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式主題的住宅空間設計已經在很多城市和地區興起,并受到居住者的廣泛認同,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將地域文化與現代住宅的生活理念需求相結合,不僅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而且展現了現代空間環境的特點。本文對常州梳篦文化以及國外工藝美術進行研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工匠技藝與室內設計相互結合起來,將小眾的傳統工藝呈現給大眾,同時,對傳統技藝的應用可以為現代化的家居設計注入文化靈魂。
關鍵詞:中式主題;非遺文化;生活理念;室內家居;“鏤月”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2
1 中式室內設計風格
中式室內設計風格源于中國傳統建筑,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東方精神的繼承和發揚[1]。設計師應注重空間的內涵表達,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和設計理念將中國傳統家居裝飾風格的精華彰顯出來,而不是僅僅將復古元素堆砌在室內空間中,要做有價值有意義的設計方案[2]。中式室內設計應把中國傳統風格的美學理念與新時代下新的室內設計理念進行結合創新[3],創造出具有東方韻味的宜居環境,古典與時尚并存,傳統和現代完美結合,追求修身養性的生活境界[4]。中國傳統居室設計講究空間的層次感,裝飾材料、陳設設計、色彩搭配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才能營造出端莊優雅的意境[5],布局方式多采用對稱式,格調高雅,造型簡樸優美[6]。移步換景常被運用在中式室內設計中,家中有景,景中有思,情景交融便把裝飾元素轉化塑造成了意象,將室內環境變得詩情畫意[7]。
2 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2.1 政策支持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發言中特別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從戰略意識層面肯定中國的非遺保護。2017年3月12日,文化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推出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致力于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發展,并合理地轉化和應用,從戰術應用層面推廣中國的非遺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論述非常深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指導作用。
2.2 傳播途徑現狀
近年來產品設計師往往喜歡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尋找靈感[8],地域性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靈感的來源[9]。目前,可以從優化工藝、保護技術、推廣宣傳、創新形式與政策解讀[10]這些不同領域去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工藝美術傳承的角度出發,有通過對泥塑工藝再設計的方法保護非遺文化的[11]。從傳播途徑來看,有通過互聯網APP的方式推廣宣傳非遺文化的,如“古往晉來”這一山西非遺文化旅游APP就對山西省的非遺文化起到了宣傳作用[12]。從文創角度而言,近期受人們追捧的“故宮博物院”文創品牌即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13]。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保護方式都需要一個載體,讓小眾的非遺文化、工藝、語言、表演等更廣地被大眾接受[14]。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幾千年的民族發展,其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結晶,承載著民族精神,通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可以激發人們的鄉土情懷以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培養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操[15]。
3 非遺文化與室內設計
將非遺文化中的突出元素巧妙地融入室內設計不僅可以傳承和發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可以提高室內設計的品質和內涵[16]。
國內設計者也做出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將抽象元素具體化[17],例如將傳統的圖騰、符號、圖案應用于空間裝飾中,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文化的魅力,鳳凰古城在公共藝術空間設計中運用了苗女戲蝶,蝴蝶探花等苗族本民族的傳統花紋樣式[18]。在苗族重大節日中,女性會穿著苗族傳統服飾進行慶祝,苗族服飾中女性的月牙形壓領銀質留穗項圈和已婚婦女的銀質牛角花冠都極具特色,是歷史文化的瑰寶[19]。再者也有將非遺文化中的手工藝運用在室內設計和家具制造中的,傣紙是中國最古老的造紙術之一,采用純手工制作的方式,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具有生態環保性[20]。咖啡館室內設計中融入傣紙作為裝飾元素及材料,應用于墻面、地面等,盡可能采用多形態、多功能的方式體現非遺文化與室內設計的精巧結合[21]。東陽木雕是傳統的雕刻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研究者將東陽木雕應用于博物館設計中,與當地村落環境相融合,體現地域文化[22],并豐富了博物館的功能性,將展覽、休閑、學習、研究、住宿等融為一體,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保護及傳承非遺文化的意識,是非遺文化與室內設計結合的典型案例[23]。
4 “鏤月”的含義及設計理念
4.1 “鏤月”主題含義
“鏤月”取自成語“裁云鏤月”,雕刻月亮,形容手藝極其精巧[24]。在本設計中“鏤月”有雙層含義,其一“鏤”有鏤空之意,鏤空手法也常被用于室內設計中[25],例如哈拉曼高鐵站的內部設計(如下圖),頂部和墻壁的設計采用了鏤空手法,孔洞在中央大廳投下光束,為室內空間提供了更多柔和的自然光,增強了室內的流動感和室內外環境的聯系[26]。其二“月”在梳云掠月這一成語中有發髻之意,與本設計中想要聯系的梳篦文化相關聯[27]。
4.2 設計理念及意向
該設計意將梳篦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住宅室內設計相融合,設計出以“鏤月”為主題的中式住宅空間[28],設計中巧妙地運用了鏤空的藝術手法。鏤空藝術對室內空間起到了許多作用,鏤空的隔斷、墻體、屏風對空間進行了圍合和劃分,同時在空間的整體統一上起到隔而不斷的效果[29]。再者將鏤空手法運用到吊頂、窗戶、立面的設計中可以起到調節光線的作用,使室內更加統一和通透,光源通過孔洞形成虛實交錯,豐富有趣的光影效果,給予多重視覺體驗[30]。鏤空的藝術手法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圖案、紋樣、手工藝等可以使整個空間富有東方韻味,鏤空的剪紙、木雕都極具民族藝術特色,梳篦的制作工藝及形狀特征可以巧妙地與鏤空手法結合,增強空間層次感,營造深遠的意境美。有趣的隔斷設計可以給予空間更多趣味性,將梳篦的工藝或形態運用在隔斷設計中,光源追隨著孔洞的形狀在空間中展現出流動性。
在采用一些藝術手法的同時,該設計更注重意境的傳達,在我國多樣的藝術手法中非常講究意境的營造,當把耐人尋味的意境融入中式住宅設計中可以讓居住者感到身心愉悅,實現情景交融的效果,使設計賦有文化內涵和人文底蘊。主題中“月”字常常出現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月亮極具象征意義,它代表了美麗、懷念、相思……設計中巧妙運用月亮營造意境,也是一個亮點。中式園林設計中講究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將此理念運用到住宅設計中,會添加更多的情趣,豐富空間層次。
5 結語
現如今許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亟須保護和傳承,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對室內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室內設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既給室內設計提供嶄新的發展方向,也宣揚了國家非物質文化。從設計價值出發,以常州梳篦為設計元素結合中式古典文化的底蘊,由此而成的空間設計將不單單是各類復古元素的堆砌,更能夠塑造空間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 張知祺,耿植榮.鎮江“城市山水”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81-182.
[2] 周超,汪瑞霞,趙忠超.景觀評價下的城市水岸步行旅游圈景觀優化策略[J].社會科學家,2020(07):44-50.
[3] 石鑫,李雪艷.基于Processing平臺的聲音可視化運用[J].藝海,2020(10):102-103.
[4] 王仁杰,范珂珂,周超.淺析高校大學生活動中學環境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85-86.
[5] 周超,祝遵凌.“雙一流”視域下行業高校特色學科研究——以林業類高校設計學學科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8(11):63-65.
[6] 施帆.公共空間中立體綠化的應用設計分析——以上海世博會場館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35-36.
[7] 周超,羅越,趙忠超.鄉村民宿設計中的自然觀探析——以江南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55-57.
[8] 鐘巧虹,徐畢順,周超.德清下渚湖濕地博物館室內概念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0):98-99.
[9] 吳歆悅,李雪艷.南京新門西體育文化產業園規劃設計研究[J].藝海,2020(12):87-89.
[10] 熊家偉,熊瑤,嚴妍.中國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78-79.
[11] 柳明敏,袁高松,周超.現代模塊組合家具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3):141-142.
[12] 魯遙,胡志強,祝遵凌.基于地下水過濾收集技術的生態駁岸設計[J].設計,2020(11):152-154.
[13] 李豐旭,祝遵凌.社會學視角下的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22-23.
[14] 王越,王星星,周超.淺析商業街區中的咖啡廳室內設計[J].大眾文藝,2019(21):73-74.
[15] 嚴妍,熊瑤,王宜森.徽派建筑未來發展趨勢研究初探——以江西省婺源縣慶源村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100-101.
[16] 劉欣,徐宏圖,周超.現代主題屏風中的人物設計與漆藝工藝研究[J].大眾文藝,2019(13):150-151.
[17] 尤心培,李雪艷.建筑構件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以G20杭州峰會主會場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63-65.
[18] 周超,陶蓓蓓,湯恒亮.“認知心理”視角下的設計概念生成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8(20):61-62.
[19] 陸雨婷,徐宏圖,周超.“輕食”餐飲環境設計研究——以廈門肴約主題餐廳為例[J].大眾文藝,2019(13):67-68.
[20] 成方中,吳雪婷,周超.淺析自然仿生類燈具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4-75.
[21] 孫逸凡,祝遵凌,孫威.關于當今城市景觀建設中場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觀的營造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84-85.
[22] 鐘晶晶,李想,周超.基于室內多功能家具的拓展應用思考[J].大眾文藝,2019(22):77-78.
[23]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以南京樺墅為例[J].設計,2018(18):141-143.
[24] 史佳欣,王雨苗,周超.淺析傳統家具的現代形式轉變設計——以圈椅為例[J].大眾文藝,2019(23):75-76.
[25] 熊瑤,嚴妍.基于人體熱舒適度的江南歷史街區空間格局研究——以南京高淳老街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5(01):219-226.
[26] 周超,高磊.聯結主義視角下的設計概念生成思維機制分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2):36-37.
[27] 李凌菲,周超,李毅.城市養老空間的“三維度”設計研究——以歐洲養老環境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63-64.
[28]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21):125-126.
[29] 趙哲,黃維彥.基于地域文化的書屋空間環境設計——南京老城南舊屋改造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30] 張曉晶,吳冬蕾.景觀都市主義視角下城市邊緣區域景觀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8-79.
作者簡介:薛群(1999—),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室內設計)。
指導老師:周超(1982—),男,安徽馬鞍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