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春萌 劉 琳
(河北省涿州市農業農村局,河北 涿州 072750)
保北地區小麥播種量常年處于畝播種量較高水平,畝播種量維持在每畝25公斤以上。畝播種量的提升不但沒有起到增加產量的作用,還給小麥生產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倒伏、病蟲害加重、畝產量降低等。針對保北地區小麥常年播種量偏大的問題,在涿州市開展適宜播期的不同播量試驗研究,以確定當地小麥在適宜播期內的最佳播量,探索提高當地播種質量的途徑,達到降低播種量減少成本投入,增加產量并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2.1 實驗地點:實驗地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保北小麥主產區,位置位于涿州市高官莊鎮上莊村村東小麥方田,試驗地農戶趙忠山。
2.2 實驗品種及播種期:選取適宜當地種植,經過多年種植表現穩定的小麥品種。最終選定供試小麥品種為河農6425。小麥播種期為2019年10月8日。
安排不同播量,如下表:

?
2.3 播種形式:統一采用15厘米等行距播種形式進行機械播種。
2.4 實驗設計:按照實驗要求,實驗地塊共安排6個實驗小區每個小區面積200㎡。每小區以土埂隔開,本次試驗地面積共1200㎡。
從北到南播量分別為:10公斤/畝、12.5公斤/畝、15公斤/畝、17.5公斤/畝、12.5公斤/畝、22.5公斤/畝。
2.5 播種:小麥播種前深翻旋耕,各小區施肥情況保持一致,每畝小麥施入復合肥50公斤,復合肥氮磷鉀含量為15:15:15,同時每畝施入玉米微生物肥腐稈劑2.5公斤。
3.1 實驗調查:按照實驗要求調查小麥冬前基本苗,成熟期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畝產量)折算。調查方法:采取一米雙行、定點調查方法,每個地塊選取5個點進行采樣調查。
調查記錄見下表

?
3.2 田間基本條件記錄:小麥地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為壤土,灌溉實施齊備。
3.3 田間管理措施記錄:小麥全生育期統一管理,管理方式包括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
小麥管理措施記錄見下表:

?
冬前小麥基本苗隨播量增加而增加其中第六小區(播量22.5公斤/畝)冬前基本苗為41.8萬株,第一小區(播量10公斤/畝)冬前基本苗最少為25.8萬株。從整體看是隨小麥播量上升冬前基本苗呈上升趨勢;千粒重:第六小區(播量22.5公斤/畝)千粒重最低,為38.6g;第一小區(播量10公斤/畝)千粒重最高,為41.7g。從整體看是隨小麥播量上升千粒重呈下降趨勢。穗粒數第一小區(播量10公斤/畝)的最多,為33.7粒。第六小區(播量22.5公斤/畝)的最少,為30.3粒。畝產量:第六小區(播量22.5公斤/畝)的小麥產量最高,測產430.5公斤/畝。第一小區(播量10公斤/畝)產量最低,測產307.8公斤/畝。
從小麥測產結果看,畝產量隨播量增加而增加,其中畝播量20公斤的,較畝播量17.5公斤的產量增幅較大,畝增產84公斤,畝產量410.5公斤。畝播量22.5公斤的產量最高,430.5公斤,較畝播量20公斤的增產幅度不大,增產20公斤,按小麥市場價,小麥單價2.2元/公斤計算,增加收益44元。小麥種子多使用2.5公斤,小麥種子單價5元/公斤計算成本12.5元,這樣收益為31.5元,收益增效不明顯。并且畝播量22.5公斤的小區畝穗數43.3萬,倒伏危險增加。增加的收益不足以抵消倒伏造成的風險,通過科學實驗以及數據分析確定保北地區小麥畝播量應以20公斤為最佳。