為觀眾奉獻更多優質的動畫電影。
參考文獻:
[1] 韓佳洋.試論中日合作動畫的現狀及問題[J].藝術科技,2020,33(23):89-90.
[2] 王浩哲,張寧.淺談國內低成本電影發展現狀——以《心迷宮》為例[J].大眾文藝,2019(22):195-196.
[3] 戴雨萌,駱瑋.傳統攝影的不可替代性——淺析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的區別[J].大眾文藝,2019(14):161.
[4] 程雨欣.宮崎駿作品主題傾向解析[J].藝術科技,2020,33(23):87-88.
[5] 張寧,華陽.自媒體影響下的中國主流電影發展趨向[J].大眾文藝,2019(08):141-142.
[6] 彭宇冰,駱瑋.東方美學下的王家衛電影[J].大眾文藝,2019(22):196-197.
[7] 嚴妍,吳文彬,熊瑤.中國傳統圖案紋樣在室內空間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24):102-103.
[8] 吳昊冉,邢小剛.企業形象設計中“中國紅”的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21):82-83.
[9] 張燕,耿濤.色彩在醫療空間室內設計中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6):112-113.
[10] 馮笑,嚴海新,唐祥,等.莫蘭迪色在家居空間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1):104-105.
[11] 孔露.赤色在中國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21):165-166.
[12] 胡雪歌,孔德金,劉雅迪.從視知覺角度分析公共藝術帶來的動態體驗[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9(1):51-53.
[13] 劉映遙,祝遵崚.商業空間設計中的色彩個性化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19(20):60-61.
[14] 張浩寧,吳曼.淺析《延禧攻略》中的文人審美[J].大眾文藝,2019(23):77-78.
[15] 胡雪歌,孔德金,劉雅迪.從視知覺角度分析公共藝術帶來的動態體驗[J].美術教育研究,2019(01):51-53.
[16] 趙其燁,王銳涵.淺談設計下的色彩與情感表達——以三原色的色彩性格為例[J].大眾文藝,2019(19):119-120.
[17] 宋綺雯.淺議古建筑配色——以大唐建筑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67-168.
[18] 彭宇冰,駱瑋,楊權周.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當代攝影的整合[J].大眾文藝,2019(17):72-73.
[19] 駱瑋.《影》與國產電影中的東方美學元素[J].電影文學,2018(23):81-82.
[20] 劉夢怡,孫琦.論插畫藝術在當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6):75-76.
[21] 錢利,田曉冬.淺談中國現代標志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結合[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2):62-63.
[22] 蘇婧.中國書法藝術與傳統建筑關系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6):47-48.
[23] 吳馨宇,田曉冬.室內陳設與傳統元素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66-68.
[24] 向清菁,駱瑋.圖像化傳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J].大眾文藝,2019(19):2-3.
[25] 沈曉藝,吳冬蕾.關于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的裝飾紋樣研究——以蘇州盛澤鎮民居建筑為例[J].大眾文藝,2018(24):62-63.
[26] 馮玥揚.閩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J].大眾文藝,2019(21):151-152.
[27] 王納納,華陽.新媒體環境下非遺文化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承[J].藝術科技,2020(10):84-85.
[28] 嚴浩,賈文婷.電影《龍貓》與《羅小黑戰記》鏡頭內外成長思辨[J].藝術科技,2020,33(24):16-17.
[29] 郭鑫,孫琦.淺談成人繪本與品牌化發展[J].大眾文藝,2019(14):62-63.
[30] 石曼,孫琦.新視覺媒介下的視覺轉譯與表達[J].大眾文藝,2019(17):63-64.
作者簡介:周怡(2000—),女,浙江寧波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攝影。
彭俊(1978—),男,湖北天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影視、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