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寸錦寸金”的云錦,過去生產中裁剪下的邊角料,都是作為垃圾扔掉,非常可惜。本文旨在探索將邊角料開發成能夠被年輕消費者喜愛的文創產品,不但傳播南京云錦文化,也創造云錦的文化副產品,并減少云錦珍貴材料的浪費,讓云錦廢料重新得到利用,節約資源,同時又創造經濟價值,帶給消費者更豐富的購買體驗。
關鍵詞:廢物利用;再設計;文創產品;時尚;年輕消費群體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02
1 云錦廢料的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云錦廢料解釋
云錦廢料,主要是指使用云錦面料生產產品的過程中,裁剪時剩下的零頭布料。云錦的廢料大小不一,有些很細小,只有幾厘米長寬;有些比巴掌大些,以往都是作為垃圾丟棄,雖然心痛,但又無奈[1]。能否讓珍貴的云錦面料全部得到有效利用,開發成具有效益的產品,是云錦人一直在關注的事情。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普及,以及新興設計力量的加盟,利用這些廢料具有可能性[2]。
1.2 云錦的珍貴價值
南京云錦“寸錦寸金”[3],以各種規格的染色絲線為經緯原料,配以捻金線或片金作緯向材料,個別高檔品種采用孔雀羽毛捻線來做挖花顯色的緯線[4]。織造云錦的工藝高超精細,耗時耗力。在傳統木質花樓提花織機上(圖1),手工織造,兩人配合,一上一下,同時工作一天也只能織幾厘米[5]。云錦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它富含傳統科技和文化特征[6],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王寶林老師說過,“云錦濃縮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歷史、文化和技藝,在蜀錦和宋錦已被機器生產取代的今天,它是唯一的中國織錦工藝的‘活文物”[8]。
1.3 云錦產品開發的欠缺
南京市場云錦產品的消費群體以中老年居多,年輕人對云錦的關注和消費尚顯不足。一是因為云錦的傳播欠缺[9];二是產品的時尚性不足;三是南京云錦價格昂貴,開發品種有局限[10],未達到大眾消費的普及度。云錦的開發和應用需要開拓產品類別和使用范疇,從趣味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角度,開發一些吸引年輕人的產品,擴大云錦文化的傳播范圍[11]。
1.4 云錦廢料利用的欠缺
如何降低云錦產品成本同時保持其本色,并使產品具有時尚和趣味?這個問題提醒我們關注云錦廢棄邊角料開發[12]。
諸葛鎧先生曾指出,中國傳統手工藝在21世紀有三種可能的生存方式:一是整體的傳承[13];二是傳統工藝和流行元素的結合;三是將風格從技藝中分離出來,使之與現代材料和工藝結合[14]。
2 云錦與“零廢棄”理念
將廢棄的云錦邊角料加以利用,創造新的商業價值,使云錦這一珍貴材料達到“零廢棄”的利用率。所謂“零廢棄”,指的是產生更少的垃圾,盡可能地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15]。這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種方法和過程[16]。改變傳統經濟中“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資源整合[17]。這種觀念是人類發展高度工業化之后,對過度使用資源的思考和反省,從而提倡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的綠色設計[18]。
云錦成本昂貴,且富有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這樣珍貴的資源,如果能實現“零廢棄”的利用,通過廢棄物再生產可以創造云錦的文化副產品[19],不僅能夠創造經濟價值,也能傳播南京云錦文化,并帶給消費者豐富的視覺效果和精神體驗[20]。
3 云錦零碎布料的產品設計
利用云錦生產中裁剪扔掉的零碎邊角料,制作成時尚的手工藝品,既有個性,價格也適宜,能夠吸引年輕的消費群體。
目前,南京市場有少部分云錦零布料制作的產品,分別有飾品、擺飾、手包三種類別,均由手工制作而成[21]。由于零碎料每一塊的形狀、花紋都不一樣,沒有重復性,因此適合單件手工縫制,融合了創作者的再次設計靈感和制作者的情感,使每件產品有了溫度[22]。此制作流程也是一種環保的方式,在追求量化生產、手工制品越來越少的今天,其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23]。
3.1 琥珀云錦飾品類
使用云錦的零布料,可以制作各種小飾品,價格不高,打破了使用大幅面云錦布料價格高昂的特點,使年輕人也有能力購買真正的云錦制品。其方法是選擇細小的只有幾厘米的云錦碎料作為設計素材[24],與透明樹脂材料即由高純度環氧樹脂、固化劑及其他配件,設計成吊墜、掛件等產品(圖2)[25]。設計過程中有兩個環節是成敗的關鍵:一是云錦碎片的選擇,二是樹脂的成型(圖3)。且對碎料的選擇有一定的視覺要求,需要選圖案鮮明,并且零布料上能保留具有美感的圖案[26]。挑選合適的零布料花型后,使用環氧樹脂水晶滴膠成型,再加其他材質的配飾,如絲線、硅膠模具等,制成時尚飾品。
與新材料結合后,云錦不再是一塊柔軟的布料,浸在樹脂中的云錦呈現出一種透明的琥珀效果,凸顯出歷史的沉淀感[27]。這種琥珀飾品的加工,能讓消費者在云錦購物中心體驗DIY的樂趣,也可以交給加工廠開模,進行批量化生產[28]。
3.2 實用手包類
在云錦的邊角料中,有一些面積稍大一些的,可以制作成各種手包。挑選面積稍大一點的零布料,根據花型和布料的大小,縫制成各種手包、零錢包等[29]。云錦研究所與南京市殘聯下屬的南京市九洲藝術團合作,挑選團員中手藝精湛的技師,設計制作成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各種手包產品(圖4)。每一件都是手工精心制作完成的,都是單品,沒有重復[30]。既保持了云錦手工藝制作的高貴屬性,也幫助殘疾人創業,實現了自我價值。
3.3 水晶擺件類
在使用云錦碎料和環氧樹脂成功結合的基礎上,加入其他材質,做進一步嘗試。運用云錦、木頭與樹脂相結合,設計成擺件,結果令人驚喜。透過樹脂,云錦華麗的圖案和色彩完美地展現出來,底襯的木頭紋理也清晰明了,與云錦的組合相得益彰。
4 結語
以上產品,僅僅是利用云錦零布料所做的初次嘗試,對云錦產品的開發,還要繼續開闊視角進行更多的探索。革新及創作的源泉是文化的多樣性,就如同維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的東西是生物多樣性,可見,應當從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承認和肯定文化的多樣性。在保護云錦的傳統工藝完好傳承的基礎上,對云錦新產品的開發也應該是多樣化的,運用新視角、新材料、新技術,開發符合時代審美、消費需求的新產品,并持之以恒努力做下去。
參考文獻:
[1] 陸遜彪,湛磊.淺析蠟染工藝在現代藝術創作中的局限性[J].大眾文藝,2019(22):132-133.
[2] 汪靜,楊杰.旅游目的地產品包裝創新設計的“點”“線”“面”[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74-76.
[3] 陳銀波,邢若晨.淺談蘇扇裝飾形式的歷史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4):47-48.
[4] 敖寰亞,馮曉娟.淺談博物館吉祥物設計與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5] 黃瑞,楊杰.淺談呂堯臣紫砂藝術對設計藝術發展的啟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0(6):63-64.
[6] 馮曉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融入藝術設計課程的探索[J].大眾文藝,2018(20):186-187.
[7] 楊杰,劉平.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創新設計思維研究[J].設計,2020(3):74-75.
[8] 陳思妤,楊杰.商業包裝的媒介創新設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80-81.
[9] 孟德華,周楊靜.“國潮”品牌設計中傳統紋樣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61-62,65.
[10] 鄒淑倩,周楊靜.沉浸媒介視域下傳統文化傳播新路徑[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65-66,69.
[11] 沈童,孫琦.重塑極簡主義——以包裝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6):55-56.
[12] 徐艷鈴,王穎.唐代揚州銅鏡紋樣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69-70.
[13] 張海怡,蔣暉.論南京非遺剪紙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41-42,45.
[14] 葉慧慧,王穎.清代織繡紋樣的文創設計創新探析[J].藝術科技,2020(10):13-16.
[15] 董文君,孫獻華.木版年畫和現代纖維軟雕塑的契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75-76.
[16] 夏愛愛,汪瑞霞.“象思維”:一種“取象比類”的設計思維范式[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8-59.
[17]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18] 王宇穎,蔣暉.現代設計師“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19):50-53.
[19] 許瀚藝,蔣暉.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對現代設計的啟發[J].藝術科技,2020(19):86-89.
[20] 王納納,華陽.新媒體環境下非遺文化媒介傳播與文化傳承[J].藝術科技,2020(20):84-85.
[21] 張穎,曹磊.淺析南京云錦裝飾元素及其在現代室內裝飾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0):173-174.
[22] 葛雨煊,蔣暉.淺談傳統南京云錦工藝的當代運用[J].藝術科技,2020(21):11-12.
[23] 陳思妤,楊杰.商業包裝的媒介創新設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80-81.
[24] 張倩雪,馮曉娟.杭州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主題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62-64.
[25] 狄靜.常州宮梳名篦的當代傳承與藝術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4):126-127.
[26] 沈童,孫琦.非遺視角下徐州香包的可視化信息圖表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1):19-20.
[27] 夏宇蔚,陸怡婷.漢字符號的視覺傳達及創意策略探析[J].藝術科技,2020,33(21):33-34.
[28] 陳曉芙.文創產品設計與城市品牌建立——以廣府廟會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13-14.
[29] 石穎,蔣暉.淺析蘇繡技藝在當代設計中的傳承和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84-85.
[30] 宋婷婷,李雪艷.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傳承及文創產品創新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6-77.
作者簡介:徐欣怡(2000—),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指導老師:馮曉娟(1971—),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非遺與文創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