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與機遇,許多學術期刊走上融合發展之路。調查部分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狀況后,發現許多期刊公眾號運營狀況不佳,存在諸多問題。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應不斷完善自身以為用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提升期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關鍵詞:融媒體;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2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普及使傳統期刊同時面臨挑戰與機遇。一方面,新媒體的普及使很多傳統期刊的經濟收益下滑,品牌影響力遭到削弱;另一方面,傳統期刊在沖擊之下也逐漸走上融合發展之路,迎難而上,順應時代潮流向前邁進。傳統學術期刊必須走融合發展之路,用更加多元的方式為受眾提供高質量內容,提升期刊的權威性和品牌影響力,如此才能在新媒體浪潮下立于不敗之地。
1 學術期刊開設微信公眾號的功能優勢
“新媒體技術彌補了傳統學術期刊運營中存在的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缺陷,要維持學術期刊的活力并使其煥然一新,必然要走上融合之路。”[1]微信公眾號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平臺,它融合多種媒介,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于學術期刊而言,局限于原有的紙質雜志營銷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微信公眾號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傳播功能強大,還能實現在線投稿、移動出版,為學術期刊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帶來機遇。
1.1 傳播功能強大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眾多新型軟件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塑造了‘人人都是傳播者的全新傳播風向。”[2]微信的迅速普及也給微信公眾號帶來了數量可觀的用戶群體。“傳播效應以固定對象的傳播能力和影響力為基準衡量。”[3]新媒體時代,各類新興傳播方式層出不窮,傳統的紙質期刊出版已然無法較好地滿足讀者需求,結合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傳播無疑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擴大輻射范圍,提升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移動終端功能已然完善,微信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信息傳播。學術期刊可以通過開設公眾號,將文章直接推送到用戶的移動終端,減少冗余的中間環節,大大提高傳播效率。微信用戶通過朋友圈分享推文、群聊轉發等多種方式分享,其傳播效率極高。因而,學術期刊必須利用這一平臺優勢,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挖掘潛在的受眾群體,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傳播。
1.2 深淺閱讀結合
如今,人們日常生活的節奏日漸加快,閱讀時間也變得更加“碎片化”。“互聯網作為當下最具優勢的傳播媒體,不但打破了時空限制,并且能夠隨時隨地接受和傳播信息。”[4]比起閱讀紙質期刊,大多數人更傾向于在空余時間,利用手中的電子移動設備來閱讀。這也是許多傳統媒體紛紛開設微信公眾號的一大緣由。微信公眾號提供靈活的閱讀時間,契合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
微信公眾號提供了一種極佳的閱讀方式,用戶能夠主動篩選自己想要閱讀的文章,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隨即開始瀏覽。許多學術期刊的公眾號選擇了這樣一種編輯方式:經過篩選和加工后,提供相應的目錄,大致介紹數篇學術論文的主要內容,在其后附上閱讀全文的鏈接,以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能夠進一步深入閱讀。這樣,用戶在了解當期大致內容后,可以進一步有選擇性地閱讀,省去了搜集篩選閱讀內容的過程,節省時間精力。
1.3 信息瞬時發布
傳統的出版方式有一系列復雜的流程,稿件發布前,需要經歷編輯加工、印刷、裝訂等環節后才能成刊。“隨著技術發展的推動,各類平臺可以做到實時傳播,不再需要傳統媒體那樣復雜的審核程序。”[5]微信公眾號能夠實現移動辦公出版和即時信息推送,極大地縮短了出版周期,減少人力、物力的資源浪費。
對微信公眾號而言,無論是讀者投稿、編輯審稿還是稿件發布,整個辦公流程都可在此平臺中實現。同時,發布者可以提前編輯好推送內容,選擇在適宜的時間發布。靈活、規律的推送周期能讓讀者形成閱讀習慣和依賴感,有利于公眾號建立起一批穩定的受眾群體,擴大粉絲基數。
“隨著媒體融合,業務模式將更加多樣,產業鏈也面臨重塑。因此在產業鏈條上的各個媒體應更積極主動地相互結合,在合作中以期共同進步。”[6]
2 期刊公眾號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2.1 編輯加工單調單一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新興資本的大量投入,使得自媒體行業煥發了新的生機。”[7]“新媒體傳播技術將文字、圖片、音頻、動畫巧妙融合在一起。”[8]然而許多公眾號并沒有利用這一優勢,內容上只是完全照搬紙質期刊,沒有將內容提煉分類出來,以供讀者清晰直觀地做出選擇。學術期刊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呈現的內容免不了晦澀難懂,要求受眾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識儲備”[9]。如果只是復制文本,不僅沒有將深淺閱讀結合,提高效率,反而加大了讀者的閱讀負擔。因為微信公眾號以淺閱讀為主,復雜的數據或公式推導過程等內容不太適合在此平臺上發布。
2.2 與用戶間缺乏互動
傳統媒體的缺點是信息反饋渠道少,且反饋滯后,與用戶之間缺少互動。新媒體時代,各類平臺都為受眾提供了自由發聲的機會,互動渠道更多,也更加便捷迅速。這無疑有利于發布者與受眾間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形成良性循環。然而瀏覽部分學術期刊公眾號推送內容下方的評論區,可以發現評論區大多只有讀者在表達,鮮少看到編輯對讀者評論的回復,沒有形成雙向的互動。“受眾中心論的研究者認為,受眾是傳播的主動者,媒介才是被動者。”[10]許多公眾號編輯只是單一地向讀者輸出內容,沒有調動用戶積極性,為公眾號的內容生產和發展前景帶來局限。
2.3 服務菜單設置不全
目前,雖然大多數期刊已經開設了微信公眾號,但運營效果較差,甚至缺少子菜單的板塊設計。這不僅不利于公眾號發布內容的分類,也使得讀者難以迅速檢索到需要的信息。設計得當的服務菜單既能直觀地反映期刊的主要業務,又能更快速地將信息傳遞給讀者。總之,期刊公眾號應結合刊物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來設計菜單,力求簡潔直觀的同時起到引導用戶、服務用戶的作用,提升用戶體驗愉悅感。
3 改進期刊公眾號服務的策略
3.1 完善服務功能菜單設置
服務菜單的作用以及其帶給受眾的體驗感不可小覷。然而,實際中許多公眾號都忽視了這一板塊的布局安排。南京林業大學學報公眾號的服務菜單設置值得各家期刊公眾號借鑒。其子菜單分為網刊、稿件、期刊服務三個板塊,網刊板塊由“推薦文章、當期目錄、論文檢索、過刊瀏覽、全文閱讀”組成;稿件板塊由“作者查稿、審稿通知、編輯辦公”組成;期刊服務板塊由“投稿指南、歷史消息、長知識、聯系我們、有疑問看這里”組成。如此的子菜單設計不但十分有序,還提供了相當完善的服務。“通過使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個人信息行為追蹤,可以做到為用戶智能分析推薦,實現精準的符合用戶興趣的節目推送。”[11]需求不同的用戶大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菜單導航直接進入對應板塊,大大節省了信息篩選時間。
3.2 加工美化文章內容布局
許多期刊開設公眾號后,只是選取紙質雜志中的文字加以復制,繼而進行推送。如果只是照搬紙質刊物上的文章,那么期刊開設公眾號的意義就微乎其微了。使用公眾號發布文章,不宜完全不對原文做出改動和加工。公眾號編輯需要對整體的頁面布局、文章排版和字體顏色等方面進行精心安排,但也不應過于花哨,應使之看起來簡潔美觀。同時,編輯可以選取應景的圖片,或者插入相關視頻,避免大篇幅文字帶來的視覺疲勞。再者,編輯應當對文章進行篩選,“選取更加適合碎片閱讀、能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精品文章進行推送,以期更好的傳播效果”[12]。
3.3 重視宣傳互動方式方法
“融媒體時代,反饋渠道的多樣化使得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再也不是單向的信息傳輸。”[13]微信公眾號也提供了多樣互動的方式,編輯能在評論區與用戶交流討論,或是在文中插入投票活動,用戶方面可以立馬看到投票結果的分布情況。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作用,多選取用戶感興趣的主題,吸引用戶參與討論。“創作者需要定期觀看用戶評論、建議,對今后的內容進行優化,雙方也實現了虛擬在場式的溝通。”[14]這些交流討論對期刊出版和公眾號發展而言,都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對讀者來說,倘若其提出的問題能得到解答、意見得到反饋、建議得以采納,都能拉近期刊與讀者間的距離,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真正做到從生活中、現實中甚至是個人體驗中提煉話題,從而與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15]
3.4 建立創新型的編輯隊伍
“自媒體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信息的制作平臺。”[16]要想實現期刊公眾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和技術的支撐。期刊編輯部應鼓勵原有編輯人員學習新媒體方面的知識,不斷增強自身能力的同時以期促進期刊水平的提升。再者,應多加引進新媒體專業人才,定期組織團隊成員間交流心得體驗,“關注趨勢,與時俱進”[17],從而培養起一支具有創新性的新型編輯隊伍。“除了提升其專業素養,人文素養依然是編輯需要加強的一方面。”[18]對優秀的編輯人員而言,應關注國家大事與社會民生,關注為讀者所需要的內容。“作為新媒體從業人員,要堅持經濟效益,更要重視社會效益。”[19]在保證學術期刊質量的同時,結合實際打造有溫度、有人文情懷的優秀期刊。“學術期刊唯有迎難而上,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獲得一席之地,為自身注入鮮活的生命力,獲得更長足的發展。”[20]
4 結語
創新并非易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已是一種創新。融合之路充滿困難與挑戰,然而學術期刊走融合之路勢在必行。順應時代發展,方能在時代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顧若言,周阿根.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東南傳播,2018(12):74-75.
[2] 顧若言,周阿根.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新路徑——從“群眾辦報”到“人民傳播”[J].東南傳播,2018(08):27-29.
[3] 潘寧.從修辭學看網絡熱詞的傳播效應[J].現代語文,2019(03):128-132.
[4] 張曉茜.論當代傳播媒介的發展對女性審美的影響[J].漢字文化,2020(08):189-190.
[5] 朱雪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流浪地球》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08):103-104.
[6] 潘寧.互聯網沖擊下傳統紙媒的深層變革探究[J].東南傳播,2019(06):17-19.
[7] 劉青青.對外傳播視閾下“李子柒”的審美價值探析[J].漢字文化,2021(7):173-174.
[8] 賈劼晗,周阿根.試論傳播學視域下新媒體對城市形象構建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9(07):215-216.
[9] 欒佳慧,周阿根.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網絡古風音樂文化傳播研究[J].漢字文化,2020(19):161-162.
[10] 周婧,周阿根.淺析國產漫畫改編電影《快把我哥帶走》[J].戲劇之家,2018(34):78.
[11] 林麗.科技期刊有聲閱讀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以《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5):78-80.
[12] 潘寧.鑲嵌、創意、互動:三個層面看信息流廣告的傳播策略——以微信朋友圈為例[J].漢字文化,2019(15):178-180.
[13] 高云,周阿根.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淘寶直播間消費的狂歡[J].新聞知識,2020(06):54-57.
[14] 謝嘯軒.國內播客產業興起的動因和挑戰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1(5):60-62,77.
[15] 袁曉強.我國單口喜劇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脫口秀大會》為例[J].戲劇之家,2019(07):100-101.
[16] 張悅.自媒體編輯職業道德規范研究[J].漢字文化,2019(08):43-44.
[17] 金艷麗.語言學視域下的2016年網絡流行語[J].安徽文學(下),2018(08):101-102,114.
[18] 潘寧.淺析網絡新聞語言中的亂象及應對策略[J].漢字文化,2019(16):16-18.
[19] 袁曉強.基于微博熱搜泛娛樂化現象的思想文化建設研究[J].漢字文化,2019(12):153-154.
[20] 聶宇飛.設備鏡像:對數字時代中受眾商品的新思考[J].東南傳播,2020(12):95-97.
作者簡介:董萌(1998—),女,江蘇淮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編輯出版。
指導老師:周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