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用藝術品是一種能夠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的藝術作品,其實用價值以及藝術價值享有被知識產權保護的權利。但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出現無法分離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現象,其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業內亟待解決的難題。基于此,本文簡要闡述實用藝術品的基本概念與特點,分析對實用藝術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并結合實際情況找出完善實用藝術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路徑。
關鍵詞:實用藝術品;知識產權;保護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2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人們對作品的需求也由最初的實用性逐步過渡到實用性與藝術性共存上。步入信息化時代后,我國知識產權轉移頻率大幅上升,這也引起了社會對實用藝術品的保護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實用藝術品的相關立法不健全,對實用藝術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足,相關問題頻頻出現。因此,完善相關制度勢在必行。
1 實用藝術品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實用藝術品主要指藝術性與實用性共存的,且滿足作品構成標準的智力創造成果。從廣義上看,實用藝術品包含手工制作產品以及工業生產藝術品。而狹義的實用藝術品則只包含手工制作產品。從實用藝術品的基本概念能夠得知,手工制作產品和工業生產藝術品都是屬于美學設計的范疇,它們不但具備一定的實用性,還具備相應的外延性質。因此,不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二者都有著較大的共性[1]。例如,一件滿是藝術花紋的窗簾和一個滿是繪畫文字的煙灰缸都是實用藝術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工藝品外觀設計。
一般來說,實用藝術品普遍存在以下兩方面特點。一是實用性與藝術性。顧名思義,實用藝術品最為突出的特征便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共存,其生產初衷便是滿足相應的實際應用需求,但和普通實用產品相比實用藝術品又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二是獨創性與可復制性。獨創性主要指作品是由個人或組織獨立創作的。但從版權上看,獨創性的優先級明顯低于專利法所明確規定的新穎性,因為著作權保護主要是基于作品的實際價值及其產生的利益。因此,在判斷獨創性時可將是否契合市場公平競爭標準、是否有利于產品創新作為根本原則。可復制性主要指作品能夠通過手工或工業生產的手段被復制。實用藝術品的這兩個特征決定了它能夠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2 實用藝術品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
2.1 法理依據
創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不論是在遠古時期主動制作各類勞作工具,還是在當代社會全面創作各類文學、藝術、影視作品,都意味著所創作的作品屬于智力勞動成果。因此,對它們的保護就是對人類創作本性的保護,保護的實際范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完成全方位的拓展。從本質上看,實用藝術品中的實用性以及藝術性共存的屬性也滿足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標準,不論是站在著作權的視角還是工業產權的視角,對實用藝術品進行保護都有著很大意義與價值。《伯爾尼公約》中明確指出,對實用藝術品進行保護的目的在于有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的需求。
2.2 實踐需求
第一,我國對實用藝術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在立法層面相對匱乏,導致“超國民待遇”頻頻發生,即只保護外國人的實用藝術品,忽視對本土實用藝術品的保護。這很容易抑制本土藝術的發展。
第二,立法確實使司法實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混亂。司法界雖然已經基本接受了實用藝術品這一概念,但還缺乏權威的解釋以及統一的標準。在保護實用藝術品時究竟該使用《著作權法》相關內容,還是使用《專利法》中的工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內容,業內缺乏明確的界定。這就導致實用藝術品因保護標準不一致而司法實踐中矛盾頻發。
第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知識產權立法的缺失容易導致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在立法方面脫節,更無法實現一體化發展,這也和我國推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方針的初衷背道而馳。
由上述的論證能夠得知,構建一個健全的實用藝術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現實方面都具備較大的價值與意義。
3 完善實用藝術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路徑
3.1 明確保護客體范圍,了解實際法律特征
首先,明確具體的保護范圍,即正確區分實用藝術品所具備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判斷其實用成分以及藝術成分是否能夠按照相應的標準進行分離。對于部分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的作品,要深入分析其內涵。若其藝術成分能被分離且能獨立存在,同時還和《著作權法》中的作品保護要求相同,那么就可以將其歸在《著作權法》的相關保護條例之中。換句話說就是對于部分藝術成分能夠被單獨分離的實用藝術品,只需按照《著作權法》中的相應要求進行操作便能起到保護的目的;若部分實用藝術品的實用成分以及藝術成分結合得較為緊密,無法被分離,那么就應當在沿用《著作權法》相關要求的同時,添加一條25年特殊保護期的規定。
其次,明確實用藝術品的具體法律特點。無論是手工制作的實用藝術品,還是工業生產的實用藝術品,都必須判定其實用性、藝術性、獨創性、融合性以及可復制性的法律特點。具體而言,在判斷實用性時,若作品沒有顯著的實用性,就應深入了解其實際用途,根據時代發展實際需求明確其是否具備實用性;在判斷藝術性時,要把作品的原材料價值、制作工藝復雜程度、制作工藝難易程度以及市場銷量作為標準;在判斷獨創性、融合性以及可復制性時,要按照《著作權法》中的相關要求進行操作。
3.2 確定著作權和外觀設計的雙重保護
第一,著作權保護。無論是對于部分能夠單獨分離藝術成分的作品,還是部分藝術成分本就獨立存在,但通過相應途徑與實用成分進行了融合的作品,都應進行深入的分析,不能僅僅因為作品的藝術成分和實用成分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就剝奪其享有《著作權法》的保護權利[2]。例如,一幅書畫作品不論是其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還是修改權的保護期限都不會受到相應的限制,同時其著作權應在作者逝世后再添加50年的期限。若有人將其印刷在了掛歷上,那么不僅彰顯了它的藝術性,還能突出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若僅僅因為這一因素就剝奪其享有著作權保護的權利,就和立法的初衷相違背了。
第二,對于部分無法分離實用成分和藝術成分的實用藝術品,需要在《著作權法》相關內容之中添加作為實用藝術品下與實用、藝術成分可分的實用藝術品相區別的一類獨立客體標準,所規定的保護期限要遵循國際公約的相關要求,保證在25年以上。同時,其中的部分財產性權利所享有的保護期限不能夠超過《著作權法》對美術作品所規定的保護期限,即作者有生之年以及逝世后的50年。在筆者看來,可以對這一期限進行微調,將50年更改為25年,這能夠有效加快文化資源流向市場的進程。
第三,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根據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如若選擇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相關條例,那么享有相應權利的條件則較為苛刻,即必須要滿足“新穎性”這一要求,且受保護的期限僅為10年,大部分情況下享有外觀設計保護的作品同時也滿足著作權保護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相關權利人需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作品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以及創作目的選擇最佳的保護模式,以有效保證自己的切身利益。需要注意的是,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能夠對部分工業生產的且滿足新穎性要求的實用藝術品進行保護,這并不意味著這一模式適用于所有實用藝術品。總而言之,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具備較強的保護性以及較高的專有程度,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保護期限相對較短、權利享有條件較為苛刻等問題。
3.3 合理規定藝術創作高度
因為實用藝術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通常是同時出現的且有一定的融合,所有在對作品的藝術性進行判斷時,很容易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部分人員認為在創作過程中,作者表達藝術性的條件較為苛刻,同時還受到了可復制性、實用性等方面的限制,所有其作品必須要滿足產品使用功能要求以及制造技術指標要求,否則就無法充分發揮作品的藝術性。因此,它們在判斷作品是否具備藝術性時,采取的判斷標準和純藝術作品相比更低。而部分人員則認為為了緩解文學藝術領域受到的工業產權的擠壓與侵占,在采取著作權保護模式保護藝術成分時,要判定實用藝術品的藝術性,就要將判斷標準設置為高于純藝術作品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達到上述目的[3]。因此,部分人員在對實用藝術品進行定性時,設定了“藝術創作高度”這一標準,雖然它具備較強的主觀性、模糊性以及抽象性,但不符合我國法律規定所講求的精準性與明確性,導致藝術創作高度標準的設定往往和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出入。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盡可能地避免以主觀方式對主觀概念進行評判,順利化解藝術創作高度和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結合作品所處的客觀環境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判定。若作品的市場受歡迎程度、銷售總量高于平均線,就說明這一作品具備較高的價值。按照這一方式判定藝術創作高度的具體指標就顯得更為真實,對實用藝術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效果也就更好。二是結合作品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判定。結合作品的原材料的具體價值、制作工藝復雜程度、制作工藝難易程度、制作周期長短作出最終的決策,但這一方式也并不絕對,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其判定標準進行微調,盡可能地讓判定結果與真實情況接近,從而充分彰顯法律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3.4 建立沖突解決機制
無論是著作權還是工業品外觀設計都有著相應的保護范圍,二者的保護范圍雖然出現了一定的重疊,但并不意味著作品享有被雙重保護的權利。因此,應當設置合理的規章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因保護法律不同而產生沖突。《伯爾尼公約》中明確指出了實用藝術品的具體保護模式,可以選擇著作權保護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這兩種方式,同時也并未對雙重保護進行排除。由于著作權保護具備一定的主要地位,而工業品外觀設計僅僅是保護部分具備較強新穎性的客體。因此,針對二者所產生的沖突與重疊,應當建立沖突解決機制,有效化解這類問題。
具體而言,首先,要明確作品可以受到《著作權法》關于實用藝術品的保護或者《專利法》關于工業品外觀設計的保護,但相關權利人只能夠從兩種方式之中選擇一種。其次,可以讓著作權保護具備向外觀設計保護單向流動特性。例如,若在最初選擇了著作權保護模式,而后續發現采取外觀設計模式的保護效應更佳,那么此時就可以按照相應的法律規定向相關機構提交模式轉變的申請。同時,在審批完成之前應按照《著作權法》中的相關標準對自身切身權利進行維護;完成后也不能夠逆向推進這一流程,即著作權方面的權利已經失去作用。這能最大限度地緩解兩種模式所產生的沖突與重疊。
4 結語
在對實用藝術品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時,不能夠盲目主觀地設置實用藝術品的判定和保護的門檻高度,因為藝術所具備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一定的變化,比如部分作品在作者成名之后會不斷增值。雖然著名作品和普通作品在藝術價值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知識產權立法的初衷在于鼓勵所有創作者樹立創新理念,有效推動社會藝術文化的蓬勃發展。因此,不管設置了怎樣的藝術創作高度,作品都能充分展示作者的智慧,表現作者獨特情感與思想,都要受到法律平等無差別的保護。同時,在對實用藝術品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時,還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對作品的藝術性完全不加以鑒別,泛濫保護,這會導致藝術喪失生命力,知識產權保護違背公序良俗、背離立法宗旨。
參考文獻:
[1] 楊鑫怡.我國服裝作品知識產權保護途徑的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20.
[2] 張囅.我國實用藝術品著作權保護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0.
[3] 李軍.實用藝術品之著作權保護資格:藝術統一、可分離或高階層[J].電子知識產權,2017(09):12-26.
作者簡介:沙哲薈(1997—),女,安徽蕪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