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天馳 金曉雯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城市化已經逐漸成為每一塊土地的發展趨勢。我們的目光也開始轉向了鄉村,鄉村景觀建設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鄉村景觀發展研究旨在發現和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這將對鄉村建設、鄉村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文以江寧鎮為主體,以該鎮鄉村景觀建設為例,提出相關建議,為鄉村景觀設計的發展提供具有一定價值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鄉村景觀;城市化;江寧鎮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2
鄉村景觀設計的目標是考慮鄉村地區的人、自然、經濟的綜合發展。關于鄉村風光景觀的研究可以追溯至文化風貌的研究。早期鄉村景觀是在原始農業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我們通常稱之為農業文化景觀。雖然,鄉村風景名勝區景觀的出現也標志著自然風光景觀正逐步轉向人文風光景觀,但獨特的具有鄉村歷史文化特征的農業風光景觀和傳統鄉村風光景觀將永遠不會被傳統的人文風光景觀取代。
1 農村建設概況
經濟的大幅增長使得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它們的出現造成了鄉村景觀的大規模破壞。同時,也存在同質化、過度城市化、低品位、低質量等一系列問題[1]。然而,城市建設是否能夠大規模破壞鄉村景觀,尚需前期評估。在大力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要特別注意保護自然環境,與其生態平衡。最重要的是,必須始終堅持維護生態平衡的底線及原則。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時代也開始到來[2]。這種情況使我國的鄉村自然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聯網經濟和農業城市化進程的影響[3]。在國外,鄉村景觀的研究一直很受重視。鑒于中國現代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可能存在許多困難,早在1898年,霍華德就提出了“花園城市”的概念[4]。這時,人們第一次將注意力集中到了農村地區。1930年,法國政府正式通過了《風景名勝保護法》,旨在保護當地的名勝古跡和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舊城區[5]。隨后,英國等歐洲國家都陸續頒布建立了相關法律和制度。直至1960年,一系列關于保護農村景觀建設和鄉土文化性發展的法律法規才慢慢在世界普及開來。
20世紀后期,我國開始研究傳統鄉村景觀的發展。改革開放的腳步與中國重工業的飛速發展使得傳統鄉村不論是景觀地質還是鄉村傳統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6]。“美麗鄉村”概念終于在2008年得到了有效實踐[7]。就中國傳統農村文化和社會美而言,它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8]。兩者的最終目的是穩步改善村民的日常生活,讓當地人民逐漸安居樂業,能體驗到生活中的充實和幸福。
縱觀當前形勢,城鄉一體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在規劃鄉村的景觀空間時,必須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地質環境條件、地域特征、地方歷史和文化等因素,科學地規劃其空間布局,促進鄉村生態環境系統的建設[9]。但不同地區對美麗鄉村概念的認識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發展。[10]。在城市和鄉村的公共活動空間中,要開展更加完善的休閑體驗性建設和鄉村文化創造性建設,如此才能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娛樂文化活動場所,從而優化城市和鄉村的空間,使之生態化、和諧性、詩意化[11]。
2 江寧鎮鄉村景觀建設現狀分析
江寧鎮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萬江城市帶的交界處[12]。南京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在其境內,該開發區以現代機械和設備制造業作為主要產業[13]。南京的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區遍布于江寧鎮附近,有黃龍縣茶文化村、竹門人家、南山湖旅游度假區、雁南飛生態觀光園、柳順農業園、華堂紅樓旅游村、深汕遺址公園等地,其中大部分屬于重點農村建設目標[14]。
黃龍路沿線的中山茶文化村由南京江寧街道、南京黃龍線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建設。這是江寧區農村建設的一個好例子,但它還是一個發展中的文化村,仍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
3 江寧鎮鄉村景觀存在的問題
3.1 自然鄉土景觀破壞
地質、地貌、水文、植被等都是形成自然、鄉土風光景觀的主要條件。自然鄉土風光景觀包含了該區域自然環境的所有內容[15]。近年來,江寧鎮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推進步伐雖然有所加快,但是它在總體規劃上仍然缺乏高度統籌性和一致性,相應的扶持政策和社會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使得江寧農村新的自然生態景觀建設不得不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目前,一些村干部對“三農”問題研究不夠深入,沒有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統籌規劃,對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16]。因此,在新農村社區的建設中胡亂改變生態環境,導致獨特的自然、鄉村風光景觀出現得越來越少,發展中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17]。
3.2 受影響的文化景觀
人文鄉村的景觀既承載了當地人的習慣、文化、傳統思想,又反映出人類社會傳統文化的演進趨勢,并且還具備一定的美學藝術價值[18]。但是,像這樣具有人文藝術價值的傳統村落越來越少了。導致傳統村落數量減少的因素有很多,自然、建筑和發展是使其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因素[19]。當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當地的民居、文物和民俗也逐漸消失,文化和鄉村景觀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4 完善江寧鎮鄉村景觀建設的建議
4.1 突出地方生態價值
在正式開展美麗鄉村景觀建設之前,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如地形、水文條件等因素,尤其要重視當地的保護工作[20]。維護當地生態環境,保持當地自然特色。在實施農村景觀建設時,必須考慮土地是否穩定,以此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或投資。在規劃地方景觀空間時,要利用具有生態環保特色的技術和材料科學地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使整個場地的環境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幫助減少美麗鄉村建設成本,從而保證鄉村景觀空間的生態性[21]。
4.2 鄉村景觀特色整合
山林、田野、花卉和園林是鄉村自然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充分展示農村自然風光的特點[22]。生態防護林、湖泊、池塘是必須要保護的自然資源。在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景觀規劃中,要進一步加強對池塘、河流等水域的環境保護,科學建設健康宜居的旅游休閑空間[23]。因此,在美麗鄉村景觀的空間規劃中,必須注意農田、池塘、河流等要素,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避免破壞原始生態[24]。當鄉村形式發生變化時,要采取更為科學合理的發展措施規劃鄉村景觀。其中,要注意生產場地的規劃和布置,從而得以有效地傳承生產經驗與記憶。在我國的農業景觀建設中,生產發展的規律性和特點是體現農業景觀獨特魅力的一個重要因素[25]。
4.3 注重鄉村記憶的傳承
鄉土精神是屬于每個村莊的獨特回味[26]。在鄉村景觀建設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民族和風俗文化,注意保存當地的傳統文物,注意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弘揚地方傳統文化內涵和精神[27]。在鄉村風光景觀創造工作過程中,要妥善保護當地的歷史古剎、傳統文化古堂,妥善地恢復當地農民對鄉村的歷史記憶[28]。
5 結語
在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優化農村景觀空間規劃,有助于促進現代農村的發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景觀形成與其關系涉及鄉村的整體性發展以及對鄉村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我們必當從生態、社會價值與精神價值三個方面來考量。
參考文獻:
[1] 徐希雅.編織語言在環境營造中的表達及運用[J].藝術科技,2019,32(18):112-113.
[2] 潘悅,汪匯雯,黃婕.數字化時代下民間故事題材插畫的應用傳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2):34-35.
[3] 席飛,阮雪君,張乘風.江南農村民居單體設計對保溫隔熱性能的影響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0):26-29.
[4] 趙坤,李永昌.鄉村新民居室內環境體系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6):114-116.
[5] 張亞茹,管雪松.論新冠疫情之下民宿文化的發展出路——以安徽宏村民宿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1):19-21.
[6] 陳子玥,劉力維.淺析地方文化在民宿設計中的體現[J].藝海,2020(11):156-157.
[7] 錢志偉,吳冬蕾.淺談南京民宿中植物景觀的選擇與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86-87.
[8] 劉嘉欣,施愛芹.鄉村旅游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0-71.
[9] 劉明珠,展云鋒,陳周翔.南京古牌坊的裝飾藝術研究與現代設計借鑒[J].藝術科技,2020,33(23):164-165.
[10] 巨夏楠,朱一.再生材料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33(23):176-177.
[11] 胡其良,殷思婷.論公共藝術作品和當地文化的有機結合[J].藝術科技,2020,33(23):174-175.
[12] 張知祺,孟雯婷.非“世遺”土樓體驗性民宿再設計研究——以圓寨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4):24-25.
[13] 張知祺,李元媛.雕刻門樓裝飾特色研究——以太湖西山明月灣古村落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51-52.
[14] 張穎璐,黃學明,陳照宇,等.基于SWOT分析的鄉村旅游景觀規劃探討——以南京市浦口區若干鄉村旅游景區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33-34.
[15] 葉潔楠,海濤.藝術的雅俗共賞——舞陽農民畫賞析[J].藝術科技,2020,33(23):23-24.
[16] 孫魯寧.回歸公共性 ——對鄉村轉型建設中藝術介入的思考[J].藝術科技,2020,33(23):143-144.
[17] 洪嘉樂,孫琦.生態文化變遷下的水鄉價值重塑研究 ——以蘇州平江歷史街區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158-159.
[18] 宋綺雯.淺議古建筑配色——以大唐建筑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67-168.
[19] 沈靈君.淺析墻體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33(21):157-158.
[20] 蔣幸珈.紫砂藝術與鑒賞[J].藝術科技,2020,33(21):21-22.
[21] 毛鴻瑾,耿婉馨,李丹,等.傳統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的體現——以南京城墻文創產品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4):28-29.
[22] 劉云,曹磊,朱宇婷.論民間藝術“土、俗、野、艷”的設色風格[J].藝術科技,2020,33(23):57-58.
[23] 鄭偉,金曉雯.淺析產品品牌化對農業旅游的影響——以日本富田農場為例[J].藝術科技,2020(22):27-28.
[24] 王璁.城鄉結合部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21):189-190.
[25] 孫藝軒,莊佳.鄉村振興策略下的傳統村落布局傳承與發展——以西藏珞巴族傳統村落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39-40.
[26] 孫雨.舊有現狀下對遺留建筑處理問題引發的深思[J].藝術科技,2020(21):163-164.
[27] 周錄燕.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景觀設計的結合[J].藝術科技,2020(21):179-180.
[28] 龍雨亭,曹磊.旅游景觀設計對民間藝術的延續與發展探析[J].藝術科技,2020(17):111-114.
作者簡介:時天馳(1996—),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農業旅游。
金曉雯(1975—),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指導老師,研究方向:農業旅游、農產品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